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人有云,“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临证指南医案》)痰饮病范围广泛,然其病机,多责之正气不足、脏腑失调,尤以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于全身内外,肾为水脏,主蒸腾气化,司开合行水。其中又以脾为中心,脾运失常,则肺不得濡,肺气不降,三焦决渎失常,气不得下交于肾,气化不行则水液停聚,久而成痰为饮。由于痰湿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主司全身之气机的运行,肝气平和则全身气机运行正常,人即安和无病;若肝失疏泄,则会引起全身气机运行逆乱而导致肝气病,文章旨在探讨,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病及其相关证型、病机、症状、诊断依据、治法方药等。  相似文献   

3.
借助工程控制论思想将三焦心衰水液代谢理论系统化分析。以藏象理论为核心,构建心-肺、心-肝、心-脾、心-肾子系统模型,提出心-胃肠-肾上腺皮质元素系统轴、心-血压-体液系统轴、心-肾轴心系统假说共同作用维持人体正常水液代谢自稳态。重视中医药研究中中医学固有属性和基本思想。以期为深入研究三焦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在心衰水液代谢中的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气行则水行 ,气滞则水停。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 ,痰湿的形成 ,除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功能失调外 ,肝失疏泄 ,也常为其原因之一 ,认为对郁而生痰 ,可从肝治痰 ,正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所云 :“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化裁 ,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今举验案如下。1 咳嗽  王某某 ,男 ,6 6岁 ,退休干部 ,1999年 5月 5日初诊。主诉咳嗽咳痰 1月余。患者于 1月前因与儿子争吵后 ,出现咳嗽咳痰 ,痰色黄质粘量少 ,偶见痰中挟有血…  相似文献   

5.
胆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相当于中医“胁痛”、“腹痛”、“黄疽”的范畴。李乾构教授临证治疗此类疾病时,从治脾着手,强调先固牌上,每获良效。现就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与胆病的关系及胆病治脾的临床运用等探讨如下。回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伤为诸病之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人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转输散精,上归于肺,由肺贯注心脉,灌溉四旁。同时通过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将多余的水液由肺肾从汗液、尿液中及时排出,防止水液停…  相似文献   

6.
庄家骊医师认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主要是外因影响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分期辨治应遵循从足量到撒减的激素运用原则,大量激素使用阶段滋阴降火;激素撤减阶段益气健脾、补肾摄精;激素维持阶段温补脾肾,兼以治血;标本施治,水肿则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在主方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改善肾脏局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7.
心悸病机多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所致。西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机体的脏腑经络依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肝的疏泄功能可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徐浩教授临床以“肝主疏泄”理论来论治心悸实证,临床分为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气滞血瘀证、肝热气逆证。对徐浩教授运用“肝主疏泄”论治心悸的经验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自然界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天人相应,也对应人体气机的基本运动形式,如《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进一步说明气机升降出入需要多个脏腑协调配合,且脏腑气机的升降之性也各有不同。其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推动了气机的左升右降;心火下行,肾水上济,带动了气机的上下交通;脾主升清,胃主和降,组成了气机的斡旋枢纽,三者之间犹如太极运动流转不息,加之六腑以通降为顺,泻而不藏,均在气机升降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机升降相宜,则阴平阳秘,是谓平人;气机升降失司,则阴阳失调,百病丛生。  相似文献   

9.
中医中脾是消化,吸收与转输营养和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器官脾与胃同为“后天之本”.脾位于腹中,其经络于胃,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其主要功能为运化,运化即消化,转输.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饮食经胃消化,由脾再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肺,通过经脉运送至全身,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其水液部分,亦由脾吸收,转输,在肺、肾、膀胱等脏器的共同协作下,以保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人体营养充足,肌肉丰富,四肢温暖有力,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反之,运化不健,则营养缺乏,肢体消瘦无力,或水湿滞留,导致泄泻,水肿等.统血,是指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流出脉管之外的意思脾的统血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充盛,因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是气血生成的来源脾气充盛,才能发挥统摄血液的作用.如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便可引起慢性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月经过多,皮下紫斑等,就得用中药调治.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素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统计受损的脏腑、病性证素,并分析其证素演变规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损伤的脏腑主要有肝、胆、脾、胃、肾、三焦等,其中肝、脾是其主要的受损脏腑,随着病情进展,脾、肾、三焦、胆、胃受损频率均增加;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气郁、湿为多;早期肝硬化患者以湿、气虚、气郁、热、血瘀为多;肝硬化腹水患者以湿、血瘀、气虚、水为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病位及病性证素上均有自身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正张景凤教授从肝论治胸痹(冠心病)屡屡获效,现从肝心生理联系、肝与胸痹的联系、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方面就张景凤胸痹从肝论治的方法进行探讨。"百病生于气也",源自《内经》,是《素问·举痛论》在描述诸病起因时提出的。然肝主气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所以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说明胸痹虽病位在心,但与肝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变迁,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环境等因素使得人们情志过极,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张景凤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指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肝气乘脾是中医辩证施治泄泻最常见的证型.肝脏体阴用阳,若肝气疏泄功能不畅亦会影响肝藏血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复合因素造模,以血常规为载体,探究此模型对机体血液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思路.目的探究泄泻肝气乘脾造模对小鼠血常规及脏器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实验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番泻叶-束缚夹尾法7 d制备泄泻肝气乘脾小鼠模型.实验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及泄泻情况,造模成功后进行血常规检测及肝、脾、胸腺称重.结果造模7 d后番泻叶-束缚夹尾使模型小鼠出现情绪亢奋,腹泻程度严重,刺激腹泻明显的症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血小板比容均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白细胞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胸腺系数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泄泻肝气乘脾造模减少PLT,降低小鼠凝血功能,并减少白细胞数量和胸腺指数降低小鼠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从肝论治举隅刘甘露慢性胃炎,属中医脾胃病胃脘痛范畴。根据中医肝之疏泄的生理作用和疏泄失常的病理变化而论,胃脘痛,多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关系、若肝气横逆犯胃,可见胁助胀痛,胸闷不适,胃脘疼痛,暖气,恶心呕吐,泛吐酸水或清水,舌淡苔白或口...  相似文献   

14.
正水肿病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的水液代谢失常泛滥于肌肤的一类病证,主要累及肺脾肾三焦,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临床症状,发病率较高[1]。目前现代医学认为水肿的病机为体内外及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的水钠潴留及组织液增多,涉及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等,治疗给予口服利尿剂、激素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等对症处理,不良反应较大且迁延难愈,复发率高[2]。中医治疗拥有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临床施治采取辨病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早在汉唐医书上就有哮喘病症的描述与平喘的方药,历代名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哮喘的病机与治则提出不少精辟的见解,迄今仍有指导意义。如明张景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气者须辨明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王旭高医案:“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兪,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李用粹《证治汇补》:“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变部位虽以胃为中心,然涉及肝、胆、脾、肾。根据其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从疏肝和胃、清胆和胃、清热利湿、寒热并举、斡旋气机、滋养胃阴、温补脾肾、理胃消瘀八个方面进行立法、遣方、选药,从而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动力障碍性疾病以胃脘胀满或不适、早饱、嗳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属祖国医学“胃痞”之范畴,其病位在脾胃,多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郁壅塞,胃气上逆而致。故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调节脾胃气机入手,已得到普遍共识。然肝升肺降与脾胃升降关系密切,并在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基础理论并结合临床就肝肺升降理论在胃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作用探讨如下。1 肝升肺降主导机体的气机升降在人体五脏之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主气,司呼吸;肝主升,肺主降。肝肺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其对整个机体…  相似文献   

18.
郁之为病,多由所欲不遂,心情不舒,以致气机郁结,通常称为郁证。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肝为五脏之一,与胆相连,藏血而主疏泄,和机体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疏泄,即疏通畅泄之意。疏泄失常不仅肝脏发生病变,在病变过程中,由于患者体质、诱因等不同,还可引起其它脏腑多种病证,涉及现代医学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疾患,这些病证,为临床中常见的病证。现将肝气郁滞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法则提示如下: 一、肝郁气滞发病的特点 1.情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症见肝胆循经所过处,胁窜痛;横窜经脉则胸痛,掣引肩背;梅核气,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如炙脔;脘腹气瘕攻冲疼痛症,似有形,而实无质,忽聚忽散,  相似文献   

19.
“内生五邪”,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5种外邪致病特点的病理变化。一般认为,内风与肝关系密切,内寒与肾关系密切,内湿与脾关系密切,内燥与肺关系密切,内热与心关系密切。脾属阴土位居于中央,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若脾气健运斡旋,交通上下,则气血津液得以灌溉四旁,机体才能生机盎然,四脏亦可安和。而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功能和气机升降失常,生化无源,气血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养,可发生类似“内生五邪”的各种病理变化。如《脾胃论》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20.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学称为"肝癖(痞)"认为其是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蒸腾,痰浊瘀积于肝脏,以右胁部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肝脾肾虚导致肝之疏泄失职、脾之运化失常、肾之气化不充,形成痰、湿、瘀、滞,四者相互搏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四高饮食"即高脂肪、高糖分、高胆固醇和高热量,促使脂肪的积聚,加重脂肪肝形成,是导致脂肪肝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