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伊贝沙坦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Irbesartan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评价其与肾组织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高果糖喂养组(n=8)和伊贝沙坦干预组(n=8)。喂养18周后处死取血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并取肾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TGF-β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对照组与Irbesartan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无差异(P〉0.05),而高果糖喂养组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高果糖喂养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伊贝沙坦组(P〈0.01)。高果糖喂养组较对照组的PRA,AngⅡ、Ald均有明显升高(P〈0.05);伊贝沙坦组PRA、AngⅡ较高果糖喂养组高(P〈0.05),而Ald则低于高果糖喂养组(P〈0.01)。高果糖喂养组TGF-β标记表达明显增强,肾小球及肾间质散在的TGF-β标记表达强阳性。Irbesartan组肾小球及肾间质TGF-β标记表达弱(P〈0.01)。结论:伊贝沙坦可改善高果糖喂养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并可减弱因高果糖喂养而造成TGF-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天然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影响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评价伊贝沙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果糖喂养组和伊贝沙坦干预组,每组8只。每周测血压1次,喂养18周后处死取血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并取肾组织进行常规肾脏病理检查,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肾组织MMP-2、TIMP-1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各组大鼠血糖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伊贝沙坦组空腹胰岛素无差异(P〉0.05),而高果糖喂养组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高果糖喂养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伊贝沙坦组(P〈0.01)。伊贝沙坦组较高果糖喂养大鼠肾组织MMP-2明显升高、TIMP-1明显降低和MMP-2/TIMP-1明显升高(P〈0.01)。结论:伊贝沙坦可改善高果糖喂养大鼠的胰岛素抵抗。高果糖喂养可以降低肾组织MMP-2,提高TIMP-1,降低MMP-2/TIMP-1,而伊贝沙坦可逆转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3.
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及MMP-9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MMP-2、MMP-9及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蒙诺组(0.833mg/kg)、糖肾方大剂量组(2.67g/kg)、糖肾方小剂量组(1.33g/kg),每组10只,利用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连续给药20周。动态检测血糖和尿蛋白/肌酐水平;取肾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对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RT-PCR方法检测TGF-β1、MMP-2及MMP-9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及Ⅳ型胶原表达。结果:大剂量糖肾方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肌酐(P〈0.05),降低肾小球硬化指数(P〈0.01)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P〈0.01),减少TGF-β1mRNA与蛋白表达(P〈0.05),增加MMP-9mRNA表达(P〈0.05),减少Ⅳ型胶原蛋白表达(P〈0.05)。结论:糖肾方可减轻实验大鼠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表达和提高MMP-9mR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对单侧肾切除大鼠留存肾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单侧肾切除组,高脂组,高脂+单侧肾切除组。观察各组大鼠血脂、尿蛋白和肾功能变化,肾脏病理学改变,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高脂+单侧肾切除组大鼠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和尿蛋白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0.71±0.18vS1.17±0.24,P〈0.01),在血脂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同时,肾组织内TGF-β1mRNA(1.24±0.18vS0.78±0.11,P〈0.01)和TGF-β蛋白(2.88±0.37VS1.39±0.09,P〈0.01)显著上调,Ⅳ型胶原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结论:高脂血症可通过上调肾切除术后留存肾内TGF-β表达,导致留存肾功能损害进行性恶化,加速肾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肾脏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腹主动脉缩窄(AAC)大鼠肾功能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AAC术后的24只雄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缬沙坦组、高剂量缬沙坦组),另选8只作为假手术组。治疗10周后,测各组大鼠颈动脉压、尿微量白蛋白(mAlb)、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使用Masson染色评估肾间质纤维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肾脏血管紧张素(AngⅡ)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颈动脉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尿mAlb、血浆及肾脏AngⅡ、CTGF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而Ccr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缬沙坦组颈动脉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尿mAlb、肾脏CTGF表达均明显下降,Ccr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低剂量缬沙坦组颈动脉压无明显变化,但其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缬沙坦可以有效地抑制AAC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肾脏AngⅡ与AT1受体结合,CTGF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中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虫草治疗组。手术后第9d处死各组大鼠,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各组肾脏TGF-β1、α-SMA、Ⅳ型胶原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模型组TGF-β1、α-SMA、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虫草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冬虫夏草可能通过下调TGF-β1,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防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反应因子1(TSP-1)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丢失的关系。方法 36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CAAN模型组(用关木通浸膏水溶液间断灌胃)及对照组(仅自来水灌胃),每组18只。分别于第4、8和12周处死6只大鼠,用肾组织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对TS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氨基肽酶P(AP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间质TSP-1、肾小管TGF-β1及肾间质Col Ⅰ表达均显著上调(P均〈0.01)。3者间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925、0.910、0.857,P均〈0.01)。模型组大鼠肾间质APP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TSP-1、Col Ⅰ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945、-0.883,P均〈0.01)。模型组肾小管VEGF表达上调(P〈0.01),其表达量与APP呈显著负相关(r=-0.607,P〈0.01),而与TGF-β1星显著正相关(r=0.625,P〈0.01)。结论 TSP-1-TGF-β轴表达增强及与TSP-1相关的PTC丢失均可能参与CAAN肾间质纤维化,而VEGF表达上调为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清饮对大鼠肾问质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和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包括肾清饮预防组(S组)、肾清饮低剂量组(SL组)、肾清饮高剂量组(SH组)、苯那普利组(B组)、肾清饮+苯那普利组(S+B组),每组8只。对M组和药物干预组大鼠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M组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给予蒸馏水灌胃;S组前3周同时给予腺嘌呤及肾清饮(0.4ml/d)灌胃,每毫升肾清饮含生药2.4g,第4~6周给予肾清饮(0.4ml/d)灌胃;SL组和SH组前3周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给予肾清饮灌胃,剂量分别为0.4ml/d和1.2ml/d;B组前3周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给予盐酸苯那普利灌胃,剂量为10mg·kg^-1·d^-1;S+B组前3周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同时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mg·kg^-1·d^-1)及肾清饮(0.4ml/d)灌胃。比较各组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肾组织病理学表现、问质纤维化指数评分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M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ET-1水平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M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ET-1水平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P〈0.05);各药物干预组之间相比,s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ET-1水平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131mRNA表达降低最显著(P〈0.01)。结论肾清饮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方对大鼠5/6肾切除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手术组(B组)、中药治疗组(造模后给予益肾泻浊方10ml/kg灌胃,C组)、缬沙坦治疗组(造模后给予缬沙坦10mg/kg灌胃,D组)以及中药+缬沙坦治疗组(造模后给予益肾泻浊方10ml/kg+缬沙坦10mg/kg灌胃,E组),每组各10只。干预16周后,检测24h尿蛋白、肾功能,予肾脏组织Masson染色行肾间质纤维化评分;RT-PCR检测肾脏TGF-β1、I型胶原、FN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B组大鼠的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水平、肾问质纤维化评分、TGF-β1、I型胶原、FN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O.01)。各干预组较B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E组指标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益肾泻浊方能有效减缓5/6肾切除大鼠模型的肾脏纤维化进展;其抗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TGF-β1的表达,降低I型胶原、FN的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47及Ⅳ型胶原在胆囊癌中表达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胆囊癌组织及25例胆囊炎组织中CD147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在胆囊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胆囊炎组(P〈0.01),而Ⅳ型胶原在胆囊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胆囊炎组(P〈0.01);胆囊癌中CD147及Ⅳ型胶原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1)。结论胆囊癌组织中CD147的高表达和Ⅳ型胶原低表达及二者的负相关性,可以作为胆囊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黄芪抗纤维化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组)造模。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UUO组)、厄贝沙坦治疗组(Irbesartan组)和黄芪治疗组(AM组)4组,每组6只。造模14d后抽血检测肾功能,取结扎侧肾组织观察肾间质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肾组织MMP-9和TIMP-1表达。结果①AM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较UUO组低(P〈0.05),肾纤维化程度较UUO组有明显改善(P〈0.01)。②肾组织TIMP-1表达,UUO组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1),AM组较UUO组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MMP-9表达,UUO组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组较UUO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黄芪可改善UUO大鼠肾功能,并可通过抑制TIMP-1表达,调节MMP-9/TIMP-1平衡来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雌激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Ⅱ组生理雌激素组;Ⅲ组低雌激素组;Ⅳ组高雌激素组。UUO术后21d处死各组大鼠,光镜观察梗阻肾组织病理变化,并分别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的表达。结果低雌激素组间质纤维化病变最明显,高雌激素组病变显著减轻(P〈0.01)。与生理雌激素组相比,低雌激素组α—SMA和TIM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增加(P〈0.05);高雌激素组上述物质表达则减少(P〈0.05)。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α-SMA和TIMP-1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而发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氯化汞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氯化汞(HgCl2)灌胃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病理机制。方法:以8mg/kgHgCl2水溶液灌胃9周,设1周、2周、4周、6周和9周5个观察时间点。试剂盒方法检测肾功能(Scr、BUN)和脂质过氧化情况(GSH、GSH—Px、MDA、SOD),盐酸水解法检测肾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和分布,免疫印记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的激活(IκB、P—IκB、TNF—α)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9周模型大鼠血清Scr、BUN含量增高(Scr,P〈0.05;BUN,P〈0.01),肾组织GSH含量、GSH—Px活力明显降低(GSH,P〈0.05;GSH~Px,P〈0.01),MDA含量升高(P〈0.05),SOD活力各组无差异(P〉0.05);肾组织Hyp含量逐渐升高(P〈0.05)。模型大鼠肾组织炎性浸润,肾间质胶原沉积增多,间质增宽,肾小管萎缩,表现出较为典型的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MT表达逐渐减少;IκB表达无差异(P〉0.05),P—IκB、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IκB,P〈0.05;TNF—α,P〈0.01)。α~SMA表达增加(P〈0.01)。结论:HgCl2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病变机制在于肾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诱导NF-κB信号途径的活化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最终造成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FN、ColⅢ、PAl-1mRNA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FN、colm、PAl—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FN、colm、PAl—lmRNA表达的影响,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第12~16周末,造模各组肾小管间质FN、ColⅢ、PAI-1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肾疏宁组、苯那普利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第12周末,肾疏宁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16周末,肾疏宁组明显低于苯那普利组(P〈0.01)。结论:肾疏宁能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其降解,从而保护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15.
杜仲对UUO模型大鼠肾纤维化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杜仲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0mg·kg^-1·d^-1、杜仲组给予杜仲6g·kg^-1·d^-1治疗,均术前2d开始给药。术后2周处死大鼠,收集血清测定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光镜下观察Masson和HE染色肾间质的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和Smad2、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两治疗纽大鼠血清Scr、BUN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杜仲组、厄贝沙坦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模型组TGF-β1、Smad2的表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杜仲组与模型组相比,TGF-β1、Smad2的表达下降,而Smad7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组与厄贝沙坦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仲能通过下调TGF-β1、Smad2的表达及增加Smad7的表达而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杜仲可以部分调节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其改善肾纤维化作用与厄贝沙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致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关系。方法应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建立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将32只健康成年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模型组(n=16)。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14天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病理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并检测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7天对照组比较,7天模型组肾间质面积明显增加(P〈0.01)。与14天对照组比较,14天模型组肾问质面积也明显增加(P〈0.01)。与7天模型组比较,14天模型组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显著增加(P〈0.05),肾间质面积(0.51±0.04)、(0.82±0.06),表明梗阻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呈进行性损害。7天模型组肾间质HIF1α及CTGFmRNA的表达较7天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均P〈0.01)。14天模型组肾间质HIF1α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为(19.69±4.11)、(30.45±6.27),CTGFmRNA的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分别为(21.38±4.26)、(37.18±7.52),且HIF1αmRNA的表达与CTGFmRNA的表达在第7天、14天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697,P〈0.01;r=0.715,P〈0.01)。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α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促进了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二者之间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注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IgA肾病肾组织的表达强度及其在该病早期肾损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30例IgA肾病患者经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的。肾组织和1()例切除肾肿瘤患者正常肾组织,进行MMP-2、MCP-1、Ⅳ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按其组织学改变Lee分级标准和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和分级,同时检测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并与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IgA肾病轻度肾损害阶段,MMP2和MC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随着病变级别加重,MMP-2和MC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呈逐渐减少趋势(P〈0.05),而Ⅳ型胶原在肾小管间质表达随肾损害加重呈逐渐增加趋势(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MP-2和MCP-1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Ⅳ型胶原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MMP-2和MCP-1可能参与IgA肾病早期单个核细胞浸润等早期肾损害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硬化组),罗格列酮治疗组。采用单侧肾切除联合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建立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肾小球硬化指数分别为模型组(158.27±38.46),治疗组(92.52±29.58),对照组(15.85±8.12),治疗组硬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肾组织Ⅳ型胶原的表达: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肾组织Ⅳ型胶原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Ⅳ型胶原的积光度、染色面积、平均光密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大鼠肾组织Ⅳ型胶原表达低于模型组,Ⅳ型胶原的积光度、染色面积、平均光密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Ⅳ型胶原的表达,减轻肾小球硬化,从而发挥其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6只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8只,5/6肾切除模型组(M组)8只,大豆黄素治疗组(D组)10只。对M组和D组大鼠建立5/6肾切除模型,D组给予大豆黄素15mg·kg^-1·d^-1灌胃,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8周。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观察肾组织病理学表现,检测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与M组相比,D组24h尿蛋白量、SCr、BUN降低(P〈0.05);肾小球硬化指数降低(P〈0.05);肾组织FN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P〈0.01);TGF-β1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