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病例资料 男,53岁。因体检诊断为冠心病2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前单位体检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84/min;I、Ⅱ、aVL、V4-V6导联T波低平,T波顶部微凹或呈双峰;Ⅲ、aVF导联T波双相,aVR导联T波平坦;V1~V3导联T波直立,但V3导联T波的振幅较V1、V2明显偏低;Q-T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特勃人员T波改变特点及鉴别步骤,为其健康鏊定提供依据.方法 检查8 248例常规心电图,对523例T波改变进行研究.结果 ①T波改变阳性率为6.34%(523/8 248),50岁以下占95.60%(500/523).②T波改变出现在Ⅱ、Ⅲ、aVF导联占43.02%(225/523),Ⅱ、Ⅲ、aVF及V4~V6导联占53.35%(279/523),其他导联占3.63%(19/523).单项T波改变占72.85%(381/523),伴ST段轻度下移占27.15%(142/523).③T波低平占89.87%(470/523),双峰或倒置占10.13%(53/523).④T波改变判为功能性占99.24%(519/523),其中去除生理诱因T波自行恢复144例,T波正常变异14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195例,普萘洛尔试验阳性166例.病理性T波改变占0.76%(4/523),为运动试验阳性者.结论 特勤人员T波改变常见,多见于50岁以下者,大多数为功能性.采用"四步鉴别法"即"寻找生理诱因、识别正常变异、做好鉴别试验、综合资料定性"能较准确鉴别,可作为健康鉴定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军队疗养老干部ST-T改变正确诊断的主要原因.方法 分析1490名来院疗养的男性老干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临床体检资料.结果 ①ST-T改变检出率:共检出ST-T改变305例,检出率为20.5%(305/1 490).其中单纯ST段下移40例,T波低平121例,T波倒置8例,ST段下移伴T波低平124例,ST段下移伴T波倒置12例;②ST-T改变病因:病因明确者占43.3%(132/305),其中冠心痛61例、高血压痛43例、糖尿病19例、心肌病4例、低血钾3例、甲低2例,临床资料提供不全不能明确病因者占38.0%(116/305),罹患多种器质性疾病者占18.7%(57/305);③ST-T改变与年龄:<60岁组ST-T改变检出率为13.6%(50/369)、60~69岁组为18.5%(82/443)、70~79岁组为21.9%(113/517)、≥80岁组为37.3%(60/161).结论 临床体检资料不全以及ST-T改变形态特征不典型,是影响ST-T改变正确诊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心肌病引起心电图急性心肌缺血样改变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9岁。反复发作性胸闷、气短1a余,尤其在劳累后显著。近来一般活动使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心肌酶检查正常。常规心电图检查:P波:规律出现,律整,68次/min,宽0.11S,电压0.2mv,肢体导联123AVF.AVL正向,AVR负向,V1为正负双向,峰间距>0.04S.后峰>前峰。QRS波群:律整,P-R间期0.16ms,肢体导联12呈R型.3.AVF呈qR型,AVL为Rs型,AVR为QS型,电轴正常,R1=2.0MV,R1 R3=3.6MV,Sv1=4.0MV,Rv5=3.6MV,ST-T改变:1234AVF导联呈水平下移1~2mm,T波倒置,深10mm,V3-V6ST…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电图与放射、化验检查对照,现将观察比较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冠心病患者50例,年龄40~69岁(平均52.5±2.4)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病史5~15年。全部病例均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①ST段改变,Ⅰ,Ⅱ,aVF,V5,V6电压最为明显;②主波向上导联T波  相似文献   

6.
1病例 患者,男性,20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急诊心电图,按照常规联接导联线描记,其特征为:导联I、avL中P波及T波倒置,QRS波呈Qr型,导联avR中P波与T波均直立,R波在V1-V6导联逐次降低,T波在I、avL、V2-V6导联倒置。左右手电极反接:导联I、avL中P—QRS—T波直立。P波在avR导联由直立转为倒置,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性,65岁,因阵发性心慌气短5年加重半年就诊。体检:BP 20/13.3kPa(150/100mmHg),心界不大,心率60次/分,心脏无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检查示:心律为窦性,PⅠ、Ⅲ、aVF、v_5直立,PavR倒置。I、aVL、V_6导联QRS波群呈宽钝的“R”型,V_1、V_2导联呈宽钝的QS型。V_5导联可见一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代偿间歇期完全,为一室性早搏。此室性早搏之后的QRS为室上性,伴有T波倒置。T波在I、aVL、V_6导联直立(附图)。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缓;②室性早搏;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④原发性T波改变(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误诊为冠心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病例资料 【例1】 男,56岁。有高血压病史15年。体检发现心电图V_(1-6)导联ST段压低0.5 mV,Ⅱ,Ⅲ,aVF,V_(1-6)导联T波倒置。病人无明显胸闷、心慌症状。查体:血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0岁,心悸、气急1周并加重伴平卧闲难3 d,曾以胃肠炎于外院诊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ST-T改变,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V4~V5导联呈ST段压低,T波倒置.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2岁,十余年前自述平时无任何不适,偶然体检时做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心电图(图1)示:Ⅰ、V3~V6导联均呈rS波,aVL呈Qr波,Ⅱ、Ⅲ、aVF呈Rs波,V1、V2导联呈高R波;QRS波时限0.08s;电轴右偏+120°;Rv1+Sv5=2.8mV、RaVR>0.5mV,R/SV5<1;V1VAT=0.04s。ST段V1、V2凹形上抬,T波Ⅱ、Ⅲ、aVF、V3导联倒置、V1、V2正负双向,余直立。  相似文献   

11.
1.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35岁。因反复背痛6年,加重伴胸闷2年入院。体检:BP120/80mmHg,HR68次/min,心前区及胸骨左缘可听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可触及震颤。12导联心电图:窦性节律,HR68次/min,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V3~V6导联T波负正双向,V4-V5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2mm。外院超声心动图(Philips Sonos 5500):左房扩大,室间隔增厚为26mm,余左室壁厚度正常范围,收缩期见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现象),  相似文献   

12.
袁美中 《临床荟萃》2001,16(20):934-935
运动员的心电图在休息状态体检时常常可发现心动过缓及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 ,临床常因心电图异常误诊为心肌炎。因此 ,本文对 30例少年体校学员心电图改变进行临床观察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被检测者均系男性 ,年龄 8~ 14岁 ,平均年龄 11岁。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头晕、疲倦而就诊。心电图检查 :窦性心动过缓伴明显心律不齐 17例 ,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静止 3例 ,T U融合 3例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3例 ,房性期前收缩 1例 ,ST T改变 (R为主的导联 )下移≥ 0 .0 5mV ,T波 <同导联R波的 1/10者 3例。临床对 30例被检…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2011年12月为某大学健康体检的212例女教员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分析发现具有窦性心动过缓、ST-T段改变、T波改变等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某大学参加健康体检的女性教员212例,年龄25~61岁,平均36.8岁。1.2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ECG-9020P型、带有液晶屏幕可监控的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由机器自动测量加人工诊断。  相似文献   

14.
1病例 患者,女,68岁。人院时有心前区疼痛而有压迫感,同时伴有头晕、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症状,人院时即行静态心电图监测,全导联P波顺序出现,时限形态均正常,QRS Ⅱ、Ⅲ、AVF呈qR型、时限=0.12秒,ST—T呈水平下移0.05~0,1mv,胸前导联v1一v3呈QS型,S—T呈弓背上抬0.1~0.3mv,T波双支对称呈冠状T,深倒0.4~0.7mv,QRSv4-v6呈qR型,S—T呈水平压低0.1~0.2mv,时隔一分钟后在荧屏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2个月大。因“呼吸急促2个月”入院。查体:呼吸48次/min,呈点头状呼吸,心率130次/min,心界扩大,无杂音;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呈qR型,V1导联呈RS型,V3、V4导联呈rS型,Ⅰ、Ⅱ、avL导联T波倒置,avF导联T波略倒置,Ⅲ导联T波直立低平,V1~V4导联T波直立高耸,V5、V6导联T波倒置,V1~V3导联ST上抬0.2~0.3mV,V5导联ST下移0.1mV,提示前壁心肌梗死(亚急性期),心肌缺血性改变。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右冠状动脉正常起源、内径增宽,主动脉左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显示(图1),可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  相似文献   

16.
正常心电图T波的形态为非对称性,上升支波度小,波顶钝圆,降支陡直,正常T波振幅上限各家意见不一。多数认为,标准肢导联T>2mm,单极肢导联T>5mm,单极胸导T>20mm,称为T波增高。笔者综合有多种原因可致T波增高,并讨论其鉴别诊断。 一、缺血性心脏病 高T见于心肌梗塞或非梗塞性心肌缺血。 (一)心肌梗塞 在出现急性心梗的特征性QR8和ST—T变化之前,可能有对称或非对称高T出现。即所谓“超急性T波”。这是急性心梗的最早期表现。其可以发生某些特定导联上。如:前壁心梗的心前导联,下壁心梗的Ⅱ、Ⅲ、AVF导联上。该高T伴有ST段抬高或压低或等电位。该高T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的报道较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体位改变所致的尚不多见,现报告 3例。 例 1,男性, 28岁,因心悸,心前区隐痛 30min来院就诊,体检:心率 130次 /min规则,未闻及杂音, BP100/80mmHg, ECG示常规九联,心率 120次 /min,各联 P波不清楚,Ⅱ, AVF、 V5联 T波降支切迹,疑有 T- P重叠,即作 S5导联(正极置胸骨右缘第五肋间,负极置胸骨柄处,此联可使 P波振幅较常规导联增高),先取卧位描记 S5联,心率 120次 /min, P波仍不清,各联 T波顶端形态不一,似有 T- P重叠, P- R约为 0.32秒,立即取坐位描记 S5联,心率相同, P- R间期为 0.16秒, P波清楚, I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见图 1) 例 2,女性, 72岁, ECG曾有心肌劳损史,近因咳嗽气急伴胸闷 2天,来院就诊。体检:心率 100次 /min, BP 134/80mmHg, ECG示:卧位长Ⅱ联,心率 125次 /min, P- R间期为 0.32秒,立即取坐位描记,心率 100次 /min, P- R间期 0.14秒,卧位 I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见图 2) 例 3,男性, 31岁,感胸闷不适 1天,就诊。体检:心率 100次 /min,不规则,似有早搏, BP 120/80mmHg, ECG示: P- P规则, P- R逐搏延长,直至 QRS波脱漏, R- R间期逐搏缩短,呈 4:3传导,周而复始。诊断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即取坐位描记,心率相同, P- R间期为 0.14秒,无 QRS波脱漏,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见图 3)  相似文献   

18.
例1:女,81岁。因胸翳1天、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半小时于1992年2月7日入院。体查无特殊。心电图:①Ⅱ、Ⅲ、aVF、V_1导联ST水平下移0.1毫伏;②V_2~V_6导联ST水平下移>0.3毫伏;③Ⅱ、Ⅲ、aVF、V_1~V_6导联T波倒置。次日心电图V_5、V_6导联T波倒置变浅,余大致同前。2月9日下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病例讨论: 住院医师:该患者有以下临床特点:①男性,61岁,高血压史10年,其父患"冠心病",并猝死于家中;②发作性胸憋闷2年,多于活动后发作,休息可自行缓解,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物,用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③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伴胸痛、黑矇发作;④多次做心电图示V1~V3呈QS型,但T波直立,Ⅲ、Ⅰ、aVL、V4~V6导联T波倒置,胸痛发作时作心电图V1~V3呈QS型,T波仍直立,但ST段于导联V1~V6、Ⅲ、Ⅰ、aVL均下移0.05mm,胸痛缓解则ST段恢复,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  相似文献   

20.
刘淼 《医学临床研究》2016,(7):1402-1404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 HCM )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42例A HC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12导联心电图资料。【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较大,以V3~V6导联增幅显著,且有RV4> RV5> RV3> RV6;导联ST 段下移幅度00.3~03.0 mV ,以V3和V4导联为主;胸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为01.2~15.4 mV ,并呈现TV4> TV5> TV3的规律;除Ⅲ、aVF、V1导联外,观察组其他导联 R波振幅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0.5)。【结论】A HCM患者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临床确诊仍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助于确诊A H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