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头颈部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头颈部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Motricity指数下肢肌力(MI-L)积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两组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6周后的显著高于3周后的(P均=0.001)。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周比较,头颈部训练组治疗6周后的MI-L评分[(59.45±10.12)分比(72.88±11.43)分]、BBS评分[(36.67±7.78)分比(45.39±8.11)分]和FMA评分[(21.46±4.85)分比(24.72±5.09)分]升高更显著,P均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头颈部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姿势控制和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训练组下肢FMA评分[(22.61±1.84)分比(25.84±1.67)分]、BBS评分[(23.28±1.92)分比(28.82±1.36)分]以及FAC分级[(2.96±0.71)级比(4.02±0.46)级]升高更显著,P均=0.001。结论: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平衡,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1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改良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12周后比较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6min步行距离(6MWD),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12周后两组FMA、MBI、BBS、6MWD均明显增加,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改良康复组FMA[(53.23±5.13)分比(60.67±5.67)分]、MBI[(57.83±6.11)分比(69.93±6.74)分]、BBS[(41.45±4.12)分比(50.53±4.56)分]、6MWD[(179.46±24.62)m比(211.34±26.71)m]增加更显著,SAS[(50.75±2.56)分比(41.11±1.53)分]和SDS[(51.34±3.35)分比(40.78±2.11)分]得分降低更显著(P均0.05);生活质量上,两组治疗后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积分上均较康复前明显提高,且改良康复组提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组,药物+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治疗组34例),单纯药物+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4例)。入组前、治疗2周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2.91分±1.21分与5.76分±4.17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别为82.35分±10.32分与67.21分±19.86分,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丁苯酞组和联合治疗组(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5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miR-222表达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水平均明显下降,miR-222表达均明显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01);且与丁苯酞组比较,联合治疗组hsCRP[(13.12±2.56)mg/L比(10.02±3.02)mg/L]、TNF-α[(16.12±4.18)μmol/L比(13.78±3.24)μmol/L]和IL-8[(19.45±5.98)μmol/L比(15.12±3.29)μmol/L]水平显著下降,miR-222[(1.21±0.34)×10-3比(1.89±0.41)×10-3]表达显著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12±4.02)分比(13.45±3.17)分]显著下降(P均<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6.00%比70.00%,P=0.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罗格列酮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罗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接受罗格列酮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两组持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罗格列酮组(90.20%比74.51%),P=0.03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DL评分显著升高,NIHSS评分、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罗格列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38.64±6.29)分比(45.49±6.32)分]升高更显著,NIHSS评分[(16.59±3.41)分比(13.74±3.18)分]、全血黏度高切[(6.27±0.51)mPa·s比(5.49±0.53)mPa·s]、全血黏度低切[(10.35±0.64)mPa·s比(9.28±0.67)mPa·s]、红细胞压积[(42.37±3.19)%比(39.28±3.34)%]、Fg[(4.38±0.27)g/L比(3.26±0.24)g/L]和血浆黏度[(1.35±0.18)mPa·s比(1.19±0.17)mPa·s]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罗格列酮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宣教)和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同时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显著降低,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降低更显著[(19.72±2.04)分比(14.94±1.86)分],P均=0.001;联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7.18%比64.1%,P=0.018)。结论:针刺疗法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康复组(45例)和运动康复组(45例,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给予运动方案),采用简式肢体功能评定量表(FMA)、巴塞尔指数(BI)和卒中专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患者的上肢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4周、8周、16周后FMA、BI、SS-QOL得分均较前明显提高,与常规康复组比较,运动康复组治疗4周、8周、16周后FMA[4周:(25.17±8.52)分比(32.27±8.74)分]、BI[4周:(42.83±15.61)分比(65.37±11.33)分]、SS-QOL[4周:(70.28±11.52)分比(75.37±10.58)分]得分提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与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动脉内溶栓联合高压氧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溶栓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动脉内溶栓+高压氧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溶栓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77.08%比93.75%,P=0.021);NIHSS[(8.10±3.45)分比(5.36±2.11)分]及mRS[(2.58±0.80)分比(1.81±0.76)分]评分显著降低(P均=0.001);血清sICAM-1[(237.31±18.04) ng/ml比(220.25±16.40) ng/ml]水平显著降低,血清CGRP[(27.02±6.06) pg/ml比(35.24±6.13) pg/m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两组间两周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脉内溶栓与高压氧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认知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0.
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引起肢体瘫痪影响。方法对40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接受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训练前后两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常规运动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来该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116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ADL评分、FMA评分、NIHS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59.67±13.85)分,FMA(52.64±12.64)分,NIHSS(5.02±1.25)分,对照组患者ADL(40.13±10.56)分,FMA(37.98±9.35)分,NIHSS(9.52±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当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能够更显著的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患者恢复健康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药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接受物理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上下肢FMA评分、ADLS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AS I级(16.33%比34.69%)、I~+级(26.53%比48.98%)比例显著升高,MAS II级比例(42.86%比14.29%)显著降低(P0.05或0.01);药物治疗组治疗后MAS分级情况无显著改变(P均0.05)。与药物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16.79±4.52)分比(20.58±4.44)分]、下肢FMA评分[(19.77±5.06)分比(24.62±6.47)分]、ADLS评分[(49.16±11.20)分比(58.82±11.48)分]均显著升高(P均=0.001)。结论: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在早期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30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5例,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和踏车训练组(65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增加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治疗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踏车训练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上肢:(32.44±7.81)分比(38.26±8.72)分,下肢:(18.33±5.18)分比(22.78±4.93)分]及ADL评分[(52.26±7.63)分比(59.72±8.84)分]提高更显著(P均=0.001);生活质量评分除了疼痛(BP)和功能(PF)两个维度外(P均>0.05),其他维度均表现为踏车训练组分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结论: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能显著提高早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更快地促进其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脑卒中稳定期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和训练基础上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联合训练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呼吸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口腔功能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吞咽生活治疗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联合训练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电刺激组(90.91%比75.00%),P=0.04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两组口腔功能评分、SWAL-QOL评分均显著升高,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显著下降,P均=0.001;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口腔功能评分[(16.6±3.6)分比(19.2±4.2)分]、SWAL-QOL评分[(164.62±23.49)分比(193.52±22.55)分]升高更显著,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20±0.53)级比(1.30±0.61)级]下降更显著,P均0.01。结论:呼吸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A组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中医综合理疗,C组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3组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A组、B组、C组病人Fugl-Meyer上下肢功能指数量表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中,联合运用迷走神经电刺激与中医综合理疗能更有效地改善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增强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文拉法辛及谷维素治疗;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P<0.05),HAMD评分6.49分±2.01分、SSS评分14.9分±3.9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文拉法辛治疗PSD不仅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持续4 w。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平衡功能、上肢肢体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康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1.2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76±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观察组康复后简易上肢功能(STEF)评分[(72.31±4.87)分]和Fugl-Meyer(FMA)评分[(51.27±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72±7.29)分和(39.27±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9.724,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ROM)[(19.32±2.56)°]、最大屈曲角度[(53.17±5.98)°]和最大伸展角度[(38.65±4.97)°]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3.25)°]、[(41.36±7.91)°]和[(27.62±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8、6.523、7.596,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70.28±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83±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上肢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表面肌电信号(sEMG)最大波幅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WAL-QOL评分和sEMG最大波幅均显著升高,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154.67±26.82)分比(198.73±32.55)分]和sEMG最大波幅[(718.56±86.71)μV比(979.82±85.42)μV]升高更显著,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82±0.71)级比(1.62±0.45)级]降低更显著,P均=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组织蛋白CatS、Sestrin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的126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丹红治疗组(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与联合治疗组(在丹红治疗组基础上接受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运动力指数(MI)、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_(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CatS、Sestrin2、GFAP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丹红治疗组(95.24%比80.95%,P=0.013)。治疗后,与丹红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BS[(42.78±6.46)分比(48.84±6.84)分]、FMA评分[(26.78±2.65)分比(29.98±3.67)分]、MI[(66.41±11.00)分比(71.70±11.55)分]、V_(mean)[(50.04±2.73)cm/s比(53.29±3.53) cm/s]升高更显著,TUGT[(31.71±6.58)s比27.13±5.77)s]、RI[(0.62±0.06)比(0.51±0.06)]、PI[(0.84±0.17)比(0.77±0.11)]、血清CatS [(57.45±11.89)pg/L比(45.49±9.75)pg/L]、Sestrin2[(12.27±1.53)ng/ml比(11.27±1.64)ng/ml]、GFAP水平[(6.58±2.33) ng/ml比(5.00±1.54)ng/ml]降低更显著,P均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和躯体平衡,促进神经修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及对症处理,对照组予Bobath技术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透穴针刺,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肢体痉挛状况、简化Fugl-Meyer量表(FMA)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降低(P 0.05),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降低(P 0.05),MBI评分降低(P 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较低(P0.01),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较低(P 0.05),MBI评分较低(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