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l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MRl检查23例,CT检壹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l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l优于CT.  相似文献   

2.
金树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59-6759
目的探讨混杂密度脑血肿的CT表现,分析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 18例患者均作CT平扫,其中8例作增强扫描,3例作MRI检查。结果病变表现为高密度和等高密度环绕的类圆形混杂密度影,病灶无强化改变。结论典型的混杂密度脑血肿CT表现为高密度和等高密度环绕的双重密度影,代表不同时期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技术检查脑出血的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9月收治的237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CT检查,回顾性分析CT检查影像结果,对不同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病死率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时期的颅脑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脑出血部位的病死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出血量不同的脑出血患者,在病死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内与14 d的颅脑CT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4 d的CT降低,影像表现为低密度影。结论:将颅脑CT用于脑出血的诊断上,可准确判定脑出血情况,为疾病治疗提供有利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发生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8例经头颅CT确诊的新生儿IC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3例(74.1%),其中40例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硬膜下出血(SDH)均有难产史;32~34周早产儿6例均发生脑室内及室管膜下出血(IVH);脑实质出血(IPH)的CT表现与成人相似。IVH及IPH共11例,其中4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5例头颅CT随访显示有脑积水、脑萎缩、空洞脑,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惊厥、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在出血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其出血量与临床表现轻重程度密切相关;5例SAH因出血量少,预后良好。早产儿ICH常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上易误诊。结论 ICH是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残疾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肺错构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肺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 15例肺错构瘤均为单发;12例周围性肺错构瘤中7例病灶形态呈规则类圆形或卵圆形,5例呈不规则分叶状,1例含脂肪密度影,4例含有钙化影,7例呈软组织密度;3例中央型肺错构瘤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病灶形态呈脂肪密度影、软组织密度及钙化影各1例.结论 肺错构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肺错构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肺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 15例肺错构瘤均为单发;12例周围性肺错构瘤中7例病灶形态呈规则类圆形或卵圆形,5例呈不规则分叶状,1例含脂肪密度影,4例含有钙化影,7例呈软组织密度;3例中央型肺错构瘤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病灶形态呈脂肪密度影、软组织密度及钙化影各1例。结论肺错构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的CT表现与分型以及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材料与方法:对75例丘脑出血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64例进行追踪随访观察。结果:丘脑出血CT表现为丘脑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环绕。按出血范围和大小分三型,Ⅰ型局限型,Ⅱ型混合型,Ⅲ型扩展型。其中Ⅱ型最常见,Ⅲ型血肿破入脑室者致残率、死亡率最高。结论:高血压丘脑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较多,致死率较高。CT和MR影像学诊断检查可以明确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8.
王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8):2653-2656
目的分析CT技术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学的对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5例患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及临床CT资料,并对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并与15例胶质瘤患者作为对照,探讨CT用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5例患者中共发现28处病灶,其中单发有8例,多发有7例。病灶部位主要分布于其脑表面及中线部位,其中分布于脑室旁白质有12处,分布于灰白质交界区或脑表面有6处,而分布于胼胝体有2处。影像学多表现为结节或圆形肿块,肿瘤周围的水肿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10例患者22处病灶经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等密度影或者稍高密度影,经增强后可见其发生明显结节状、团块状均匀强化,而未见钙化及出血现象,有2处病灶的中心呈低密度,经增强后呈环状强化;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分布,大小一致,B细胞来源,胞质少核大、染色质的颗粒较粗大,其瘤细胞包绕血管饼干呈套袖样浸润,无明显出现、钙化或片状坏死的情况,淋巴瘤患者的MVD值明显低于恶性胶质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采用CT技术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院检查的66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记录脑囊虫病各分型的CT表现特征。结果:66例脑囊虫病患者中,根据部位不同分为脑实质型44例、脑室型7例、脑膜型4例、混合型11例。其中脑实质型,根据病程不同分为急性脑炎型5例,CT表现为脑组织肿胀,两侧大脑半球皮质下脑白质密度广泛减低;多发钙化型29例,CT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钙化密度影;钙化灶及多发小囊样灶并存型8例,CT表现为脑实质内结节钙化影伴发周围多个小囊样低密度影;钙化灶伴周围大囊形成型2例。结论:CT检查可明确脑囊虫病的病灶部位、数目及分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肺错构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于术或肺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15例肺错构瘤均为单发;12例周同性肺错构瘤中7例病灶形怠呈规则类圆形或卯圆形,5例呈不规则分叶状,1例含脂肪密度影,4例含有钙化影,7例呈软组织密度;3例中央型肺错构瘤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病灶形态呈脂肪密度影、软组织密度及钙化影各1例。结论肺错构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与脑出血的出血量、预后及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 33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3天内检测血糖,观察至死亡或病程第30天.其中78例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按入院首次血糖分为:①血糖≤9.6 mmol/L;②血糖>9.6 mmol/L两类.根据脑CT表现将脑出血分为:①出血量≤30 ml;②出血量31~59 ml;③≥60 ml 3类.观察不同血糖水平与出血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出血量多(P<0.05),病死率高,预后差(P<0.005) .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出血部位均以基底节区及脑叶区为主,但糖尿病患者脑干出血明显多于非糖尿病患者(P<0.005).糖尿病患者中血糖≥9.6 mmol/L者出血量及病死率明显增高(P<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及高血糖预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出血病例227例,分析其CT表现。经过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着重分析临床预后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1)脑干、小脑、脑室内的预后明显差于基底节、脑叶的出血。(2)出血量在5ml以下和5~10ml之间预后无差异;出血量在10ml以上的患者随着出血量的增加预后越差。结论凹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内血肿的经颅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拟诊断为急性脑内血肿(ICH)患者66例,利用TCCS在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观察血肿回声、边界改变,计算血肿体积,并在急性期观察颅内结构并发症.随机选取其中32例在亚急性期行CE-TCCS检查,观察血肿大小、形态及灌注情况,并与造影前对比.将TCCS、CE-TCCS结果与CT平扫、CT灌注(CTP)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CT:61例(61/66)经CT平扫证实为ICH;②TCCS:共显示50例(50/61)ICH,急性期时探测到其中33例ICH伴有侧脑室受压或扩张、血肿破入脑室及中线移位等并发症.血肿随着时间延长回声逐渐减低,边界逐渐清晰光滑.各期血肿长、宽、厚径及血肿体积与CT平扫测量值之间均具有良好相关性.③CE-TCCS:经病灶同侧颞窗观察的30例ICH均显示清晰,血肿长径、宽径与CT平扫结果的相关性优于TCCS.2例经对侧颞窗观察的ICH均显示不清.7例(21.9%)ICH于血肿周边可见低增强水肿带,其宽度与CTP结果相关性良好.结论 TCCS能够明确血肿部位、出血量、颅内结构并发症及其不同阶段的二维超声特征,可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并对疾病病程进行初步判断;CE-TCCS可更加清晰显示血肿形态、边界,提供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能够更方便地动态观察水肿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平片、CT或MRI检查及复习相关文献所见,描述4例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4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多发脑内和皮肤病灶。脑内病灶CT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并见多个囊状低密度灶,部分病灶边缘可见小点状高密度影;MR表现为:双侧大脑实质内多个长T1WI、长T2WI信号的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状影,部分壁内见偏心性小点状影,呈短T1WI、稍短T2WI信号改变,病灶边缘可见水肿带,Gd-DTPA增强扫描,囊壁环状强化,头节点状强化;X线均表现为躯干、四肢及头皮软组织内弥漫性多发梭形钙化影,边界清楚,长径约0.5~1.5cm不等。结论全身皮下多发性结节,平片显示皮下梭形钙化,且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脑囊虫改变,是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笔者搜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梗塞一例,就其CT表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60岁。突发性剧烈头痛伴呕吐继而意识障碍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呈浅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无定位体征。眼底检查见双侧视乳头水肿。CT检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按SAH治疗后病情好转;于入院后14天病情加重,再度昏迷。再次CT检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梗塞,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首次CT平扫显示:诸脑沟及脑池普遍密度增高,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脑干包围池呈铸型高密度影,第四脑室亦见积血,诸脑室未见扩大;弥漫性脑肿胀,脑实质内未显示其它病灶;未见明显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征象。CT诊断为SAH。入院第14天再次CT显示:在相同的部位仍有部分积  相似文献   

16.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实施CT、MRI检查的效果及表现特点状况。方法:对2016年本院收治的1例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检测过程实施回顾性分析,患者在治疗前进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状况。结果: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脑室内三角部位存在形态规则稍高密度肿块影,肿瘤边界较为清晰;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周边存在明显水肿带。MRI检查T1WI、T2WI显示右侧脑室内三角部位存在稍长不均匀信号肿块影,内部存在囊变;实施增强扫描存在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位强化不明显;病灶周边存在明显水肿。实施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脱水治疗2周后进行MRI复查显示右侧脑室内三角部位存在不规则信号肿块影,形态不规则,且与治疗前相比病灶增大;肿瘤周边水肿明显加重。实施影像学检查无其他病灶,手术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右侧脑室三角部位弥散性淋巴瘤。结论: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实施CT、MRI检查效果优良,临床可采取CT与MRI检查联合诊断,进一步提升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取我院收治的3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CT检查以及X线片检测结果。结果 X线片下早期可见有局限性小斑片阴影,增大后密度增高,形状变为类圆形或圆形,边缘表现为清晰分叶状,伴有毛刺或印迹,肺门淋巴结肿大;肋骨破坏、胸腔积液;癌性空洞。CT检查结果早期表现为小结节影,较大者呈分叶状肿块;产生空洞率为2%。直径2cm内伴有充气的细支气管影可见,个别内部存在偏心性钙化,肿块邻近区域存在血管集中表现,患者胸膜与病灶邻近部位发生胸膜拖曳征或凹陷征。胸壁邻近受侵而发生骨质破坏,多为肋骨,局部伴有软组织肿块,当累及胸膜或出现胸膜转移则会导致胸腔积液。晚期出现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及肾上腺、肝脏、颅脑远处转移。在周围型肺癌的的诊断过程中,CT诊断准确性更高,且优于X线片检测,联合应用二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45例脑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典型与不典型CT表现。方法对我院1999—2003年收集的45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脑转移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共显示87个瘤灶,单发15例(占33.2%),多发30例(占66.8%);平扫瘤灶形态以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实性或单环囊状结节多见,结节不规则、多环状,边界不清晰者少见;灶周表现中、重度水肿33例,轻度水肿11例,无水肿1例;病灶结节及囊状病灶明显高于脑质的有36例,囊状灶内伴出血3例,等密度、不均匀密度及低密度6例;增强检查,病灶均匀强化29例,环状强化10例,强化后瘤灶内有小低密度区4例,不强化2例;45例中占位效应明显的有38例,不明显或无占位效应7例;伴幕上脑室积水扩张4例。结论多数脑转移瘤病例具有典型的CT表现,对CT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