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针疗法的"八区十三穴"是观眼识证和眼针治疗的基础,穴区与脏腑相关性是眼针疗法的核心,眼针穴区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是一个区,一个面,不是一个点,不仅在白睛,而且在眼睑、眼眶,是以瞳孔为中心的一个扇形的面。通过从穴区的定位、物质基础、与经络的关系、临床适应症广、疗效肯定以及眼针治疗中风病的深度探索,多层次、多角度证明眼针穴区与脏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眼针疗法应用于临床近40年,疗效确切,本文欲探讨其理论基础,更好为临床服务。方法:挖掘古代文献,综述眼针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眼针疗法研究体会。结果:通过经络系统将眼与脑,眼与脏腑密切联系,既可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又可于眼针穴区施术治疗疾病。结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  相似文献   

3.
Zhou HF  Wang J  Cao TJ  Ju QB  Huang CY  Feng Y  Li YM  Li XN  Qu F  Dou WB 《中国针灸》2011,31(5):391-394
目的:验证眼针穴区与脏腑功能相关性,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原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上焦区、下焦区;配穴: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前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感兴趣区(ROI)摄取比值为0.74±0.12,眼针后为0.91±0.08,眼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治疗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从而证明眼针穴区与脏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车戬  田维柱 《中国针灸》2005,25(4):287-291
眼针疗法作为微针疗法的一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证治疗,至今已历经30余载,其理论体系,尤其是眼针的分区定穴方案,现已经历了2次修改,而第3套方案以其穴位分布的合理性、穴区角度的严谨性而更易为临床医务人员所接受.本文从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观眼诊病及眼针疗法3个阶段的理论基础方面加以阐述,对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进行剖析,从侧面介绍眼针疗法发展历史,从而指导临床眼针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健康雄性wiste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眼针治疗组;采用longas方法造模,选取眼穴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直刺,留针15min;应用ELISA法检测血中和缺血脑组织白介素-1β。结果表明;眼针组白介素-1β明显降低,与脑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眼针疗法可以降低脑缺血模型大鼠血中和缺血周围闹组织白介素-1β,进而抑制由脑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与体针效应的差异。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穴区组、眼针穴区外组与体针组,每组8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眼针穴区组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穴区外组选择眼针同名穴区的外3 mm处针刺。体针组取"曲池""足三里"穴针刺。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72 h后脑内BDNF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72 h脑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眼针穴区组和体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模型组大鼠减轻(P〈0.01),眼针穴区组与体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穴区组和体针组较模型组大鼠脑内BDNF mRNA和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眼针穴区组与体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与体针在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接近,两种疗法的作用机制可能均与脑内BDNF的表达上调从而促进脑组织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膈俞组、眼针组和眼针膈俞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收集顽固性呃逆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3组,每组20例患者。膈俞组体针针刺膈俞穴;眼针组眼针针刺双侧3、4、5、7区;眼针膈俞组针刺体针膈俞穴和双侧眼针3、4、5、7区。每位患者治疗至少7 d,随访2周,分别统计3组患者的疗效并加以对比。结果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高于眼针组、膈俞组,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分别与眼针组和膈俞组对比,疗效均有提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眼针疗法或者单独使用膈俞穴疗法,眼针疗法配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眼针划区埋线治疗顽固性呃逆(IH)的疗效。方法:IH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穴位注射组25例,以阿托品穴注足三里穴治疗;眼针组25例,在3、5、7区电针治疗;眼针划区埋线组25例,在3、5、7区埋线治疗;传统针灸组25例,以传统体穴电针、神灯照射及拔罐治疗。各组分别治疗观察5天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眼针划区埋线治疗IH疗效较其余3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眼针划区埋线治疗IH疗效显著,可作为针灸临床治疗IH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眼针疗法是一种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的微针疗法,由已故针灸名家彭静山教授创立。眼针疗法始终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在理论创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不懈努力。本文从眼针疗法的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学术传承方面,探讨眼针疗法的建立、传承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进眼针疗法的研究和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针对功能性便秘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用眼针疗法按眼部反应区进行针刺,选穴方法有三种,1循经选穴:仔细观察眼部球结膜上各经区或穴区,凡有血管形态或色泽变化的,并在相应的脏腑器官有病变的,就取该穴。2看眼选穴:不论什么病,只依据经穴区内血管形态、色泽变化,凡变化明显者,即取该穴。3选穴时可据病情取一侧或双侧。结果:眼针疗法对功能性便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未见明显不良作用。结论:用眼针疗法可有效治疗功能性便秘,尤其对一些功能性便秘患者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学习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并根据王肯堂的“八廓应乎八卦”理论,确立了眼周“八区十三穴”的眼针方案。根据“眼络于脑,通调脏腑”假说与众多学者对眼针疗法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眼针疗法相关解剖与形态学的研究,以血管神经的相关程度最高心的研究为依据,本文分别从十四经脉、奇经八脉、经筋和眼周主要腧穴以及神经解剖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眼针穴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正> 笔者用眼针疗法治疗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骨增生导致之腰痛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我们在临床中观察治疗120例,其中急性腰痛症56例,慢性腰痛症64例;男性66人,女性54人;慢性腰痛病程多在1~3年之间。针刺与配穴方法以双眼下焦区为主穴,急性腰痛配双眼肝胆区穴;慢性腰痛配双眼上焦区和肾区穴。施术时,可用特制眼针在眼球周围,眼眶边缘0.66厘米处沿皮下按辨证先后取穴,轻轻刺入。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配合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13.
眼针治疗中风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针是著名中医专家彭静山倡导的一种疗法。指出:经络是人体第三平衡系统,具有整体区域全息的性质。针刺眼穴可产生十二经感传而达到治病之目的。眼针疗法之所以取效,在于经络。眼针治疗偏瘫,只限于神志清醒、无邪在脏腑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眼针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眼周穴区治疗全身疾病,尤其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卓著.本文从中医学理论、生物全息理论、现代神经解剖学及神经生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探讨眼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探讨彭氏眼针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妍  王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84-2588
目的:为了追逆溯彭氏眼针的理论渊源,明确眼针定位分区方案。方法:研究"五轮八廓"学说的发展,系统对中医古代文献进行梳理,理清五轮八廓学说的学术源流,对眼针的理论来源进行剖析,对理论基础方面加以阐述,不断完善眼针理论的基础。查阅大量古代文献,发现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通过白睛的络脉颜色、形态改变来反应脏腑的疾病变化。彭老根据眼与脏腑的关系,联系八廓理论及其关系,并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从观眼识病、眼诊病、眼针疗法3个阶段而创立眼针疗法,从而明确眼针疗法的八向八线定八区的方案。结论:彭老通过眼的白睛脉络变化能反应脏腑的疾病,联系五轮八廓学说而创立眼针分区,经过不断研究发展,明确眼针疗法的八向八线定八区的方案,从而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调整脏腑、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部180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吗啡组和强痛定组三组。其中眼针组90例患者应用针刺眼穴止痛;吗啡组40例患者肌注吗啡、阿托品止痛;强痛定组50例患者肌注强痛定、阿托品止痛。结果眼针组显效率(P<0.01)和总有效率(P<0.01)均高于吗啡组与强痛定组。吗啡组与强痛定组比较,两组显效率(P>0.05)和总有效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眼针疗法治疗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绞痛较单纯应用解痉止痛西药疗效好且止痛快,故眼针疗法是治疗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绞痛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眼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琴  陈苏宁  柳越冬  陈晓杨  王健 《中医杂志》2011,52(14):1203-1206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各60例,眼针组主穴下焦区、大肠区、脾区,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眼针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组复发率13.89%,对照组复发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急迫感以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眼针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患者临床症状、综合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匹维溴铵。  相似文献   

18.
眼针治疗脑梗塞半身不遂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脑梗塞半身不递疗效.方法:取眼针双侧上焦区,下焦区为主治疗本病56例.依辨证分型加心、肝、肾区穴.结果:总有效率98.2%。提示:眼针通过经络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中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体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眼针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疗法治疗,2周后观察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眼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有良好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田维柱教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见解独到,眼针选取肾区、肝区、下焦区配合攒足穴,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眼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因取穴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