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2004-2005年白血病死亡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2004~2005年白血病死亡的分布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白血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中白血病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中国标化死亡率、世界标化死亡率、截缩率、累计死亡率等指标。[结果]2004~2005年白血病粗死亡率为3.85/10万,在恶性肿瘤死因分类构成中排列第6位,男性死亡率(4.26/10万)显著高于女性(3.41/10万),男女分别居于第6位和第8位。城市死亡率(4.17/10万)显著高于农村(3.68/10万)。我国白血病标化死亡率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白血病的年龄别死亡曲线表现出两个明显的高峰,0~1岁年龄组(4.84/10万)和80~84岁年龄组(15.11/10万),5岁以内的婴幼儿各年龄组白血病死亡率女性略高于男性,5岁以上各个年龄组白血病死亡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到80~84岁年龄组性别比达到最大,为2.16∶1。[结论]白血病主要危害儿童和老年人群,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是白血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涉县食管癌的流行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涉县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食管癌的死亡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在人群和空间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全死因调查和通过三级防癌网的全死因登记报告的方法。[结果]20世纪70、80、90年代和21世纪初食管癌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依次为131.31/10万、104.82/10万、76.31/10万和66.80/10万,趋势检验χ2=204.06,P<0.001,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1世纪初与70年代比较,下降64.51/10万,下降49.12%,u检验P<0.001;食管癌男女性别比例70、80、90年代和21世纪初分别为1.8、1.7、1.6和1.7,差别不大;食管癌死亡最低年龄组为30岁组,最高为75~85岁组;食管癌死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清漳河与浊漳河汇合处的夹角地区是食管癌死亡的最高发区。[结论]涉县食管癌死亡率从70年代到21世纪初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是多年来防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儿童白血病死亡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秀丹  潘绍凡  李洵 《中国肿瘤》2004,13(11):709-711
[目的]分析儿童白血病死亡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方法]用Excel软件结合SAS软件对沈阳市1992~2003年死因年报进行分析,死因分类按国际ICD-9分类.[结果]1992~2003年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死亡率无明显的上升趋势(P>0.05),平均死亡率为2.280/10万,波动范围是1.430/10万~3.390/10万,白血病死亡占同期儿童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51.00%,占儿童死亡总数的4.51%.男童死亡率为2.498/10万,女童死亡率为2.052/10万,男女性别比为1.27:1,差异无显著性(P>0.05).0~1岁组儿童白血病死亡率最高为4.460/10万,其中0~1岁组男童死亡率高达6.035/10万,女童死亡率为3.057/10万.[结论]白血病死亡对0~1岁组儿童危害最大,应进一步加强儿童白血病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2000~2009年白血病发病与死亡的流行状况。[方法]对浙江省6个肿瘤登记地区2000~2009年数据进行汇总,计算白血病发病率、死亡率、标化率及变化趋势。[结果]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2000~2009年白血病合计发病率为5.66/10万,发病率从2000年的5.62/10万升高到2009年的7.08/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3.21%(95%CI:0.20~6.30)。2000~2009年白血病合计死亡率为3.91/10万,死亡率从2000年的1.69/10万升高到2009年的4.64/10万,APC为5.09%(95%CI:1.13~9.21)。白血病年龄别发病与死亡在婴儿(0~1岁)、青少年(14~19岁)和老年人(65~84岁)出现3个高峰,白血病发病与死亡分别在70~岁组、80~岁组达到高峰。[结论]婴幼儿、老年人群应该作为浙江省开展白血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1973-2005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金意  武鸣  杨婕  覃玉  陶然  韩仁强 《中国肿瘤》2010,19(12):811-814
[目的]了解江苏省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以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江苏省8个抽样地区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主要肿瘤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江苏省居民1973~197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26.45/10万,中国标化死亡率为118.92/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155.66/10万;1990~1992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59.78/10万,中国标化死亡率为118.67/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156.88/10万;2003~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93.36/10万,中国标化死亡率为109.39/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146.40/10万;30年来,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中国标化死亡率稳定。在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食管癌由7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第4位,肝癌由70年代的第3位上升到第1位,肺癌由70年代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江苏省居民的肺癌和肝癌的粗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了351.18%和75.40%。女性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乳腺癌的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省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不同恶性肿瘤的变化趋势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涉县食管癌的流行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了涉县自20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初食管癌患者死亡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在人间和空间滗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全死因调查和通过三级防癌网的全死因登记报告的方法.结果20世纪70、80、90年代到21世纪初食管癌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依次为131.31/10万、104.82/10万、76.31/10万和66.80/10万,趋势检验χ2=204.06,P<0.001,差异非常显著.新世纪初与70年代比较,减少64.51/10万,下降49.12%,u检验P<0.001;食管癌男女性比例70、80、90年代和新世纪初分别为1.8、1.7、1.6和1.7,差别不大;食管癌死亡最小年龄组为30岁组,最高为75~85岁组;食管癌死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清、浊漳河汇合处的夹角地区是食管癌死亡的最高发区.结论涉县食管癌死亡率从70年代到新世纪初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是多年来防治的结果.贲门癌和胃癌则呈上升的趋势,今后的防治策略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了涉县自20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初食管癌患者死亡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在人间和空间滗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全死因调查和通过三级防癌网的全死因登记报告的方法.结果20世纪70、80、90年代到21世纪初食管癌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依次为131.31/10万、104.82/10万、76.31/10万和66.80/10万,趋势检验χ2=204.06,P<0.001,差异非常显著.新世纪初与70年代比较,减少64.51/10万,下降49.12%,u检验P<0.001;食管癌男女性比例70、80、90年代和新世纪初分别为1.8、1.7、1.6和1.7,差别不大;食管癌死亡最小年龄组为30岁组,最高为75~85岁组;食管癌死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清、浊漳河汇合处的夹角地区是食管癌死亡的最高发区.结论涉县食管癌死亡率从70年代到新世纪初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是多年来防治的结果.贲门癌和胃癌则呈上升的趋势,今后的防治策略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北省有代表性的18个市县2004~2005年胃癌的死亡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为了解21世纪初死亡情况,河北省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对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死因调查。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18个市县共13 791 886人(男性7 089 291人,女性6 702 577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总死亡人数为82 878人(男性48 611人,女性34 267人),粗死亡率为600.92/10万(男性为685.70/10万,女性为511.25/1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有4 088人(男性2 879人,女性1 209人),粗死亡率为29.64/10万(男性为40.61/10万,女性为18.04/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26.53/10万(男性为37.86/10万,女性为15.42/10万)。21世纪初与90年代的标化死亡率相比,男性下降了14.46%,女性下降了19.22%。胃癌死亡率最低年龄组为20岁组,最高的年龄组为85岁组。中位死亡年龄为67岁。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比为2.46[DK]∶1。地理分布是邯郸涉县最高,安新最低。且农村高于城市,山区县高于平原县、沿海县。结论2004~2005年河北省居民与20世纪70、80、90年代相比,胃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其标化死亡率则呈现不同趋势,从70年代到90年代男女均为上升趋势,90年代到21世纪初则均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000~2006年宁波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儿童中先天异常和肿瘤发生比的变化趋势。[方法]对宁波市监测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宁波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在新生儿死亡人数中因先天异常导致的死亡比例呈上升趋势,而1~4岁和5岁以下儿童死于肿瘤的比例呈逐年增高趋势。[结论]先天异常和肿瘤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宇琦  黄捷  徐红  蔡波 《中国肿瘤》2024,33(3):193-198
摘 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南通市2020年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及2013―2020年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3―2020年南通市辖区内以人群为基础的白血病登记资料,按照城乡和性别计算粗发病(死亡)率、中标发病(死亡)率、世标发病(死亡)率、0~74 岁累积发病(死亡)率和35~64岁截缩发病(死亡)率等指标,运用Joinpoint 5.0.2软件计算2013―2020年南通市白血病中标发病(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20年南通市白血病粗发病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8.45/10万、4.61/10万和4.62/10万;白血病粗死亡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7.14/10万、2.82/10万和2.85/10万。2020年白血病年龄别发病率在40岁之前各年龄组差别不大,40岁之后发病率逐渐升高,55岁之后快速升高,至80~84岁年龄组发病率达到峰值。2020年白血病年龄别死亡率在0~1岁稍高,之后下降保持平稳趋势,45岁之后逐渐升高,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峰值。2013―2020年南通市白血病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AAPC分别为-3.0%(95%CI:-6.3%~0.3%,P>0.05)和-4.0%(95%CI:-6.7%~ -1.3%,P<0.05),且无论城乡、男女性白血病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变化趋势相同,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结论] 2013―2020年南通市白血病发病和死亡呈下降趋势,但其总体发病和死亡水平仍较高,应继续加强白血病的综合防控,从而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1.
12.
《The lancet oncology》2008,9(5):422-423
  相似文献   

13.
14.
  相似文献   

15.
With more emphasis being placed on organ transplant surgery the definition of deat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 case of cerebral death established by angiography has been presented.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cerebral death has now been listed among the absolute criteria of irreversible death, Miyazaki et al. (1972). Cerebral death, before the death of the entire organism in particular, offers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transplant surgery as perfusion of the viscera continues despite cerebral circulatory arrest. We are convinced that the cause of cerebral circulatory arrest is a consequence of sudden and continued rise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It seems possible that the process of circulatory arrest could be reversed by depressurising the cranial chamber by ventricular puncture,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herapeutic measure. An interesting feature in this case, which supports the theory of increased pressure, is evidenced by bilateral non-filling of the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this being the only branch of the external carotid following an intracranial course while those branches outside the cranial vault showed good perfusion. Berguist and Bergstrom (1972) and Bradac and Simon (1974) described the value of arch aortography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Their findings were similar to ours. This is a simpler technique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an aortic midstream injection to determine the anatomy of the arterial supply to the kidneys as this is a prerequisite for renal transplant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Many of the common molecular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 involve genes known to regulate cell death susceptibil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molecular events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new strategies designed to restore cell death susceptibility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and overcome therapeutic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Apoptosis is the best-characterized form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and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tissue homeostasis. In mammalian systems, there are two major pathway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initiation of apoptosis: the "extrinsic" death receptor pathway and the "intrinsic" mitochondrial pathway. Although these pathways act independently to initiate the death machinery in some cellular systems, in many cell types, including numerous tumor cells, there is delicate coordination and cross talk between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pathways, which leads to the activation of the executioner caspase cascade. Additionally, there appears to be a fine balance between the caspase-mediated arm of death receptor signaling that engages mitochondria and the caspase-independent arm that promotes vacuole proliferation in many cells. Here, we review our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layers of complexity that are pos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eath receptor-induced pathways and how they influence mitochondria to regulate cellular life and death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