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学校健康教育及学生对健康教育活动的认知评价对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为推进学校健康教育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5省各选取2个县/区,每个县市选取小学、初中各1所,抽取四年级、初二年级各2个班,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运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94.7%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健康教育,93.9%的学生认为不会影响正常学习;自述健康教育课2次/月以上、拿到过学校发放健康宣传材料的学生分别为67.7%、82.9%。学生最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为健康主题游戏和健康教育课分别为65.9%、59.4%。对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意愿(OR=6.043,95%CI:3.558~10.262)、健康教育教师授课(OR=0.709,95%CI:0.522~0.964)对学生健康知识知晓达标率有正向作用,体育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达标率的正向作用优于健康教育老师(OR=1.478,95%CI:1.079~2.025);健康教育课频次对学生知识知晓及行为达标率有正向作用(OR=1.534,95%CI:1.304~1.805;OR=2.252,95%CI:1.905~2.662)。结论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接纳以及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频次、授课师资等是学生健康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达标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和小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现状及相关性,为学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机制改革提供路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区、陇县,在3个区县随机抽取12所小学,对四、六年级学生622名和全校教师33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教师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6.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乡(OR=2.30,95%CI=1.30~4.07)、性别(OR=2.62,95%CI=1.36~5.05)对教师健康素养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具备率为46.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乡(OR=2.07,95%CI=1.33~3.24)、母亲文化程度(OR=2.01~2.41,95%CI=1.25~4.76)对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健康行为素养与教师健康素养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r=0.69(P<0.05).结论 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和小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之间呈正相关.提高小学生健康素养应首先提高小学教师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3.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早餐及睡前加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校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平台,对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初一和高一年级的11 464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收集学生吃早餐、睡前加餐、父母营养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等资料.结果 广州市中小学生经常不吃、不规律吃和经常吃早餐的构成比分别为4.90%,15.83%,79.27%.女生经常不吃/不规律吃早餐的报告率高于男生(X2=31.44,P<0.01),初一学生常不吃/不规律吃早餐的报告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X2=257.16,P<0.01).60.80%的学生睡前加餐,女生睡前加餐的报告率高于男生(X2=15.95,P<0.01),学生睡前加餐报告率随年级升高而增加(X2=8.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学历越低(OR=1.68,95%CI=1.51 ~ 1.86)、父母营养健康知识得分越低(一般:OR=1.17,95%CI=1.04~ 1.32;不及格:OR=1.42,95%CI=1.26~ 1.60),学生吃早餐频次越少.结论 广州市仍有部分中小学生经常不吃或不规律吃早餐,而相当高比例的学生睡前有加餐.父母学历和营养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对学生早餐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储备情况和相关态度行为,为促进学校生殖健康教育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应用统计描述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生殖健康调查共有383名中学生接受调查,知识方面:知识及格率为55.61%,年级(OR=2.361,95%CI:1.563~3.566)是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及格的保护因素;态度方面:女学生更倾向于对中学生恋爱持反对态度(OR=0.553,95%CI:0.359~0.853),高中生更易于持赞成态度(OR=1.782,95%CI:1.160~2.737);行为方面:在集体宿舍居住(OR=0.450,95%CI:0.245~0.824)和高年级是不恋爱的风险因素(OR=0.348,95%CI:0.166~0.729)。结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恋爱风险,学生的居住方式对恋爱等的态度及行为构成影响,学校进行相关教育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这些要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对北京市小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两阶段(区和学校)、分层(学校类型)、整群(班级)抽样的方法。首先抽取北京市海淀区和丰台区,接着在每个区内随机抽取1所私立、1所公立流动儿童为主的小学,并配以2所户籍儿童为主的小学。在每所小学里4、5、6年级各随机抽取2个班,该班的所有学生和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信息及与慢性病相关的健康行为、相关知识。最终获得8所小学的学生和家长配对有效问卷1604份。测量的行为有3类11种,包括:尝试吸烟、营养和饮食行为(蔬菜、水果、奶类、早餐摄入频次;口味偏咸、偏油)、静坐生活方式(连续看书、看电视、玩电脑超1小时,在学校及在家是否都锻炼身体)。将每个学生具有危害健康行为的数量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0~1种、2~3种、≥4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学校类型、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ES)、学生健康相关知识、家长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对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数量的影响。结果多分类有序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年龄大的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数量更多,OR值分别为1.26(95%CI 1.03~1.53)和1.25(95%CI 1.14~1.37);而家庭SES得分高(OR=0.84,95%CI 0.73~0.95)、学生健康知识得分高(OR=0.87,95%CI 0.83~0.91)、家长健康行为得分高(OR=0.87,95%CI 0.83~0.91)的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数量较少;户籍状态和学校类型未见显著影响。与户籍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中男性(OR=1.39,95%CI 1.08~1.79)、家庭社会经济状况(OR=0.85,95%CI 0.73~1.00)具有显著影响,两者其余影响因素类似。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健康知识和家长的健康行为均对小学生慢性病健康相关行为的养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淮安市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及格率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4月抽取淮安市4所大学大一、大二年级106个班级全体学生,采用淮安市大学生健康知识调查问卷(2015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调查在校大学生4 557名,获取有效问卷4 527份,有效率为99.3%。在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及格率为43.1%、知晓率为61.8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来源、性别、专业、父母文化程度、民族的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城市(OR=1.198,95%CI:1.033~1.389)、大二(OR=1.179,95%CI:1.046~1.328)、汉族(OR=2.034,95%CI:1.253~3.299)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及格率较高。结论淮安市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及格率偏低,应加强健康教育干预,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及格率、知晓率。  相似文献   

7.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25所中学的4 09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等信息.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8.69%(2 404/4 096).48.12%(1 971/4 096)的学生近1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艾滋病教育处方(63.48%)、艾滋病知识宣传栏/海报(60.63%)和专家专题讲座(4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5%CI=1.04~ 1.36)、学校提供过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OR=1.84,95%CI=1.56~2.17)、近1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OR=2.54,95%CI=2.21 ~ 2.92)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P值均<0.05).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尤其对艾滋病流行形势、主要传播途径和新型毒品危害方面的知识缺乏.学校应加强针对流行新形势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初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进行青少年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16个市各抽取1所城市初中学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自填、匿名、集体调查的方式,对12 458名城市初中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山东省城市初中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4.6%,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比例分别为13.0%、17.7%和5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OR=1.129,95%CI:1.019~1.251)、年级(OR=1.221,95%CI:1.142~1.305)、自评学习成绩(OR=1.220,95%CI:1.167~1.276)、父亲文化程度(OR=1.193,95%CI:1.104~1.289)和母亲文化程度(OR=1.193,95%CI:1.107~1.285),母亲职业对健康素养总体水平没有影响,但对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OR=1.042,95%CI:1.015~1.0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OR=1.031,95%CI:1.008~1.056)、基本技能素养(OR=1.043,95%CI:1.024~1.062)均有影响。结论山东省城市初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体、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石河子市中学生结核病知晓情况,对结核病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石河子市10所中学(初、高中)作为调查干预现场,对抽取学校的每个年级的班级进行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共计2 575名在校中学生,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干预前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实施前后学生的总体知晓率从62.3%(18 973/30 464)上升到79.7%(24 281/30 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64.9%升至干预后的81.6%,结核病态度行为知晓率由57.8%升至76.5%;对干预前结核病知晓基线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OR=1.36,95%CI=1.05~1.75,P0.05)、维吾尔族(OR=0.42,95%CI=0.30~0.57,P0.01)及哈萨克族(OR=0.70,95%CI=0.51~0.95,P0.05),初中生及父母有较低文化程度(OR=1.62,95%CI=1.17~2.25,P0.05)的学生得低分的危险性较大;单个信息知晓情况中,干预前学生对个别相关知识匮乏,干预后均有提高(均P0.01),但对"结核病的严重性,是法定的哪类传染病"(69.5%)、"结核患者服药治疗需要多久"(70.4%)等问题的知晓仍然较低。结论干预前学生对结核病的知晓率较低,健康促进对其提高效果显著,但中学生部分结核病知识仍然不足,对结核病的部分相关态度也仍需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初中生以及家庭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高中生早餐食用频次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重庆某区选取1所高中,对其中3个年级的学生3 283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危险行为对早餐食用频次的影响。  结果  高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有2 064名(62.9%),不吃或有时吃早餐的有1 219名(37.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的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报告(不吃或有时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0,53.97,8.10,23.79,7.89,16.31,3.93,17.96,P值均<0.05),男生(36.1%)高于女生(33.3%),饮用能量饮料学生(41.2%)高于不饮用学生(31.7%),吸烟学生(40.9%)高于不吸烟学生(34.4%),饮酒学生(40.3%)高于不饮酒学生(33.3%),赌博学生(39.7%)高于不赌博学生(34.3%),网络成瘾学生(40.0%)高于不成瘾学生(3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能量饮料饮用(OR=1.32,95%CI=1.12~1.55)、饮酒(OR=1.24,95%CI=1.02~1.51)、网络成瘾(OR=1.42,95%CI=1.19~1.68)与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频次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社会、家庭、学校应加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避免不吃早餐与危险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中国15个省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制定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策略与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0所高校,对方便抽取的7 555名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结果 全国15省市大学生对于国家明确规定的8条大众需要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简称“国八条”)知晓率为77.4%.不同专业、上大学之前生活的地域、婚恋状态学生的艾滋病“国八条”知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理科(OR=1.324,95%CI=1.145~1.531)和医科(OR=1.421,95%CI=1.204~1.678)是“国八条”知晓的促进因素,未婚有恋人或已婚(OR=0.847,95% CI=0.750~0.957)是“国八条”知晓的阻碍因素,来自媒体网络的知识(OR=1.654,95%CI=1.556~1.757)和来自学校的知识(OR=0.702,95%CI=0.661~0.745)是促进因素,来自家庭的知识(OR=1.242,95%CI=1.166~1.323)是阻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应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健康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快餐食品消费行为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饮食行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某医科大学一至四年级400名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快餐食品消费行为现况调查.结果 大学生过去1周外卖食品消费、打包带饭和在街头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报告率分别为34.8%,62.8%和4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居住在城镇(OR=3.04,95%CI=1.72~5.37)和高中在学校寄宿(OR=1.66,95%CI=1.04~2.67)的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频次更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更可能选择打包带饭(OR=2.08,95%CI=1.36~3.18).此外,女生(OR=2.03,95%CI=1.33~3.09)和高中寄宿学校(OR=0.55,95%CI=0.36~0.83)是大学生在街边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快餐食品消费行为报告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快餐食品的摄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扬州市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60例扬州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746人,对其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作描述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密切接触者知信行的影响因素。结果 746名调查对象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30%,正向态度持有率为50.19%,结核病防治行为持有率为59.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为涂阴患者密切接触者知晓结核病防治知识(OR=1.375,95%CI:1.014~1.866)、持有正向信念(OR=1.915,95%CI:1.368~2.680)和持有结核病防治行为的合格率(OR=2.112,95%CI:1.536~2.904)均高于涂阳患者;文化程度为初中(OR=1.830,95%CI:1.190~2.813)和高中及以上者(OR=2.075,95%CI:1.313~3.278)的知晓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合格率,以及文化程度为小学(OR=2.146,95%CI:1.331~3.460)、初中(OR=2.067,95%CI:1.328~3.216)和高中及以上者(OR=2.109,95%CI:1.276~3.488)持有结核病防治行为的合格率均高于文盲或半文盲者;居住在农村的调查对象持有正向态度的合格率(OR=1.506,95%CI:1.015~2.234)高于居住在城市者,持有结核病防治行为的合格率(OR=0.555,95%CI:0.361~0.853)低于居住在城市者。结论扬州市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防治知信行状况有待提高,应重点关注低学历和涂阳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校四五年级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上海市9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四、五年级小学生2 995名,采用自编式结构问卷调查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被调查学生卫生防病知识的合格率为56.7%,态度的合格率为70.6%,行为的合格率为59.2%;卫生防病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己期望受教育程度(OR=1.66,95% CI=1.28 ~ 2.16);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己期望受教育程度(OR=2.04,95% CI=1.55 ~2.67);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感家庭经济状况(OR=3.35,95% CI=2.45 ~4.59).结论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校四、五年级小学生卫生防病知识和行为水平偏低,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健康教育的渴求.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健康促进,减少学生不良卫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袁立  谢言  蒋伟利  李旭亮  赵琦  徐飚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48-1652
了解西部地区高中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健康教育和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四川、贵州、云南3省的11所学校共随机整群抽取857名高二学生,对其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高中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61.3%,知识得分合格率为63.8%,四川的学生知识得分合格率较高(OR=3.398,95%CI=2.125~5.432).受调查者结核病防治态度总体正答率为91.04%,23.9%的学生对结核存在消极态度,来自四川(与云南相比,OR=2.613,95%CI=1.523~4.482)和贵州(与云南相比,OR=3.378,95%CI=2.000~ 5.707)、家人无结核病史(OR=4.512,95%CI=1.010~ 20.167)的学生消极态度比例较高.98.2%的学生愿意了解有关知识,97.5%愿意参加宣传活动.受调查者结核病防治行为总正确率为31.9%,曾主动了解和向别人讲过结核病知识的学生分别占27.7%和29.3%;学生知识得分合格的学生曾主动讲过知识的比例更高(x2=25.798,P<0.01).学生获得结核病知识的途径排名前三为电视(66.9%)、报刊杂志(61.3%)和口口相传(57.2%).结论 西部地区高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较低,对结核病防治态度积极但行为消极,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薄弱.应重点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纳入社会宣传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5省不同特征中学生自述健康状况、健康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对策建议。方法综合地域和工作情况,选择5省城乡各1个县/区,每个县/区随机抽取1个学校,整群抽取初中二年级2个班,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学生健康现状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健康行为持有率分别为85.13%和60.38%。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模型中,相对于不希望开展健康相关活动,希望开展的OR值为2.81;相对于自感影响正常学习,不受影响的OR值为2.46;相对于没有上过健康教育课,开课频次为每月2次和每月3次及以上的OR值分别为2.30和1.88;相对于健康教育教师,体育教师、校医的OR值分别为0.51和2.05。在健康行为持有率模型中,相对于没有健康教育课,开课频次为每月2次和每月3次及以上的OR值分别为3.09和3.87;相对于父母,监护人是祖辈的OR值为0.47。结论中学生视力和口腔健康问题突出,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健康认知相对较低。应规范健康教育课设置,提高健康教育师资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6省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6省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为指导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6省农村72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健康教育开课率为84.8%,健康教育课在期末有考核与评价的占52.0%。健康知识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7.3%和67.8%,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1.2%。影响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健康知识、传染病知识、健康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是"是否上健康教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期末是否考试";此外,经济水平是影响传染病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性别是影响健康行为形成率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有待提高。加强健康教育课的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但改变行为则与社会因素有关,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对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青少年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随机抽取江苏省20所高校的8 633名江苏籍大一新生,通过艾滋病知识“国八条”问卷在线调查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性态度、性行为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校正知识对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影响.结果 江苏籍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7.6%,8个条目的知晓率为59.8%~98.3%.学校类型、民族、母亲文化程度和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对学生的性态度及性行为具有影响,知识知晓者比不知晓者更倾向于赞成婚前性行为(OR=1.31,95%CI=1.11~1.63),更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OR=1.67,95%CI=1.43~1.92)和接受艾滋病毒抗体检测(OR=4.54,95%CI=3.13~6.52);知识不知晓者已发生性行为比例更高(OR=1.89,95%CI=1.42~2.49);发生过性行为的新生中知识知晓者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更高(OR=2.13,95%CI=1.22~3.78).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的比例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年学生达90%的标准.艾滋病知识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养成健康的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广东省广州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按性别定额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422名15岁~的居民进行健康相关行为(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其中社区居民200名,医院门诊患者222名.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本调查吸烟者11.85%;饮酒者6.2%;常参加体育锻炼者59.72%;主动获取保健知识者66.1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性别是影响吸烟(OR=19.68,95%CI=7.37~52.60)、饮酒(OR=7.84,95%CI=2.61~23.59)、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OR=2.05,95%CI=1.34~3.15)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是影响吸烟(OR=0.42,95%CI=0.21~0.83)、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OR=2.09,95%CI=0.31~0.73);在业状况是影响体育锻炼(OR=0.61,95%CI=1.02~2.62)和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OR=1.77,95%CI=1.08~2.90)的主要因素.结论 本次调查对象健康行为与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在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小学生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并分析血防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中随机抽取2所农村小学为研究现场,分别设为干预点和对照点。再整群抽取上述学校的全部3~6年级学生共248例为研究对象,对干预组开展5个月以学校为基础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后问卷调查学生的血防知信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生血防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血防知识合格率高于对照组(69.44%vs 43.61%,P<0.01)。在血防态度和行为方面,干预组“认为血吸虫病可以消灭”和“在有钉螺地带下水时会穿胶鞋、戴手套等”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59%vs 84.21%,89.81%vs 72.9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0.401,95%CI:0.196~0.822)、五年级(OR=0.293,95%CI:0.091~0.942)、未接受健康教育干预(OR=0.256,95%CI: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