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1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12h内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4周病死率及溶栓治疗的并发症。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43.8%。急性心肌梗死4h内溶栓再通率最高,差异有显著性。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栓治疗出血并发症轻微,无中重度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4周病死率,溶栓距发病4h内血管再通效果最好。溶栓出血并发症轻微,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院 2 0 0 3年 8月— 2 0 0 4年 3月间收治的 93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心功能及不良临床事件的比较分析。结果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使梗死相关动脉 (IRA)再通 ,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临床事件方面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结论 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项最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 ,并发症少 ,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观察。方法收集本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这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分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病例数40例,视为对照组;另40例患者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无溶栓禁忌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24例,再通率80%。急性心肌梗死4h内溶栓再通率较高,无严重心律失常及出血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距发病4h内血管再通效果最好,溶栓并发症轻微,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种介入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直接介入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测、胸痛缓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胸痛明显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溶栓介入的治疗方法,能够对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起到重要作用,患者的胸痛缓解率较高,安全性能较高,在临床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Wikins公式预测心肌梗死范围与QRS记分系统评估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129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接受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21例接受紧急冠脉介入治疗,2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40例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以Wikins计算公式预测心肌梗死范围。分别于围手术期1周内、静脉溶栓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1周内、2周、1月及随访期内以Nancy B.Hindman提出的54项标准32分制的QRS记分系统评估梗死范围。结果前壁心肌梗死Wikins计算公式预测心梗范围与QRS记分评估梗死范围有相关性,但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二者无相关性。下壁心肌梗死时,Wikins公式预测心肌梗死范围与各组QRS记分评估梗死范围均无相关性。结论Wikins计算公式不适合延迟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梗死范围评估。Wikins公式预测下壁心肌梗死不可靠,可能需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治疗的效果,寻求更好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进行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直接介入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心电图ST段下移率高于对照组,胸痛发病率高于对照组,相关血管梗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d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介入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减轻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则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阻塞冠脉再通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阻塞冠脉再通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非急诊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PCI)医院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静脉溶栓再灌注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3-72 h内经皮介入观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结果24例患者(92.31%)临床再灌注成功,1例患者溶栓成功后死于心源性休克(3.85%),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塞或需紧急血运重建、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为0。最常见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室性早搏(41.67%),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2级21例(80.77%),5例(19.23%)患者不需要支架植入。结论使用普佑克联合介入治疗为非PPCI医院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组)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组(B组)。观察两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相关动脉血流分级、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时间、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介入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治疗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并发症。结果A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较B组晚(6.63±0.93)hvs(5.28±0.67)h,P<0.05。A组冠状动脉造影时梗塞的相关动脉(TIMI)血流2~3级达55%,而B组为20%(P<0.05)。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的相关动脉时间,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和B组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术后4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组和B组间无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出血性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如暂无条件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仍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诊中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A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手术或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等。结果 B组心脏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A组;B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均可缓解合并院前心脏骤停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介入治疗的疗效更佳,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影响。方法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梗死前有心绞痛组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再通情况,部分病例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两组再通率分别为74%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冠脉再通。  相似文献   

16.
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缩小梗死面积,恢复前向血流,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可喜的效果。可分为冠脉溶栓和静脉溶栓,基层医院一般仅做静脉溶栓。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静脉应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虽然STEMI急性期行直接PCI已成为首选方法,但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等特点,在无条件行直接PCI的基层医院,仍然是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1,2〕。本文通过对尿激酶溶栓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AMI伴心绞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并比较两组AMI相关动脉(IRA)开通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前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治疗组为14例(3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例(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RA达TIMI 3级血流者为26例(72.22%),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8例(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患者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AMI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6h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6.0%和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早期溶栓24h内T波倒置提示冠脉再通,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的疗效,降低病死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