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关于雌激素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作用的报道尚不多。 目的:观察乙烯雌酚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用0,10-7,10-6,10-5 mol/L浓度乙烯雌酚干预,并设地塞米松10-8 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维生素C 50 mg/L为阳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乙烯雌酚干预培养24,48,72 h,10-6 mol/L组显著促进了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P < 0.01)。干预48 h 10-5 mol/L组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干预72 h 10-7 mol/L组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 < 0.01)。10-7 mol/L组乙烯雌酚干预25 d后开始出现钙化结节;10-7,10-6 mol/L组干预14,21 d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证实乙烯雌酚能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的共同作用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作为糖皮质类激素的地塞米松,其浓度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存在着影响。 目的:探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地塞米松的优选浓度。 方法:采用植块法从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日常细胞培养和诱导分化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所获细胞的表面标记表达情况,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成骨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以含1×10-8 mol/L,5×10-8 mol/L,1×10-7 mol/L 3种浓度地塞米松的成骨诱导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盐酸四环素荧光及Von Kossa染色法对比观察钙结节形成。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比检测细胞骨桥蛋白基因表达。 结果与结论:植块法分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多为梭形,平行排列生长或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73和CD90呈阳性表达,CD31,CD34和HLA-DR呈阴性表达。成脂诱导后可观察到细胞内有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阳性。盐酸四环素荧光结果和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所形成的钙结节大小及数量,均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增多。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3种浓度地塞米松组的骨桥蛋白基因均有表达,且表达强度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提示成骨诱导液中地塞米松浓度为1×10-7 mol/L时,能更有效地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10-9,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3,6,12,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反转录后检测Caspase-3和bcl-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12~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结果表明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Caspase-3显著增高,bcl-2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相对数量的方法,目前被各实验广泛使用。基本原理是活细胞内存在琥珀酸脱氢酶,与MTT可产生生物作用,形成蓝紫色结晶甲瓒。二甲基亚砜溶解结晶甲瓒,通过相互作用后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吸光度值,间接反映细胞数量。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实验、药物筛查和肿瘤实验中。 补骨脂素:是一种化合物补骨脂的有效成分,来源于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或者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茎,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89-190 ℃,溶于乙醇、微溶于水和乙醚。补骨脂素具有温肾壮阳、温补脾肾功效,可用于尿频、遗尿、腰膝冷痛、肾虚作喘等,还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 背景:补骨脂素是属于植物类雌激素,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目的:应用补骨脂素、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和聚己内酯支架构建人工复合骨,探讨其治疗兔骨不连的效果。 方法:①将第3代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中,分别加入10-8,10-7,10-6 mol/L补骨脂素、50 mg/L骨形态发生蛋白2进行干预,对照组加入同体积的无菌纯净水。干预第3,5,7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②将聚己内酯三维支架加入到细胞培养板底部,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按1×103/孔的量接种于支架上,然后加入10-6 mol/L补骨脂素,联合培养21 d后取出即为人工复合骨;③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建立桡骨骨不连模型,实验组植入人工复合骨,支架组单纯植入支架,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2,4,8周行病理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术后第4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不连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种浓度补骨脂素均有诱导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10-6 mol/L补骨脂素对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刺激作用最强(P < 0.05),而且10-6 mol/L补骨脂素组与阳性对照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骨不连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支架组和对照组(P < 0.05);③X射线片结果显示,实验组骨不连已经愈合,支架组骨折部分愈合,对照组骨不连未愈合;④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对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作用与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补骨脂素可结合兔骨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及聚己内酯支架形成人工复合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治疗骨不连效果较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显示芍药苷具有补血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机体的造血及免疫功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芍药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有何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芍药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 法测定芍药苷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水平,RT-PCR 检测芍药苷干预后白细胞介素6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与对照组相比,芍药苷浓度为2 μmol/L和10 μmol/L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10 μmol/L芍药苷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1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由此得出,一定浓度的芍药苷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基因表达。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软骨再生修复: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能在分化成软骨细胞后保持一定的增殖能力,可通过归巢迁移至软骨损伤部位,抑制组织炎症,通过旁分泌功能传递信号分子,在软骨的再生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兔是实验研究中常用小动物模型,且在小动物中兔具有较大的膝关节,有利于手术操作及结果观察。相比于猪、马、羊等大动物模型,兔模型具有实验周期短、更经济、易于操作及饲养等优点。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现已广泛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各研究所用的细胞浓度、治疗次数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最适细胞浓度的标准。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兔软骨缺损的最适细胞浓度。 方法:取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浓度随机分为对照组、1×108 L-1,1×109 L-1,1×1010 L-1,1×1011 L-1组。在大白兔双侧股骨滑车建立直径3.0 mm、深度2.0 mm的软骨缺损模型。建模成功1周后,对照组双侧膝关节腔内注射1 mL生理盐水,其他4组分别注射1 mL细胞浓度为1×    108 L-1,1×109 L-1,1×1010 L-1,1×1011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射后6周及12周,大体观察股骨滑车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Ⅰ型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软骨组织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术后缺损区域明显,软骨组织无明显再生;1×108 L-1,1×109 L-1,1×1010 L-1组软骨缺损区域可见软骨组织再生,且修复效果随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浓度增加而增强。1×1011 L-1组软骨修复效果与1×1010 L-1组相似(P > 0.05)。结果表明,1×1010 L-1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软骨缺损的最佳细胞浓度,浓度过高时并不能增强其修复效果。 ORCID: 0000-0002-4585-8321(陈钢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彭涛  黄姣  徐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4):6271-6276
背景:成骨生长肽具有促进多种基质细胞增殖活性,成骨活性,免疫原性低,自身调节极其敏感,提取制作工艺简单等众多优点。 目的:体外观察成骨生长肽对大鼠颅盖骨来源成骨细胞在钛金属表面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以5×107 L-1细胞浓度接种于6孔板中的纯钛试件表面,分别加入0(空白对照),10-10,10-9,10-8,10-7 mol/L的成骨生长肽,干预1,3,5,7,9 d后应用MTT法检测纯钛试件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成骨生长肽组纯钛试件表面成骨细胞增殖活跃(P < 0.05),且最佳作用浓度为10-9 mol/L(P < 0.05);各浓度成骨生长肽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P < 0.05),且最佳作用浓度为10-8 mol/L (P < 0.05)。表明成骨生长肽可促进钛片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关系密切。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及其与微小RNA-26a的关系。 方法:取小鼠股骨与胫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并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0,10-10,10-9,10-8,10-7,10-6 mol/L的雌二醇对其成骨诱导过程进行干预。 结果与结论:雌二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不明显,但可明显提高其成骨能力;同时雌二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基因RUNX2,OCN mRNA及RUNX2,SP7蛋白的表达,以10-9 mol/L雌二醇的作用最明显,但10-9 mol/L雌二醇促进微小RNA-26a mRNA表达的能力最弱。说明雌二醇可剂量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微小RNA-26a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关键词:微小RNA-26a;雌激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小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03  相似文献   

9.
背景:中药可能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目的:观察单味中药黄芪、丹参、仙灵脾和复方右归饮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雪莲花乙醇浸泡后定容,其他单味和复方中药水煎定容,高压灭菌。取大鼠股骨和肱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规培养传代3次后,加入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其浓度分为10-2,10-3,10-4及10-5,作用3 d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活力。 结果与结论:黄芪煎剂和右归饮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4个浓度组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 < 0.05)。提示雪莲花醇提液、右归饮煎剂和黄芪煎剂均具有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碎补能在促进骨生长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主要成分柚皮甙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 目的:用柚皮甙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并观察柚皮甙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 方法:用贴壁筛选法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对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0 μg/L的柚皮甙和经典成骨诱导剂向成骨方向进行诱导,分别进行成骨鉴定。 结果与结论:经典成骨诱导液、柚皮甙诱导液都能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基质分泌增多,形成钙结节。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柚皮甙诱导组和经典成骨诱导组细胞吸光度值未见明显的差异。同时检测柚皮甙诱导液和L-DMEN细胞培养液的吸光度值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柚皮甙可成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无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列腺素E2不仅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炎性递质,而且在骨组织形成与改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且前列腺素E2在其他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中,也表现出类似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骨向分化的影响,检测其促增殖和成骨分化的最佳剂量,筛选出前列腺素E2的效应基因,评价前列腺素E2诱导成骨的作用机制。 方法: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配制10-2,10-3,10-4 ,10-5,10-6 g/L不同质量浓度的前列腺素E2溶液,分别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空白组为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L-DMEM。MTT比色法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筛选出前列腺素E2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最佳剂量。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最佳成骨诱导浓度前列腺素E2诱导后14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诱导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前列腺素E2诱导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前列腺素E2最佳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浓度为1×10-4 g/L,前列腺素E2最佳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浓度为1×10-5 g/L。基因芯片筛选发现Cxcl13、Cd55基因及 PPAR、MAPK信号通路可能与前列腺素E2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关系密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姜黄素能明显降低破骨细胞的骨重吸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形成。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采用成骨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在诱导前3 d于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对照),10,15 μmol/L姜黄素。 结果与结论:接种培养7 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分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集落,集落细胞呈放射状生长。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集落增大,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加入成骨培养基7 d后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随成骨诱导时间延长形态变化更加明显。加入不同浓度姜黄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变化。姜黄素呈剂量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unx-2、血红素单加氧酶1的表达。提示姜黄素能有效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干细胞血红素单加氧酶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Mechano growth factor has the potential to activate muscle satellite cells and promote myogenic cell growth, and has dual roles in maintaining bone mass and repairing bone defects.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d by the mechano growth factor. METHODS:The best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f mechano growth factor to promot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detected by MTT.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osteocalcin were detected by qPCR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AKT and mTOR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ss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best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f mechano growth factor was 45 μg/L and 5 days for promoting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e expression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osteocalcin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were highest after 4-hour intervention with 45 μg/L mechano growth factor, and meanwhile,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s of mTOR and AKT were also highest.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o growth factor can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osteoblasts via PI3K/AKT pathway, and its best concentration and time are 45 μg/L and 4 hour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相关实验表明Bio-Gide胶原膜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有关与其复合培养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Bio-Gide胶原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覆盖Bio-Gide胶原膜的培养板(实验组)与单纯培养板(对照组)培养。于培养1,4,7,14 d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1,4,7,14 d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两组细胞数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对照组培养7 d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实验组(P < 0.05),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实验组成骨诱导14 d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电磁场可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从ERK信号途径探讨电磁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成骨的作用。 方法: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暴磁组给予15 Hz、1 mT的正弦波电磁场刺激,PD98059+暴磁组在电磁场刺激前给予20 μmol/L ERK阻断剂PD98059,PD98059组仅给PD98059不进行电磁场刺激,对照组正常培养。电磁场刺激后,收集各组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ERK通路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电磁场刺激后,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1);PD98059可明显抑制ERK1/2磷酸化水平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升高(P < 0.01),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P < 0.01)。说明电磁场刺激可通过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K信号通路,并且主要通过该途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而在脉冲电磁场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的过程中,激活ERK信号通路所起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NIPBL基因:其编码的蛋白Delangin通过调控cohesin蛋白加载到DNA上,所以又名粘连蛋白加载因子(cohesin loading factor)。它还能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也与基因修复有关。在研究德朗热综合征致病机制过程中,NIPBL基因最受人关注。 德朗热综合征:是以身材矮小、骨骼发育、智力低下和特殊面容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患病率为1∶10 000- 1∶30 000,它的发病机制主要与7个基因(NIPBL、SMC1A、SMC3、BRD4、HDAC8、RAD21、ANKRD11)突变密切相关,确定NIPBL基因是否突变在德朗热综合征诊断中被作为首要检测指标。 背景:德朗热综合征是一种多系统发育缺陷的遗传性疾病,NIPBL是其主要致病基因。 目的:探讨NIPBL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NIPBL-Loxp小鼠与Cre小鼠构建NIPBL基因缺陷杂合子小鼠模型(NIPBL+/-)并将其作为实验组,野生型(NIPBL+/+)小鼠作为对照组,分离培养两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时采用CCK-8法比较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然后进行成骨诱导培养比较两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P < 0.05);②成骨诱导第7天,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③成骨诱导后,实验组Runx2、OCN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④成骨诱导第21天,茜素红染色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较实验组可见更多的红色钙结节;⑤结果提示,敲除NIPBL基因降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成骨分化能力。 ORCID: 0000-0001-7493-4402(林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自身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如何表达,却鲜见报道。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方法:取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 d后将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更换培养基;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梭形,多角形,最后成集落层叠生长;在诱导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诱导7 d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14 时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1 d时钙化结节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两组均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诱导后第7,14,21天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第7天,两者表达最强。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先增强后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可能对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