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潍坊市历史上为出血热高发区,2001年我市有三县市区列为全省出血热重点管理县。为此,我市制定《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和《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重点管理县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我市出血热防治工作,全市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全市共报告出血热病例685例,报告发病率8.12/10万,比去年上升9.08%,发病数居全省第一。为全面了解我市2004年出血热疫情上升因素,2005年3月开展对全市2004年上报的出血疫情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韩学智 《吉林医学》2012,(1):142-143
目的:探讨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从1991年~2010年共发病1 720例,年均发病率5.12/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2005年,发病率15.25/10万,农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3.91%;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春季和秋冬季节二个高峰明显。结论:洪涝灾害对外环境的影响能够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突然上升,为保护易感人群,应大面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免费接种工作,尤其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特别要重视水灾后的防鼠灭鼠工作;防治重点地区为农村地区,重点人群为青壮年农民,但不可忽视城镇居民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疾病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2005年—2012年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及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铜川市印台区2005年—2012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2005年—2012年全区共报告出血热病例103例,2012年发病率最高,为16.55/10万,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区7镇3个街道办;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48∶1;发病人群中农民占48.54%;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岁~65岁,占发病总数的85.42%。结论印台区流行性出血热从2012年发病呈明显抬头趋势,有明显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今后应针对性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1998~2003年葫芦岛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葫芦岛市七年来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情及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全市出血热疫情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病例分布既分散又集中,兴城、连山两地占发病总数的82.25%;季节分布以春季为发病高峰,2~6 月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9.9%;男女之比为.55:1,15~60岁年龄组发病占发病总数的89.4%,职业以农民为主,其他人群也有一定发病;病人血清学分型主要为家鼠型,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EHF发病与鼠带病毒指数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0.50/10万和0.53/10万.在辖区大部分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沙头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的47.06%(8/17).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冬、春季发病较为集中,1-4月发病11例,占总发病人数64.7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无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结论 深圳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近三年病例数有增高趋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1983~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结果1983~2008年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在0.04~1.41之间,死亡率在0~0.07之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全市发病91例,发病率为0.8443/10万(91/1004.58万),2008年全市共发病69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0.6777/10万(69/1018.20万),发病率较2007年下降了19.73%,检测疑似出血热患者血清891份,检出阳性126份,抗体阳性检出率14.14%(126/891),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447份,未检出阳性标本,在五个区县级市进行了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有效布笼2751次,捕捉小兽数量501只,平均鼠密度为18.21%。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疫情监测和流动人口管理,科学防鼠灭鼠,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保留前免疫是预防疫情发生、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7年梧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里迦  黄贵彪 《广西医学》2009,31(10):1526-1528
目的分析梧州市近年传染病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疫情网络报告数据。结果20cr7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报告23种12498例,死亡68例,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413.84/10万、2.25/10万、0.83%。乙类发病率271.92/10万,与2006年相比下降3.46%;丙类发病率141.92/10万,与2006年相比增长19.27%。发病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为多。结论2007年梧州市传染病发病形势整体平稳,麻疹、狂犬病发病数上升,AIDS感染增多,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罕见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9年泉州市手足口病疫情分布特点。方法从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中导出发病日期在2009年的泉州市手足口病个案数据库,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 865例,报告发病率为36.39/10万(男48.23/10万,女24.24/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 799例,实验室诊断病例66例。发病以0~4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0.58%。结论 2009年泉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应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以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南关区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预警预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现住地址为南关区。终审日期为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12月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结论:继续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监测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16 5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18/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40.94/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1∶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 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增城市2005~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形势及预防控制效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增城市HFRS疫情监测及现场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HFRS 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6/10万;发病高峰在冬春季,4~6月有一个小高峰,高峰期病例占86.54%;男女性别比为2.47:1;发病职业以农民、民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为主,占75.0%。结论当前该市HFRS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清远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市辖2县设立8个监测点,采用笼日法捕鼠计算鼠密度;采用夹夜法、笼日法、挖鼠洞等多种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环境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采集鼠血清及一般人群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间接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收集清远地区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8年全市报告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0.08/10万;采集一般人群血清237份,HV感染率为2.53%;捕获鼠形动物236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科2属5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鼠密度为10.32%;除黄毛鼠和板齿鼠外,共余3种均发现感染,总感染率为11.86%。结论清远市存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完善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楚雄州2006—2018年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8种949例,死亡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68/10万,年均死亡率0.98/10万。2006—201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乙脑和疟疾,2014—201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出血热和布病。以楚雄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88例,其次为禄丰县和牟定县,分别为136例和105例。44.68%病例在夏秋季报告,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0~<60岁为主,且61.75%为农民。结论 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疫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在巩固乙脑和疟疾防控效果的同时,加强出血热和布病的防控,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4-2009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肝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论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乙肝报告发病率显著呈逐年增高趋势,从2004年的80.89/10万增至2009年的127.26/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2.65/10万;2004-2008年未见明显的季节性高峰,2009年1月份报告病例数突然增多,并呈逐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沿海区县高于山区县;发病以20~岁组至45~岁组的青壮年为主,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低;男女比例为2.77∶1;发病以农民、工人、学生等为主;2006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HBsAg阳性率为12.78%,5~岁组以下儿童阳性率最低(1.30%),25~岁组阳性率最高(19.62%),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32,P=0.000)。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取得显著成效,但发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应采取以阻断母婴传播为主,并加强对20~岁组至45~岁组农民、工人、学生等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丘市2005~2009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安丘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安丘市共报告麻疹病例5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5.09/10万,呈散发状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发病率较高;3~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最小年龄4月龄,最大年龄47岁,学龄儿童和20岁以上成年人为高发病人群。结论建议加强对人口集中且流动性大的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疫苗补种工作是降低安丘市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宁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情况,掌握期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5-2009年南宁市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数据。结果南宁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不同职业布病感染阳性率不同,以挤奶工感染阳性率最高;不同年龄组布病感染阳性率不同,感染阳性者年龄以20~60岁为主。结论 2005-2009年南宁市职业人群布病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rabbit is susceptible to all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strains isolated from both wild rodents and humans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Specific fluorescence for epi- 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antigen was detected in many kinds of rabbit tissue, especially in the spleen, small intestine and pancreas on the 7th-13th day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 Using fluorescence antibody positive lungs of wild rodent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an easily be isolated in rabbits as well as Apodemus agrarius. Viremia was detected in rabbits on the 4th6th day after inoculation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Epidemic he- morrhagic fever virus strains can be serially passaged in rabbits. Therefore, the rabbit provides a new animal model for the isol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and for testing the safety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accin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郴州市近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情况。结果郴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62例,发病率为1.61~6.7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下,地区分布上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结论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发地区发病下降迅速。但需加强对农民、学生和儿童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