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伤寒部分 (一)说述柯韵伯对《伤寒论》六经涵义的见解,井加以评论。柯韵伯认为《伤寒论》六经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是将人体划分为六区地面。如《伤寒来苏集》中说:“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又曰“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二是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如《伤寒来苏集》中云:“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仲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为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系宋、林亿所撰,《要略》略于《千金》《外台》,可能是唐以后的删节本。本书体例不一,其中以脉论证诸条,有问答式的,有非问答式的,似非一家之言。林亿撰《金匮要略》,曾“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方之末”,以补未备。以脉论证的某些条文,也有可能系林亿等所补入。诸条文义多深奥费解,甚至文字艰涩、注家不释者亦有之。因之必须认真研究以脉论证诸条,才能领会《要略》以脉论证的原意。 《要略》首篇论浮脉在前在后,指出浮脉在后,必有“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而极”等症,用意即脉证必须合参。以脉论证诸条,亦  相似文献   

4.
《脉诀刊误》,元代戴启宗撰著。该书撰成后近200年,未能刊刻,后由汪机加以校核,并附以诸家脉书要语和《矫世惑脉论》,于1523年刊刻。该书对《脉诀》在脉形描述、脉体主病等方面的谬误加以修订,并对“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进行了驳斥。对于研究学习脉学,该书还提出了“分、合、偶、比、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试述刘完素《伤寒直格》的学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号河间居士、高尚先生,后人称之为刘河间。其所著《伤寒直格》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论》,约成书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该书主论伤寒,提出六经皆为热证,用药力主寒凉,突破了历代治疗伤寒皆用辛温的陈规,对伤寒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伤寒直格》共三卷。上卷,统论阴阳脏腑、经络病证、五运六气及脉学等;中卷,讨论伤寒表证、伤风表证、俱中风寒、诸可下证、瘀血、发黄、结胸、痞等;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复载益元散、凉膈散、苓桂甘露饮、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并泛论伤寒机转及伤寒传染。其学…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用药上,亦很有特点。我学习《伤寒论》治痞诸条原文后,拟对仲景治疗痞证的特点作一探索。《伤寒论》134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的作者、内容、学术观点和所属流派的分析,介绍该书的概况和学术价值。《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对伤寒学研究的学术观点表现为:(1)编次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统六经;(2)认为仲景以风伤卫概括风热之旨,若以六经风伤卫篇推治三时感冒、表里虚实之病,取效较快;(3)强调临证需脉症合参,据正气虚实而用药;(4)提出"太阳一经,非惟冬月,而四时皆有,但分风寒火热燥湿之异"。其学术观点属伤寒学派中的"三纲编次派"(错简重订派),《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该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伤寒论、拓展伤寒论临床应用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医家汪机有多部著作,传世甚广,但其所著的《伤寒选录》一书,仅见著录,未见流传.近年来,中国古籍孤本大全选编工作委员会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为弘扬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精选了一批学术价值高、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独特见解的孤本影印出版.1999年复制了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明万历三年(1575年)敬贤堂刊本,汪机著《伤寒选录》八卷(陈桷编辑,程镐校正,汪邦聘重校),2002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填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的出版,为全面了解汪机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医垒元戎》系元代医家王好古(1200-1264)所撰,凡12卷.该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病.其特点是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既把六经辨证的原则用于杂病,又把杂病方药用于六经诸证,将伤寒与杂病的治疗统一起来,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该书现存多种版本,经调研考证,归纳为12卷本和1卷本2类.12卷本系全本,为王好古所撰,而1卷本则仅摘录其要义,并非全文,为元代杜思敬所辑.  相似文献   

11.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3):149-15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在充分吸收《内经》、《难经》等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12.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医家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闽三山郡(今福州)人。杨氏精于医学,著述颇丰,著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脉真经》等书行于世。《仁斋直指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5年(公元1264年),全书26卷,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并兼论妇外科病证。该书论述精当,既广撷诸家名方,又参以家传经验,内容颇切实用,且使人明白易晓,对病识证,因证用药,实为阅者“直指”之捷径,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临床参考书。该书原刊本已佚,唯存明嘉靖新安刻本、日抄本及《四库全书》本3种版本,传世较少。目前已…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在于其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如挥铁樵【川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为了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向读者展示历代医家在六经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并对六经诸说加以归纳,共得41种。1经络说朱肽[‘]提出:“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故《类证活人书》卷一专设经络…  相似文献   

14.
余淙,字午亭,明朝万历年间歙县人,学医于其兄余傅山,行医数十年,以为“百家之言,殊多则繁,寡约则漏”,爰取古人不易之论,纯正之方,核于经旨而确乎无疑者,汇成一编,名曰《诸症析疑》。全书四卷,共载六十六症,八百七十五方,并附医案医论若干则。曾孙余士冕为之校订,沿移至八世孙余昭龄于清朝乾隆年间付梓刊行。余午亭尚有《余午亭医案》、《脉要》等著  相似文献   

15.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  相似文献   

16.
滕颖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99-800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 ,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奉为圭臬。凡论《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 ,人们每论及理法方药 ,或称六经纲云云 ,往往忽视仲景治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针灸疗法的研究 ,而使其学术思想有所偏解。鉴于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崇拜 ,及对针灸学术沿革的学习 ,笔者侧重于针灸疗法于仲景遣方用药之关系方面 ,总结《金匮要略》诸篇有关针灸疗法的论述 ,以求正于同道〔1〕。1 针灸的治病原则《妇人杂病篇》8条 :“……三十六平凡 ,千变万端 ;审脉阴阳 ,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 ,治危得安 ,……  相似文献   

17.
《内经》约成书于春秋,《难经》成书于战国,《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三者相差不远。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则《伤寒杂病论》必当与内、难理论一脉相承,关系紧密。《伤寒论》之六经本质自古以来就是困扰《伤寒论》学习者的最大障碍之一,因其莫可名状,难以理解,致使大多学者望而却步,变生遗憾。即便伤寒名家亦于此见解不一,多成各家之言。有关《伤寒论》六经本质与内、难之关联性亦屡遭质疑,甚至认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难毫无关联,乃仲景另出一独特辨证体系,岂不荒谬乎?此文旨在从《伤寒论》之精旨、原文与《内经》《难经》对照分析,明确《伤寒论》六经实乃源宗《内经》《难经》,以期为后学指引迷津,免生坎坷。  相似文献   

18.
1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黄帝内经》十余卷 ,《外经三十七卷》。”这是迄今现存文献中最早见到《黄帝内经》书名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依据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别录》、《七略》为依据整理而编成的。2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自序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是最早提及《素问》之名的文献记载。3 《黄帝内经》由两部分组成 ,最早记载于《甲乙经》《甲乙…  相似文献   

19.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20.
李柽,南宋医家。他曾于为官之余,据宋本《伤寒论》新编了一本《伤寒要旨药方》。该书分上下2卷:上卷《伤寒药方》,是从《伤寒论》中抄录107首方剂,别加“白圆子方”而成(按,其中禹余粮圆同校定本一样有目无方);下卷《伤寒要旨》,是从《伤寒论》六经病中抄录172条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