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山移  崔红渝 《四川医学》2001,22(9):884-884
患者 ,男 ,70岁。因上腹隐痛 1月 ,加重 6天就诊。X线钡餐摄片见胃窦大弯侧有一直径约 1.5 cm的突入腔内的充缺影。X线诊断 :胃窦部溃疡并充缺改变、多数征象均提示恶性病变。胃镜检查见 :幽门前区见有一环行隆起 ,直径约 2 .5 cm,形成一假幽门 ,几乎无蠕动 ,前壁可见一约 0 .5 cm× 0 .4 cm凹陷溃疡。活检示胃窦粘膜慢性炎症 ,刷检发现核异质细胞 ,胃镜诊断胃窦溃疡 ,恶性待排。手术见胃窦前壁有一不规则形溃疡 ,大小约 3.5 cm× 1.5 cm,周围粘膜略呈结节状。病检诊断为胃异位胰腺组织伴溃疡形成。异位胰腺是指发生于胰腺位置之外的胰腺组…  相似文献   

2.
例1 男,55岁.无明显诱因大量呕血、解柏油样便2天,于1994年7月8日入院.入院急诊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小弯侧溃疡,剖腹探查发现胃窦部小弯侧前壁5 mm×5 mm溃疡,未见活动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报告胃窦部小弯侧溃疡.术后第7天再次呕血、解柏油样便,出血量较前次大,保守治疗无效;第2次剖腹探查见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探查胃壁发现距贲门4 cm处残胃后壁有一直径约1.6 mm裸露动脉喷血,周围粘膜正常,缝扎血管止血.术后恢复良好,2周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我们应用胃双重对比造影诊断早期胃癌1例,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患者女,54岁,以往无明显胃病史,近年中上腹部有间歇性隐痛就诊。在本院作GI显示:胃窦部小弯前壁见约10mm左右龛影,龛边不整齐,较僵硬,周围有少数颗粒状隆起以及指压迹征。诊断为早期胃窦部溃疡型癌。建议作胃镜检查。外院胃镜:胃窦部溃疡。活检报告: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活动期。经1个月口服洛赛克、雷尼替了等治疗后GI复查病灶无明显变化。再做胃镜检查仍诊断为四窦部溃疡。而病理提示:胃窦粘膜高度异常增生,有早期胃癌变可能,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小弯近幽门前壁可扪及2.5cm直径的肿块,质中偏硬,未及浆膜,周围淋巴结不肿大,肝(-),盆腔(-)。术后病理诊断:胃窦邪前壁小弯  相似文献   

4.
<正>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双源癌少见,我院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发现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53岁,腹痛伴反酸13年,呕吐3d,进食及服制酸药物可减轻。7年前经上消化道钡餐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体除上腹压痛外余无异常。胃镜检查贲门小弯侧局限性糜烂及渗血,胃窦部前壁亦见一片状糜烂,覆有白苔且污秽。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1.0cm×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6岁,平素体健,无肿瘤家族史。因反复黑便1个月伴上腹部烧灼感,于2007年9月26日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02g/L,粪便隐血呈强阳性,胃镜检查示胃体下部及胃角一巨大不规则形溃疡,直径约4cm,底部高低不平覆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图1a);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0.4cm活动期溃疡;胃窦黏膜充血水肿(图1b)。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吴××,女,41岁,病案号:1104。因上服部疼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加剧5天于1994年11月8日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软弱,心肺无殊,腹平软,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见胃型,振水音(+)。入院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不全梗阻、拟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前行纤维胃镜检查、发现幽门孔不规则,常呈关闭状态。返流少,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无殊,幽门前区11点钟处见1约1.0×1.0cm2的半球状肿块,突向胃窦腔并掩盖幽门孔,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胃镜诊断:胃平滑肌瘤伴幽门狭窄。3天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毕氏Ⅱ吻合…  相似文献   

7.
[例1]男性,52岁,住院号208150,1979年2月27日入院。有规律性中上腹痛史5年,先后有柏油样便10次。曾两次胃肠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次因体重明显下降,持续黑便10余天而入院。治疗后血止。胃镜检查见胃体中下部前壁及角切迹处有散在出血糜烂灶,胃窦部粘膜水肿,幽门处暗红色散在出血灶。球部大弯侧粘膜畸形凸出,无明显活动性病灶。诊断为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球部畸形。未作活检。因患者多次出血而手术。术中见胃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扪及硬结,周围粘连甚多,周围淋巴结无明显肿大。作毕氏Ⅱ式手术。切除部分送病理检验,为十二指肠球部粘膜部分坏死、脱落,粘膜下肌层断裂,边缘腺体结构破坏,腺上皮细胞分化差,形态异常,核深染,分裂相多见,形成不规则腺体向肌层浸润。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型腺癌Ⅱ~Ⅲ级,小弯近幽门处2只淋巴结中一只有癌细胞转移。术后用化疗,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张某,男,27岁。因上腹痛6年,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不全性梗阻,于1983年9月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十二指肠前壁溃疡疤痕约3×3cm,难以切除,决定行溃疡旷置术。在幽  相似文献   

9.
男,24岁,上消化道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入院。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一直径约0.8cm穿孔;病灶周围有溃疡痕约1.5cm。行胃大部切陈,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第四天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吐出草绿色胃内容物约200ml。体检:腹部轻度肌紧张;中、下腹部有压痛,肝浊音界存在,腹部无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10.
王丹  张丽  靳宁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7):468-468
1病例介绍患者,女,68岁,因腹痛2年,加重3天入院。既往冠心病史20年,4年前曾患脑梗死。查体:腹部稍膨隆,上腹部深压痛,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2×109L血红蛋白95g L;尿常规:WBC,上皮细胞,血,葡萄糖+。心电图示S-T段中度压低。余无明显异常。术中所见肿块位于胃窦部前壁约10cm×3cm×5cm大小,质硬,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小弯侧贲门部扪及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巨检:带部分大网膜的远端大部切除胃标本一件,大弯长19cm小弯长10cm,沿大弯侧剪开,于胃窦前壁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物,面积约9cm×8cm,溃疡底部凹凸不平,肿物切面灰白…  相似文献   

11.
<正> 我院从1980年12月至1987年12月共检查胃镜5400例,发现胃癌212例,占胃镜检查人数的3.9%;十二指肠溃疡673例占12.4%;十二指肠溃疡伴胃癌3例占0.05%。本病少见,现报告如下。例1 宣某,男性,55岁,干部。患者以急性兰尾炎在本院外科行手术治疗。因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史7年而作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胃角有直径约0.5cm的表浅糜烂,周围粘膜充血水肿,质硬,活检病理报告为胃腺癌。手术中见胃小弯角部前壁与垂直部胃壁稍硬,浆膜略显苍白,淋巴结无肿大。十二指肠球前壁有约1×0.5cm溃疡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除胃组织病理学诊断早期胃腺癌。例2 党某,男性,62岁,工人。两年前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在院外诊断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2.
胃嗜酸性内芽肿为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笔者治疗1例,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男性,34岁。因上腹部隐痛,反复呕血、黑便4个月,于1996年9月4日入院。体检:消瘦、贫血貌、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腹软、剑突不轻度压痛,未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胃镜检查:胃角畸形,胃窦前壁溃疡约3.5×3cm,周围粘膜呈堤状隆起,表面附血.迹,活检质硬,易出血。临床诊断:胃窦癌。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窦部肿块约4.5×3.5cm,局部胃壁充血水肿,与周围粘连,质较硬,有韧性,同周淋巴结有肿大。作根治性胃切除术。术后肿物标本解剖:切面呈鱼肉…  相似文献   

13.
残胃十二指肠球部钩虫病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在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钩虫临床少见 ,我院经 2 0 a内窥镜检查 ,诊断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钩虫 4例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女 ,76岁 ,农民。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于1980年 3月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术后数年无不适。1988年 4月开始感觉上腹部无规律性刺痛 ,伴嗳气 ,上腹饱胀而到本院就诊 ,门诊疑“吻合口溃疡”行胃镜检查 ,内镜见胃为毕氏二式术后残胃 ,吻合口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有散在糜烂点 ,吻合口前壁附近见数条灰白色线状虫体蠕动 ,长约 1cm,虫体附近有针尖大小之新鲜出血点 (用活检钳钳取一条送检验科鉴定为钩虫 ) ,大便…  相似文献   

14.
粟连秀 《华夏医学》2004,17(3):311-311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 0岁。剑突下胀痛1 0年,加重2年于2 0 0 0年6月1 9日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剑突下深压痛,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周围血象:RBC3.84×1 0 1 2 /L ,Hb93g/L,WBC6 . 6×1 0 9/L,中性粒细胞0 .75 ,淋巴细胞0 .2 5。胃镜检查:胃体、胃窦溃疡恶变可能性大。手术见胃底部有一肿块约8cm×6 cm×2 cm,胃窦部肿块约2 cm×2 cm×1 .5 cm,胃窦部、胰腺旁及小肠系膜均见肿大淋巴结。行全胃切除术。病理检查:送检全胃一个,剪开见胃底有一溃疡型肿物,6 cm×5 cm×2 cm,切面灰白色、实性、鱼肉状、质脆;胃窦部见一溃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试阐明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同时研究胃窦部Hp检出率。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分别为57.69%及90%,胃窦部Hp检出率为84.6%;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高于愈合期及疤痕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部Hp阳性与阴性者的胃化生发生率大致相同。结论: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除与Hp直接定植于球部胃化生区,造成损害,继而形成炎症、溃疡外,可能尚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16.
唐茁栋  兰玉平 《四川医学》2018,39(11):1306-1307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身高165cm,体质量43kg,因上腹痛7~+d,加重伴呕血3~+d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胃镜提示:胃窦、体交界前壁可见5.0cm不规则溃疡,表面出血,周围结界样改变,腹部MRI提示:胃窦、胃角区胃壁增厚伴溃疡形成。术前诊断为胃窦部溃疡型新生物,于2018年1月2日,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前留置胃管,入室后监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简介患者,男,45岁。因反复左上腹疼痛5年,加重伴呕吐10余天就诊行电子胃镜检查。术中病人呕吐频繁,进镜时于胃窦小弯侧见一约4.5cm×4.0cm溃疡,深约0.8cm,苔污秽,僵硬,于球部前壁见一约1.0cm×1.2cm溃疡,被厚白苔,退镜观察至胃窦小弯溃疡处时,发现溃疡底部有一约0.5cm×0.5cm的小口,口外见胃外器官,同时观察见病人痛苦状加重,考虑为溃疡穿孔,急退出镜子,结束检查。当时查体:T36℃,R28/min,P102/min,BP17.29/10.64kPa,急性痛苦面容,呼吸急促,腹部稍隆起,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腹部叩诊鼓音,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溃疡大小与部位、溃疡大小与良恶性的关系以及溃疡部位与良恶性的关系。方法:以我院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间经胃镜和手术证实的476例60岁以上消化性溃疡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老年消化性溃疡63.03%的临床症状无明显规律性及节律性,无症状者占6.93%,以并发症就诊者占11.76%,并发症中以消化道出血多见,占43. 07%。老年人胃溃疡的患病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小于2cm的溃疡, 85. 14%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大于2cm的溃疡,47.06%位于胃体。恶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窦及胃体部,尤其是胃窦部及大于2cm的大溃疡中。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不典型,小于2cm的溃疡以球部为多,大与2cm的溃疡以胃体多见,恶性溃疡以胃体及胃窦多见,大多数直径大于2cm。  相似文献   

19.
1 一般概况穿孔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症(占溃疡病的 2~20%),已居于外科急腹症前几位.男:女=15:1,为什么男性多见,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说法.穿孔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二者之比为15:1.胃溃疡穿孔多见后壁或近幽门处,十二指肠多见球前壁,其理由①球部和胃同属前肠(胚胎),十二指肠其它部位为中肠;②球部内含物为酸性,其它部位为硷性;③胃、小肠粘膜皱壁较多,而幽门窦和球部不明显,内层比较平滑;④这些部位神经分布丰富而血运较差;⑤这些部位与胃酸及胃蛋白酶接触的机会较多;⑥球前壁游离腹腔,且受呼吸上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79年以来,共作胃镜26358例,其中2例经内镜确诊为原发性非乳头部十二指肠癌,检出率为0.0076%,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5岁,因剑突下痛20余天,饭后明显,伴暖气。于1992年4月3日第1次胃镜检查。见球部后壁约1.1cm×0.6cm溃疡,覆白苔,周边粘膜肿胀。取胃窦部粘膜活极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迷。胃镜诊断:(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慢性浅表性胃窦炎。门诊按溃疡治疗无好转,出现反酸,黑便7天而入院。1992年6月16日胃镜复查。见球部小弯,后奎及大弯侧粘膜肿块结节不平,宽约scm,中央溃疡覆白苔及污苔,取溃疡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