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家系研究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血因子Ⅶ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单链糖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5078,属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正常血液循环中因子Ⅶ浓度约为0.5mg/L,活性为70%~120%。当血管损伤时,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的第一步。因子Ⅶ/组织因子复合物在钙离子作用下激活因子X,并与因子Va结合激活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在1951年首先由Alexande报道,国内报道  相似文献   

2.
<正> 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是通过凝血因子FⅦ酶原在组织因子(TF)存在情况下,结合成FⅦ-TF复合物,产生激活型FⅦ(FⅦa)而实现的.FⅦ活性增高是心血管疾病一个独立危险因子.但是,既往研究中,测定FⅦ活性不能区分酶原型FⅦ还是激活型FⅦ(FⅦa).其原因是在测定FⅦ活性过程中,组织因子提取物,促凝血酶原激活物,有促进FⅦ转化成FⅦa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直接测定FⅦa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FⅦa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调控作用和临床意义提供必要方法.我们于1993年发  相似文献   

3.
组织因子作为FⅦ/FⅦ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组织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后果的严重性决定于血栓的范围和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循环单核细胞和微颗粒表达组织因子,促进全身的促凝活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不稳定性斑块中组织因子表达和活性较稳定性斑块更高。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是内源性组织因子抑制物,对调剂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组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组织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关键启动因子,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等在受到不同刺激后通过各自信号转导途径诱导其表达.组织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组织因子反义RNA、抗组织因子抗体、FⅦai、rTFPI、rNAPc2等抑制其表达已取得一定进展,而组织因子小干扰RNA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异常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为凝血因子Ⅶa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辅因子,是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是决定斑块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以及再狭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凝血因子Ⅶ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惟一始动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非常稳定,近来有人认为FⅦa水平增高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更为恰当。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FⅦa及其基因MspⅠ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Y  Xu DM  Sun CY  Zhen JE  Wang HF  Wei WN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18-420
目的研究各种类型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血浆脂质的关系。方法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测定采用凝血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总抗原(FⅦag)采用ELISA法。结果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OMI)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FⅦa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A、OMI、AMI组的FⅦag与正常组和SA组的FⅦag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Ⅶa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FⅦa与FⅦc、FⅦc与FⅦag均呈正相关。结论各种不同类型IHD均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FⅦa是IHD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能较FⅦc或FⅦag更敏感。OMI组的FⅦa水平增高,可能是再梗死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TG可能通过引起FⅦa增高间接影响IHD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凝血因子Ⅶ-3230/10 bp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3230/10 bp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及意义.方法活化FⅦ(R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法,FⅦ活性(FⅦc)测定采用凝血一期法,FⅦ总抗原(FⅦ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多态性分析用PCR-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结果60例FⅦ-3230/10 bp多态性检测发现5例0/10 bp多态性,未检出10/10 bp多态性.10 bp等位基因检出率为8%.在存在0/10 bp基因多态性的病例组的FⅦc,FⅦag比0/0 bp组明显减低.结论FⅦ-323 0/10 bp多态性存在于中国的CHD患者中,它与CHD血浆FⅦc、FⅦag水平有关;患者10 bp等位基因是CHD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组织因子( T F)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为凝血因子Ⅶa 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辅因子,是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生理情况下,与血液直接接触的细胞并不表达 T F。最近的研究表明, T F 的活动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文章重点探讨 T F 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溶栓后血栓性再闭塞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接受低温停循环下弓部替换手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内源性凝血物质的变化情况,寻找纠正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新靶点。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5年0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经主动脉造影(CTA)确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低温停循环手术的88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在术前至术后5个标志性时间点,检测具有代表性的内源性凝血物质(凝血因子Ⅻ及Ⅻa,内源性凝血刺激因子前激肽释放酶,缓激肽,高分子激肽原,组蛋白-DNA复合物)的水平,并与外源性凝血物质(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Ⅶa)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结果:与凝血因子Ⅶ相比,凝血因子Ⅻ从TI~T2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下降趋势(凝血因子Ⅻ从T1~T2的下降趋势为42%,凝血因子Ⅶ从T1~T2的下降趋势为20%,P0.001)。凝血因子Ⅶ在T4基本恢复至T1水平(P0.001),而凝血因子Ⅻ在T4时的水平仍未恢复至T1水平(P=0.01)。缓激肽术前水平即显著高于正常,在术中低温停循环过程中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升高至术前水平以上,术后4h到达顶峰;其他刺激因子在术前至术后24h,5个时间点则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结论:与凝血因子Ⅶ相比,凝血因子Ⅻ在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受抑制更显著,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所需时间更长;而作为内源性凝血刺激因子的缓激肽,在围手术期与凝血因子Ⅻ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凝血因子Ⅻ及缓激肽可能成为纠正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组织因子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为凝血因子Ⅶa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辅因子,晃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生理情况下,与血液直接接触的细胞并不表达TF。最近的研究表明,TF的活动与动脉继样硬化所致的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文章重点探讨TF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溶栓后血栓性再闭塞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肝脏是非免疫球蛋白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现已有有力的证据说明肝脏是产生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易变因子)、Ⅶ(稳定因子)、Ⅸ(血浆凝血活酶成分)和Ⅹ(Stuart-Prower因子)的场所,并认为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Ⅻ(接触因子)及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是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必需原料,这4个凝血因子称为凝血酶原复合物,也称为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肝脏病时这些凝血因子的水平可减低,而在肝外合成的一些凝血因子可能不减少。Deutsch统计一组各种肝脏病300例,85%以上的病人至少有1种以上凝血试验异常。患严重肝脏病的病人约有15%发生病理性出血。有些凝血试验反映肝脏的合成能力,可作为测定肝脏功能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13.
组织因子(TF),以前称为thromboplastin是启动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性因子。它与Ⅶa结合,激活Ⅺ、Ⅹ因子,最后形成纤维蛋白。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生物生成的胺等多种刺激使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及活化TF。这些介质通过各种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包括多种MAP激酶、P13-激酶和PKC)作用于细胞TF,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活性(aTF)、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和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水平并探讨其与冠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方法aTF采用发色底物法,FⅦa和FⅦ:Ag采用ELISA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血浆中aTF(P〈0.05)、FⅦa(P〈0.01)及FⅦ:Ag(P〈0.05)水平均显著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aTF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ACS和SAP患者之间血浆中FⅦa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ACS组中FⅦ: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患者之间,aTF、FⅦa及FⅦ:Ag水平没有差异。结论SAP和ACS患者均可出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血浆中aTF增强可能预示了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FⅦa可能可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冠脉病变支数可能不能反映凝血激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田辉  郭宁 《肝脏》2008,13(2):169-171
许多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Ⅶ~ⅩⅢ,激肽释放酶原、高相对分子量激肽原)、抗凝因子(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助因子Ⅱ、蛋白C、蛋白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1、TFPI-2)和纤溶系统化合物(纤维蛋白溶酶、α2-抗纤维蛋白溶酶、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都由肝脏生成。胆系阻塞或实质性肝病常伴凝血异常。阻塞性黄疸影响凝血功能涉及多方面机制,  相似文献   

16.
肝脏疾病的凝血因子变化肝脏为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除因子Ⅲ、Ⅳ(Ca~(++))及一部分因子Ⅶ外,均与肝脏密切相关.因此肝脏疾病常有凝血因子缺陷。随着其病变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不同,凝血功能测试异常率在29.8~85%之间.临床上有出血症状者为15%。肝病凝血因子的缺陷首推Vit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其次为对凝血酶敏感的因子(Ⅰ、Ⅴ、Ⅶ、Ⅷ),少数情况下可以出现因子Ⅺ的减少。动物实验证实:肝坏死(鼠)后6~12小时,凝血因子下降至对照组的25~63%,除Vit K依赖因子均累及外,Ⅴ、Ⅶ、Ⅷ亦明显下降,其中以因子Ⅴ下降最快。上海瑞金医院证实:肝病者二个或二个以上凝血因子合并减少者占88%,因子Ⅶ、Ⅹ减少者40%,Ⅶ、Ⅸ、Ⅹ36%,Ⅸ、Ⅹ8%;Ⅰ、Ⅹ4%;而单独因子Ⅶ及因子Ⅹ减少者分别占4%及8%。说明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凝血因子Ⅶ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因子.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增高被认为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遗传因素,即FⅦ基因多态性是影响FⅦC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FⅦ的遗传特性、FⅦC及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形态斑块的稳定性及对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8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Ⅰ型病变组(21例)、Ⅱ型病变组(45例)、Ⅲ型病变组(19例),40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浆Ⅶ因子凝血活性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其中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诊一年,观测预后。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Ⅱ型病变组Ⅶ因子凝血活性、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所下降(P〈0.05);D二聚体改变无显著性(P〉0.05)。一年内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不同形态斑块凝血纤溶活性明显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稳定性及疾病转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可促发、调节粥样血栓形成过程。组织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启动因子,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的功能,通过凝血功能及非凝血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起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组织因子途径生理性抑制剂。文章探讨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对临床治疗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痛的发生发展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凝血因子Ⅶ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因子。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增高被认为与冠心痛的发生有关,而遗传因素,即FⅦ基因多态性是影响FⅦC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痛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FⅦ的遗传特性、FⅦC及与冠心痛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