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翼状胬肉中血管增殖与Cox-2、VEG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x-2、VEGF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30例翼状胬肉、15例正常结膜中Cox-2、VEGF的表达。 结果:30例翼状胬肉和15例正常结膜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静止期为57.1%.进行期为69.2%,复发性翼状胬肉为100.0%,正常结膜为13.3%;Cox-2的阳性表达率,静止期为42.8%,进行期为84.6%,复发性翼状胬肉为90.0%,正常结膜为6.6%。Cox-2、VEGF阳性表达在翼状胬肉与正常结膜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和P〈0.001。 结论:Cox-2、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高表达,提示有新生血管化的发生,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和术后复发有关,选择性Cox-2、VEGF抑制剂可望成为治疗翼状胬肉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Bcl-2、Bax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中Bcl-2和Bax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20例翼状胬肉、10例正常结膜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20例翼状胬肉中Bcl-2阳性表达19例,Bax阳性表达16例;正常结膜中Bcl-2阳性表达2例,Bax阳性表达6例.经统计学处理,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2组间Bcl-2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7.860,P<0.001),而Bax阳性表达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8,P>0.05).结论 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 Bcl-2和Bax的表达失衡有关,可能是细胞异常增生和凋亡失衡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3.
HIF-1与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渊  唐仁泓 《眼科研究》2009,27(3):214-217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HIF-1与VEGF分别在32例翼状胬肉与11例人正常球结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2例翼状胬肉中HIF-1的阳性表达率为62.5%(20/32),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4.8%(27/32),11例正常结膜组织中HIF-1的阳性表达率为9.1%(1/11),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18.2%(2/11),正常球结膜与翼状胬肉组织中HIF-1与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翼状胬肉中HIF-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IF-1及VEGF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HIF-1与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在翼状胬肉中HIF-1可能参与了对VEGF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背景 研究表明,翼状胬肉是眼表的一种异常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因素在它的生长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多种抗新生血管治疗方法被应用于翼状胬肉,但活体观察翼状胬肉血管情况的研究尚少见.目的 比较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翼状胬肉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研究的结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0例20眼为翼状胬肉组,手术中获取翼状胬肉组织;另收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行内眼手术及斜视手术的患者20例20眼为正常球结膜组,手术中获取正常鼻侧球结膜组织作为对照,翼状胬肉组患者均于术前用海德堡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采集5幅翼状胬肉头部的微血管图像,同时采集正常球结膜组正常球结膜微血管图像.对两组患者手术中获得的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值,对翼状胬肉组患者激光共焦显微镜所测的微血管密度值以及手术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值分别与正常球结膜组进行比较,并分别将两组用两种方法测得的血管密度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基质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值为( 8929±2993) μm/mm2,正常球结膜中的微血管密度值为( 4202±692) μm/mm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1,P<0.01).翼状胬肉的组织标本中CD31染色阳性的微血管数为(21.00±4.06)个/高倍视野,正常球结膜组为(6.07±1.75)个/高倍视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2,P<0.01).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球结膜组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测得的MVD值与免疫组织化学离体测得的MVD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翼状胬肉组:r=0.649,P<0.01;正常球结膜组:r=0.572,P<0.01).结论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观察翼状胬肉组织微血管的方法优于离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翼状胬肉的血管形态进行活体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明胶酶A与翼状胬肉发生、浸润的关系。方法术中切除的31例翼状胬肉标本制成冰冻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明胶酶A的表达,并与正常结膜组织中VEGF、明胶酶A的表达对比,以半定量分法评价并统计其结果。结果正常结膜组织与翼状胬肉上皮组织VEGF表达阴性、弱阳性、强阳性例数分别为6、2、0和0、8、23(χ2=29.187),明胶酶A表达阴性、弱阳性、强阳性例数分别为8、0、0和0、8、23(χ2=39·00),差异都有极显著意义(P<0.001)。静止期与进展期翼状胬肉上皮组织VEGF表达弱阳性、强阳性例数分别为4、19和4、4(χ2=4.216,P<0.05),明胶酶A表达弱阳性、强阳性例数分别为2、21和6、2(χ2=12.816,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VEGF、明胶酶A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过度表达,其表达量与翼状胬肉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提示二者在翼状胬肉的形成和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以探讨MMP-9和VE-cadherin表达与翼状胬肉之间的关系,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例(14只眼)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VE-cadherin的表达,其中6例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将其与10例正常结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VE-cadherin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织,在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初发性翼状胬肉.另外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VE-cadherin阳性表达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MMP-9和VE-cadherin的高表达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兵  杨建  魏谨  马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00-1004
目的:检测不同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其Ⅰ型受体P55的表达变化,探讨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检测翼状胬肉(72眼)及胬肉旁结膜组织(30眼)中TNF-α及其受体P55的表达,分析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NF-α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26.7%(8/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706,P〈0.01)。P55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41/72)及16.7%(5/3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75,P〈0.01)。TNF-α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6.547,P=0.011),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288,P=0.393); 进展期胬肉阳性表达率高于静止期胬肉(χ2=4.082,P=0.043),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708)。P55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9.907,P=0.00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424); 进展期胬肉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静止期胬肉(χ2=11.140,P=0.001),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65,P=0.621)。结论: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发病状态和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变化。TNF-α及P55表达与临床分类、临床分期、患者工作生存状况相关。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不同发病状态及临床分期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糖皮质激素应用对SDF-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48例,其中随机选取24例患者在术前给予0.2g/L氟米龙眼药水点眼1wk。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翼状胬肉和正常球结膜组织中SDF-1、VEGF的表达。并使用IPP软件定量测定SDF-1、VEGF的光密度值。 结果:SDF-1和VEGF在正常结膜组织中仅见上皮基底层细胞有阳性表达或不表达,翼状胬肉中上皮全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SDF-1和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 r=0.5235,P〈0.01)。糖皮质激素应用后,SDF-1和 VEGF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DF-1、VEGF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减少SDF-1和VEGF的表达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中Ki-67和VEGF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Ki-67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6例初发型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状组织进行Ki-67和VEGF的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Ki-67在所有的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均有表达,头部最为明显,全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正常的结膜上皮内对Ki-67的表达较胬肉上皮明显减弱,仅在基底细胞层散在表达。VEGF在翼状胬肉上皮明显减弱,仅在基底细胞层散在表达。VEGF在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有阳性表达。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有Ki-67和VEGF的过度表达,提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中存在增殖调控的异常,上皮细胞可能发生了转化,上皮细胞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例正常眼的结膜组织及翼状胬肉静止期和进行期各50例标本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过碘酸雪夫( PAS)染色、免疫组化CD34、VEGF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染色联合PAS双重染色观察翼状胬肉新生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情况。
  结果:CD34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织(两者P<0.05),并且两者在进行期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静止期(两者P<0.05)。 PAS染色血管拟态区网眼间隔染成紫红色,进行期和静止期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分别是38例和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生成拟态与进行期翼状胬肉呈显著密切正相关( Spearman’s相关系数r=0.540>0.5,P=0.000)。
  结论:翼状胬肉除了新生小血管形成增多外,血管生成拟态也是其血供方式之一,并且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的进展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翼状胬肉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的PEDF和VEGF水平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Epithelium -DerivedFactor ,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在翼状胬肉和正常角膜及结膜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2 7例胬肉组织均取自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 ,12例正常人结膜和 8例正常人角膜组织均来源于无眼病的供体眼或活体手术眼。采用WesternBlot测定翼状胬肉、正常角膜和正常结膜组织的PEDF和VEGF水平。结果 翼状胬肉的平均PED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角膜 (P <0 0 1)和结膜 (P <0 0 1) ,仅相当于正常角膜的 1%、结膜的 13 % ;但其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 (P <0 0 1)和结膜 (P<0 0 5 ) ,是正常角膜的 10 0倍、结膜的 2倍。结论 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相比 ,翼状胬肉的PEDF水平低而VEGF水平高。这种低水平的PEDF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铭  高媛  熊琦 《眼科研究》2011,29(3):244-247
背景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否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为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依据。目的检测翼状胬肉中HPV和HSV的表达。方法收集68例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翼状胬肉组织和同时期行其他手术(玻璃体切割及斜视手术)并排除结膜疾病的正常结膜组织68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HPV DNA和HSV DNA的表达。结果荧光real—time PCR检测表明,68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12例HPV为阳性表达,15例HSV阳性表达,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7.6%和22.06%。在68例正常结膜组织中有1例HSV阳性和6例HPV阳性,PCR阳性率分别为1.47%和8.82%,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1,P〈0.05;χ^2=4.561,P〈0.05)。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均阳性者为5例(7.35%),而在正常结膜组织中未发现HPV和HSV均阳性者。结论翼状胬肉中有HPV和HSV的存在,病毒DNA的检测为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caveolin-1,E-cadherin和P63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caveolin-1,E-cadherin和P63的表达,并与正常结膜对比。结果:在正常结膜上皮,E-cadherin和P63低表达,caveolin-1无表达。在翼状胬肉组织,E-cadherin和P63的表达明显增强,caveolin-1在上皮基底及基底上部细胞阳性表达。caveolin-1在正常结膜上皮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值为0,而在翼状胬肉的吸光度值为9706±2018。E-cadherin和β-catenin在正常结膜与在翼状胬肉的上皮阳性表达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上皮细胞caveolin-1,E-cadherin和P63蛋白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并探讨翼状胬肉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翼状胬肉标本20例和正常结膜10例,每例标本对称切成2份.一份制成石蜡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其相应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l(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的表达.另一份:首先组织匀浆离心后,提取上清液,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VEGF和bFGF含量;其次提取RNA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R-2和FGFR-1的RNA含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EGF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表达,bFGF主要在成纤维细胞及其周围表达.VEGFR-2和FGFR-1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胞膜上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VEGF含量在翼状胬肉组织(50.37μ·g-1±4.18μ·g-1)中明显强于结膜组织(28.94μg·g-1±1.41μg·g-1),而bFGF的表达在翼状胬肉(3.36μg·g-1±0.15 μpg·g-1)和结膜组织(3.56μ pg·g-1±0.16μg·g-1)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RT-PCR结果证实VEGFR-2表达在翼状胬肉(0.01. U·g-1±0.00 U·g-1)中明显高于结膜组织(0 U·g-1),而FGFR1表达结膜组织(0.04 U·g-1±0.00 U·g-1)高于翼状胬肉组织(0.01 U·g-1±0.00 U·g-1).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的表达高于在结膜中,而bF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R-2的表达翼状胬肉明显高于结膜,而FGFR-1的表达则是结膜高于翼状胬肉,提示翼状胬肉中血管新生通过VEGF途径诱导.[眼科新进展2009;29(6):425-427,43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3,NLRP3)炎症小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的表达,探讨NLRP3炎症小体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侧翼状胬肉组织和6例正常结膜组织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LRP3、IL-1β蛋白的表达,通过Western-blot检测半胱天冬酶-1(cysteine-aspartic acid protease 1,Caspase-1)及Pro-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NLRP3在正常结膜上皮细胞中无表达,而在翼状胬肉组织的基底部呈阳性表达;IL-1β在正常结膜组织中无表达,而在翼状胬肉组织中呈阳性表达;Pro-caspase-1在正常结膜组织和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活性形式Caspase-1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P <0.05);IL-18在胬肉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P<0.05).结论 NLRP3信号通路活化后,其下游信号分子Caspase-1、IL-1β、IL-18在翼状在胬肉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说明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翼状胬肉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及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和影响两者作用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octor-β1,TGF-β1)在翼状胬肉头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MP-1、TIMP-1及TGF-β1在翼状胬肉头部(22例)和正常结膜(12例)中的表达.结果MMP-1与TGF-β1在翼状胬肉头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膜(P<0.01),而TIMP-1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知,翼状胬肉中MMP-1与TGF-β1阳性表达间存在正相关(r=0.625,P<0.01);TIMP-1与TGF-β1阳性表达间无相关性(r=-0.0512,P>0.05).结论MMP-1,TIMP-1及TGF-+β1可能积极参与翼状胬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质重构与角膜Bowman's膜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徐婷君  胡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87-2189
目的:研究分析诱导型一氧化碳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因子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发病之间的联系。

方法:选取2012-03/2014-10本院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选取同期15例单纯性胬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标本中的iNOS与CD34检测,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比较两组患者的iNOS与CD34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分析iNOS和CD34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影响作用。

结果:对照组中15例单纯性胬肉患者iNOS阳性表达率为7%(1例),实验组中15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iNOS阳性表达率为87%(13例); 对照组CD34阳性表达率为13%(2例),实验组CD34阳性表达率为80%(12例)。iNos与CD34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中较结膜正常人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MVD值为46.02±10.88,对照组MVD为23.48±5.68,实验组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存在统计差异(P<0.01)。

结论:iNOS与CD34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中阳性显著表达率高,说明iNOS与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DNA 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在我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35例,并收集术眼颞上方正常球结膜标本5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翼状胬肉标本中8-OHdG的表达,并与正常球结膜组织的标本进行对照。
  结果:在3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24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9%,而正常结膜组织中无8-OHdG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8-OHdG的阳性表达位于胬肉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上皮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及正常结膜组织无表达。
  结论:在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呈阳性表达,而正常结膜组织中不表达,提示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Survivin, Fas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7.5%)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5.0%)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5.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Survivin和Fas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1),表达强度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Survivin可能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Survivin与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因素与其预后指标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及VEGF在脉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分析血管生成因素与脉络黑色素瘤临床及组织病理学预后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65例脉络黑色素瘤患者瘤组织中VEGFmRNA、VEGF的表达;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FⅧ-Rag)抗体标记瘤体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VEGFmRNA与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和85%;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者(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0);不同体积的肿瘤表达VEGF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5);是否伴有巩膜导管受侵的肿瘤表达VEGF阳性率的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34);而 不同最大基底直径(largest humor diameter,LTD)、不同细胞类型、不同位置的肿瘤表达VEGF阳性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不同LTD、不同体积、不同细胞类型、是否侵犯巩膜导管其肿瘤的MVD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t检验,P值分别为0.012、0.008、0.001和0.000),与不同患者年龄和不同位置其肿瘤的MVD值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因素与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预后指标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预测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