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应用因子分析理论,结合随州市8年来的流脑监测资料,对影响流脑流行的12个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流脑流行的前六位因素是:人群流脑菌B群、A群带菌率、一月份相对湿度、一月份发病率、流行前期流脑接种率和人群抗体平均滴度。尽管当前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但影响流脑流行的因素并未完全消失,继续广泛使用流脑A群多糖菌苗,加强对流动人口及重点地区人群的监测工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濮阳市濮阳县徐镇乡晁寨村,于1999 年2 月26 日至3 月10 日两周内发生流脑病人9 例,发病率为7 .83 ‰,病死率22 .2 % 。本次流行,病例集中分布在该村,发病年龄以成年人为主,爆发型流脑病例占1/3 。通过对病人、病家和周围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脑带菌和流脑A 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证实:是一次由流脑A 群菌引起的村级爆发流行。调查分析了造成流行的因素,并采取以流脑A 群菌苗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及时控制了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沛县1987年~1992年人群流脑A群杀菌抗体的测定江苏省沛县卫生防疫站(221600)张淑华,田秉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我县曾发生过多次流行。发病曲线呈梯形上升和梯形下降趋势,呈现3~5年一次小流行,8~10年一次大流行的流行规律。为打破这一’流行规...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部分人群流脑C群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我国流脑流行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但近年国内由C群菌引起的病例和局部暴发流行时有报道 ;另一方面 ,目前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流行C群、B群和Y群 ,W 135群次之 ,而A群较少 ,表现出流行菌群多样化 ,特别是近几年 ,非州脑膜炎带又暴发了新一轮流脑周期性流行并波及到周边国家和地区[1] 。因对外交往频繁 ,其他群流脑由国外传入而引起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而我国一直应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 ,它的保护作用是群特异性的 ,对其他群流脑菌无预防作用。因此 ,在监测四川省正常人群流脑A群抗体的同时 ,对部分血清进行了流脑C群自然…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我国A群脑膜炎菌的监测及克隆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病原监测的结果表明.我国引起流脑的主要优势菌依然为A群脑膜炎菌,B群菌的感染由于A群病例的下降而相对上升。A群菌的脂多糖分型以L10为主,其次为L11型。B群菌应用单克隆抗体外膜蛋白分型结果为4、15及2a型.亚型为P、1.2、P1、9、P、1.15,等。用80年代在国内首次建立的多位点酶电泳法对我国1955~1987年各省市的183株A株群菌可分成24个ET型。发现每次流脑流行期内有一个优势Clone。60年代为cloneⅢ,70年代为cloneV.80年代又为cloneⅢ。我国资料与国际上clone型及流行病学资料一起分析时,阐明了1960年及1980年所发生的二次流脑世界性大流行的流行路线及其扩散模式,根据80年代的流行扩散规律.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以菌苗预防为主的控制世界性流脑流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韶关市1950~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过程中,1959年和1967年出现了两次高峰,发病强度分别为21.4/十万和490.28/十万,1971~1983年发病波动在4.9~8.8/十万之间.1984年发病上升至12.91/十万,局部地区出现暴发,强度为4.50/十万,人群带菌率达36.69/十万,A群为主,预测将出现流行高峰.自1985年起,以A群脑膜炎多醣苗苗重点对铁路沿线及边界地区进行免疫接种,当年发病率下降43.68%,1988年后发病已降至1.59/十万以下,远比预测值低,且分布地区局限,呈现出随菌苗覆盖率增加而发病下降的等级负相关关系(r=0.9),人群流脑SPRIA抗体逐年呈倍数增长。起到了控制流脑流行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近年来流脑的监测与控制周宝珍郭雪杨天英朱宝兰河南在1985年以前流脑发病为最高省份,每次周期流行均列全国前三位。最高发病率达646/十万,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引起。过去虽然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但都未能控制其周期流行。为了掌握流脑新的...  相似文献   

8.
流脑流行与人群抗体水平及带菌状况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80年代流脑流行周期的系统观察,首次阐明流脑流行与人群抗体水平及带菌状况之相关关系。观察结果显示,当流脑疫情处于散发期,流脑发病率及人群带菌率均处于低水平,人群流脑抗体水平也随之下降。当抗体水平降到低水平时。人群带菌率、流脑发病开始上升.然后抗体水平也随之升高.使用A群脑膜炎多糖菌苗免疫人群后,抗体水平显著上升,流脑发病、人群带菌明显下降。了解了这种变化规律,可早期观察流脑流行趋势,有利于采取各种防疫措施,指导流脑菌苗的接种工作,提高菌苗接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随州市近年来流脑的流行趋势及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流行。方法对2001~2006年随州市健康人群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和带菌率进行了分析。结果随州市监测期内未出现流脑病例;健康人群带菌率为5.17%,以B群为主;人群A群抗体阳性率93.51%,GMT为11.53;A+C流脑疫苗免疫前GMT为1.62,抗体阳性率2.76%,免疫后GMT为14.93,抗体阳性率93.66%。结论近几年内随州市出现A群流脑流行的机率很小;A+C流脑疫苗接种后,人群对C群流脑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但要继续做好流脑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脑流行菌株的变迁,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流脑A群多糖体菌苗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周期的探讨康波,冯应祥,罗宏伟,穆广科,张训尚,从国华,严秀梅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淮平原地区。既往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且发病符合8—10年一个流行高峰周期的规律 ̄[1]。...  相似文献   

11.
乐昌市坪石镇1993年流脑监测情况分析温汀昭,朱小慧,黄锐敏,黄卓英,张巧云,陈绮芬,邓立祥,邓日地乐昌市自大量使用流脑A群多糖体菌苗以来,流脑疫情不断下降,从80年代初的发病率6.5/十万,下降到1993年的0.14/十万。为进一步观察流脑发病强度...  相似文献   

12.
许燕  孙翔  吴昀  陈强  汤奋扬 《现代预防医学》2022,(17):3086-3089
目的 分析江苏省1950—2020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发病趋势及菌群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1950—2020年江苏省流脑病例监测数据,并对各时期流脑发病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950—2020年江苏省流脑报告病例1 067 148例,在1965年、1959年、1977年,经历了3次流行高峰,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脑发病率下降明显,2006年以来,流脑发病率一直处在0.1/10万以下。2006—2010年,流脑病例C群比例为50.77%,A群为32.31%,B群为1.54%。2011—2015年,C群占33.33%,A群占20.00%,W135群占20.00%,B群占6.67%,其他及不可分群占比15.38%,2016—2020年,C群进一步减少为16.67%,A群减少至8.33%,B群比例增加至25.00%,W135群比例为16.67%,其他及不可分群上升为33.33%。结论 江苏省流脑疫情维持在低位,菌群由以C群为主,向B群为主变迁,其他及不可分群比例显著上升。流脑防控局面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O%,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2003—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菌群分布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流脑病例,对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液进行增菌后分离培养、鉴定,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按照国标(GB16884-1997)方法进行培养、鉴定;双份血清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从病例中分离到8株流脑菌,A群6株,占75%,B群2株,占25%;11例抗体呈4倍增高,A群5例,占45.5%,C群6例,占54.5%。从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流脑菌40株:A群29株,占72.5%;B群1株,占2.5%;C群4株,占10.0%;W135群1株,占2.5%;未定型5株,占12.5%。而流脑的发病数大幅下降后,以1~7岁组下降明显,大年龄组发病比例增加。结论:我省流脑仍以A群为优势菌群,但2004年以后出现C群病例,且流脑发病年龄后移,应密切注意C群流脑扩散趋势,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流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4-2006年十堰市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十堰市流脑疫情及带菌状况、菌群分布及免疫抗体水平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十堰市2004—2006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并于每年流行前期(10~12月份),随机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接种卵黄双抗琼脂分离培养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同时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EHSA法测定流脑A群抗体。结果十堰市流脑发病以A群散发为主,流脑发病季节高峰为每年1—3月;2004—2006年健康人群总带菌率为3.06%(28/916),B群带菌为主,B群带菌率为1.53%(14/916),各年龄组人群流脑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男性带菌率为2.26%(12/531),女性带菌率为4.16%(16/38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脑A群的总抗体阳性率为91.41%,各年龄组人群流脑A群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流脑C群总抗体阳性率为12.97%,各年龄组流脑C群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堰市健康人群带菌率较低,C群抗体水平偏低,警惕B群和C群Nm引发的流行,加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6.
1980~2001年云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防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为了解我省菌苗接种后流脑流行特征可能改变 ,从而进行针对性预防。 方法 收集云南 2 0年中流脑疫情和监测资料。 结果 由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我省流脑发病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周期性流行特征不明显。1990年以来仅出现 6次局部暴发 ,均发生在贫困山区 ;15岁以上人群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 ;流行菌群仍以 A群为主 ,带菌以 B群为主。人群流脑杀菌抗体分布不均 ,经济发达地区较高 ,经济落后地区较低。 结论 今后防制工作重点仍是进一步加强菌苗推广使用 ,特别是贫困地区必须保证基础免疫 ,经济发达地区可对高年龄组人群进行加强免疫。同时还应加强疫情监视及病原监测 ,观察人群抗体水平的消长、菌群的变迁 ,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在我国50年代至70年代共发生了3次周期性流行,流行周期为8~10年,流行菌群以A群萘瑟氏(Nm)为主,我市流脑流行周期和流行菌群与全国基本一致。为控制流脑在80年代出现第4次周期性流行,从1979年对儿童进行流脑A群多糖菌苗(以下简称流脑苗)试种,1984年后实行常规运转。为探讨我市以提高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的防治措施对流脑发病的影响,特收集各年份流脑疫情、流脑监测资料及流脑苗接种人数等资料,加以整  相似文献   

18.
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的病原菌。目前有13个血清群,以往我国流行的主要是A群。近年来,由C群引起的病例和局部暴发流行时有报导,这给流脑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2005年12月30日至2006年1月1日,我市某镇中学发生一起疑似流脑的局部暴发流行,经病原分离培养检出C群,确诊为C群菌引起的流脑。现将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从1987~1998年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研究所统一制定的方案,开展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监测工作。通过流脑的流行特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免疫力水平、带菌状况、咽部正常菌群抑制A群Nm生长调查和病原学监测,基本掌握了流脑发病特点、健康人群免疫力水平和菌群分布规律,为我省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监测点与监测对象的选择及监测指标,按全国统一方案进行。12 流脑疫情资料,由本站疾病监测所疫情统计室提供。13 流脑抗体水平检测用ELISA法,人咽部正常菌群抑制A…  相似文献   

20.
一起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危害极其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我国引起流行的流脑菌株90 %以上是A群[1]。80年代我国A群脑膜炎多糖菌苗推广使用以来 ,流脑得到有效控制 ,1985~2000年的资料显示 ,流脑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2]。近年来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病例在我国时有出现 ,但引起暴发或流行的报告在国内罕见。2002年1~3月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良塘乡发生了一起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局部暴发 ,现报告如下。1疫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