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15老年人房颤是怎么回事?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主要是由于心房肌退行性变和纤维化等老年性改变,引起心房扩大,当心房异位冲动(如房早)传入心房后,刚好进入心房激动的易损期,加上心房肌老年性改变,因此,在心房内形成一个大的折返环,该折返环又引起4到6个子环,就导致房颤.大多数房颤开始为阵发性,一年仅发作1~2次,以后部分患者越发越频,变成持续性或慢性房颤,而另小部分患者可保持阵发性.  相似文献   

2.
李珍翠 《中国保健》2009,(16):742-74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分别称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证明,心房颤动的发生是心房肌电重构和解剖重构的结果,而心房肌电重构和解剖重构的发生与肾素-血管紧张索系统(RAS)激活密切相关。本研究重点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在房颤转复后抑制RAS激活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及胺碘酮延长心肌的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降低窦房结频率,减慢传导速度,有效的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能预防其发作和阿司匹林有效的预防有房颤而致的附壁栓脱落而引起的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栓塞,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房扑发生的病理机制为累及大块心房肌组织的大折返环,这一大折返环通常位于右心房。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两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6例无房颤的对照组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统计房颤组和对照组的单个房性早搏的总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阵数,观察房颤组房颤发作前的触发因素,并测量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及对照组的联律间期。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121.11±7.50)msvs(114.55±8.16)ms]、P波离散度[(43.80±8.06)ms vs(39.55±6.89)In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房颤组的触发因素以房性早搏最多见,占83.97%,房颤的起源部位以左房上部最为多见,占79.63%。房颤组的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0.418±0.069)s]明显短于对照组[(0.624±0.168)s](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是确定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Pmax及Pd是预测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阵发性房颤绝大多数由房早诱发,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越短越容易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对检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整理58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诱发房颤,其中32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对这58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45例程序期前刺激首先诱发的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而后转变为房颤,占77.6%;13例猝发脉冲和超速起搏直接诱发房颤,占22.4%。诱发房颤后,呈阵发性房颤36例(指持续时间〈1h自行复律);房颤持续3~5h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4例;程序早搏刺激终止9例;猝发刺激终止6例;心律平终止2例;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者以隐匿性预激(34/58,58.6%)多于显性预激(18/58,31.1%),而间歇性预激少见(6/58,10.3%)。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房颤32例中,证实为左侧旁道(22/32,68.8%)多于右侧旁道(10/32,31.2%)。射频消融成功率达100%。结论程序期前刺激法诱发AVRT蜕变为房颤者病例数最多,其次为猝发脉冲和超速抑制直接诱发房颤;房颤呈阵发性发作并自行复律的最多,其次为猝发刺激终止;诱发房颤的旁道以隐匿性多于显性,左侧多于右侧。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患者循环中凝血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阵发性房颤20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循环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栓素B2(TXB2)、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血中凝血指标增加,应给予积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阿托品作为诱导剂对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电生理影响及其在心房调搏术(TEAP)中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诱发结果.方法 以阵发性心悸就诊行TEAP诊断为DAVNP但未诱发AVNRT并无阿托品禁忌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予阿托品静脉注射后重复TEAP并记录检查结果.结果 RR间期较前缩短(P<0.01),房室传导的文氏点较前推后(P<0.01),快、慢径路ERP及二者差均较前缩短(P<0.01),快、慢径路CT均较前缩短(P<0.01),S2R间期跳跃值较前缩短(P<0.01),心房ERP较前缩短(P<0.05).用药后13例患者不再出现跳跃文氏.用药后12例诱发AVNRT,2例诱发单个或成对房室结折返激动,2例诱发单个心房回波.结论 应用阿托品后部分患者不再出现DAVNP的征象,但可使50%患者诱发AVNRT、单个或成对房室结折返激动或心房回波.  相似文献   

9.
夏伟  李乔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0):1437-143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指激动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的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其又以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VNRT)及顺向型房室折返性一心动过速(OAVRT)多见。PSV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表现。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缺乏心电图资料或有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而由于体表心电图的心房波被掩盖从而限制了对PSVT发病机理的认识,很难判断其具体为哪一型的心动过速。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作为一种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技术通过诱导患者发作心动过速并记录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食道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选择住院房颤患者共8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30例,持续性房颤27例,永久性房颠25例,及正常人对照组30例.阵发性房颠组CRP水平低于持续性房颤组的(P<0.05),持续性房颤组低于永久性房颠组(P<0.05),所有房颤组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房颤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炎症导致心房肌的重构与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房颤是心房纤颤的简称,指心房肌失去规律收缩的特性,变成“蠕动”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形成血栓。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增加。房颤很常见资料表明,我国房颤总患病率约为0.8%,国外为1.0%。65岁人群发生率为4.0%,到75岁猛增至15.0%。房颤可分成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3种,我国调查资料显示,在住院的房颤患者中,持久性房颤占了绝大部分(79.64%),给治疗带来难度。房颤的主要危险是血栓性栓塞房颤时,心房呈“蠕动”状态,因此很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凝块———即血栓。血栓随血流流出心脏,…  相似文献   

12.
刘学军 《健康必读》2008,7(4):85-85
阵发性房颤(P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关于其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报告较多,但对高龄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报告较少。我们根据年龄将268例PAF患者分为3组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高龄(80岁以上)患者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可导致动脉栓塞、心力衰竭、心绞痛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用氯沙坦50mg/d,对照组用氨氯地平1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 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比较Pmax,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B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次数,降低Pmax、P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RB组)与氨氯地平组(CCB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ARB组以缬沙坦80~160mg/d作为基础用药,CCB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RB组房颤复发率较CC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ARB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B组只有IVS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EDd、LADd、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期间AR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CB组(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据报告,约20%的缺血型脑中风患者是由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引起的,75%的周边动脉血栓栓塞(如肾或肢体等)也与房颤有关。因此,有关房颤的研究已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热点,也是本世纪的重大医学课题。但在非专科医师和大多数患者那里,对房颤的危害性认识还是不足,许多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已出现血栓栓塞症和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程控刺激不能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慢径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且疑诊为AVNRT的患者(A组)。电生理检查有房室结双径(DAVNP)但不能诱发AVNRT,在基础状态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索后有18例患者程控刺激可诱发出单个心房回波。4例患者程控刺激可诱发出2个心房回波,35例患者均进行射频消融慢径治疗。从同期接受射频消融的有自发心动过速且程控刺激可诱发AVNRT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5例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慢径治疗后随访(32.2±13.9)个月,A组1例于术后4个月复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B组无一例复发,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且心电图疑诊为AVNRT,电生理检查有DAVNP但不能诱发AVNRT者,射频消融慢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据报告,约20%的缺血型脑中风患者是由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引起的,75%的周边动脉血栓栓塞(如肾或肢体等)也与房颤有关。因此,有关房颤的研究已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热点,也是本世纪的重大医学课题。但在非专科医师和大多数患者那里,对房颤的危害性认识还是不足,许多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已出现血栓栓塞症和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汪芳 《保健医苑》2023,(5):12-14
<正>房颤是什么疾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是指心房收缩和舒张失去正常的节律,发生快速无序的小幅颤动(频率350~600次/分钟),使心房泵血功能减弱或丧失。房颤使得心脏失去规整有序的节律,心跳变得杂乱无章,心率通常会变得很快(110~160次/分钟),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房颤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其中非瓣膜性房颤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造影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冠心病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87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56例,持续性房颤31例,均行冠造检查,通过房颤患者冠脉狭窄的分布.评价两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87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36例中,阵发性房颤20例.冠造示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者8例(40.0%);持续性房颤16例.冠造示不同程度冠脉狭窄者10例(62.5%)。(2)冠脉造影对房颤病因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阵发性房颤56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4例(7.1%);持续性房颤31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6例(51.6%)。结论冠造诊断价值可靠、准确;房颤患者不能单凭房颤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