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坎地沙坦酯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1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国产坎地沙坦酯片与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经2 wk安慰剂导入期,23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入8 wk治疗期,每日1次服用坎地沙坦酯片8 mg(n=118),或氯沙坦片50 mg(n=120),2 wk后如舒张压≥12 kPa则剂量加倍。结果:2组病人的血压均得到明显地降低(P<0.01);坎地沙坦酯组总有效率为82.2%,氯沙坦组为84.2%,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坎地沙坦酯组和氯沙坦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压谷峰(T/P)比值分别为0.75,0.71和0.76,0.94。结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坎地沙坦酯片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易耐受的降压药,每日1次能维持24 h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2.
陈健 《黑龙江医药》2008,21(2):76-77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临床确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坎地沙坦组)38例,每日早晨服坎地沙坦8mg;对照组(培哚普利组)42例,每日早晨服培哚普利4mg.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血钾、肝功能、肾功能.结果:服药第8周两观察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且坎地沙坦的降压作用较培哚普利明显(P<0.001).到第8周末坎地沙坦组与培哚普利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4.3%与89.7%.与观察开始前比较,第8周末血钾,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坎地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降压效果,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分组试验,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酯组(60例)和缬沙坦组(60例),分别每天一次口服坎地沙坦酯8mg或缬沙坦80mg。药物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①8周末,两组坐位收缩压(SBP)谷值及坐位舒张压(DBP)谷值均较基线明显下降,坎地沙坦酯组的SBP谷值及DBP谷值下降幅度大于缬沙坦组;②坎地沙坦酯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率高于缬沙坦。结论①坎地沙坦酯8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②坎地沙坦酯8mg每天一次口服降压作用可维持24h。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酯片,对照组给予缬沙坦片。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降压疗效、BP、HR、24h动态血压及T/P比值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4、6、8周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R为(74±6)次/min,对照组为(74±7)次/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h、日间和夜间血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BP和DBP的T/P比值分别为0.75和0.71,对照组为0.76和0.94;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为1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替米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以替米沙坦80 mg,依那普利10 mg,每天一次,8周后观察降压效果和降压谷峰比值。结果替米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平均总有效率分别为60.8%和57.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降压谷峰比值:替米沙坦组SBP/DBP为0.87/0.81;依那普利组SBP/DBP0.67/0.6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80 mg每天用药一次,降压疗效确切,提供平稳控制血压的效果,适合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 mg坎地沙坦西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入选患者65例,随机接受坎地沙坦西酯16 mg·d-1(n=33)或8 mg·d-1(n=32)治疗,共8周,并对其中的37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8周末,16 mg组和8 mg组的收缩压分别下降(10.9±11.5)mmHg和(11.5±15.1)mmHg,舒张压分别下降(12.9±11.3)mmHg和(10.5±7.8)mmHg;两组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61.3%.动态血压监测显示,16 mg组和8 mg组的收缩压谷峰比值分别为73%和47%,舒张压为65%和47%.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剂量坎地沙坦西酯16 mg·d-1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CEI和ARB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方法将169例伴LVH的EH患者随机分成贝那普利组、坎地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设定血压达标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DBP)〈90mmHg。3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贝那普利10mg/d、坎地沙坦4mg/d和贝那普利10mg/d加坎地沙坦4mg/d。随访周期为2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剂量直至联合治疗,最大剂量为贝那普利20mg/d加坎地沙坦8mg/d。3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12.5mg/d。总疗程20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心率(HR)。结果①3组治疗后24hmSBP、24hmDBP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而3组治疗前后24hmSBP、DBP的降低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3组治疗后LVMI和HR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均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LVMI和HR的降低幅度均分别大于贝那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坎地沙坦联合治疗在逆转LVH和抑制心脏交感活性方面较贝那普利或坎地沙坦单药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缬沙坦/氢氯噻嗪(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复方制剂与缬沙坦(缬沙坦80mg)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谷峰比值(TPR)和平滑指数(SI),评价缬沙坦/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SBP≥140mmHg且<160mmHg(1mmHg=0.133kPa),DBP≥95mmHg并且<110mmHg]84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氢氯噻嗪和缬沙坦组,共服药8周,观察服药前后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和缬沙坦组降压有效率分别为84.2、52.5,达标率分别为73.9、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TPR为SBP76.7、DBP71.2,均>50;SI为SBP1.14±0.39、DBP1.09±0.27,均>1。缬沙坦组的TPR为SBP77.6、DBP71.3,均>50;SI为SBP1.24±0.39、DBP1.19±0.27,均>1。两组的TPR和S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复方制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优于单用缬沙坦80mg,TPR和SI...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坎地沙坦8mg,1次/d;氢氯噻嗪12.5mg,1次/d,对照组48例只给坎地沙坦8mg,1次/d。在治疗4周和8周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和8周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坎地沙坦和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比单用坎地沙坦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坎地沙坦酯治疗1~2级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干 《安徽医药》2007,11(1):19-20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酯片治疗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47例1~2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坎地沙坦酯治疗组(23例)和依那普利对照组(24例),分别给予坎地沙坦4~16 mg和依那普利5~20 mg,每日1次.每两周测血压一次,如舒张压仍≥90 mmHg,则剂量加倍.进行8周的临床观察.结果 两组病人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坎地沙坦酯组的总有效率为82.6%,依那普利组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坎地沙坦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依那普利组要显著减少(P<0.05).结论 坎地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