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牙龈成纤维细胞是牙龈固有结缔组织层中主要的细胞,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鉴定、冻存及复苏。 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形态学和免疫学鉴定。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进行冻存与复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率为86.7%,细胞呈梭形或纺锤形。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抗波性蛋白抗体染色阳性,抗角蛋白抗体染色阴性,为中胚层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冻存与复苏成功,细胞经2次传代后生物学性状与原代相似。提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原代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及冻存与复苏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获得纯度较高的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方法取出生后1d内SD大鼠大脑皮质,用机械吹打法使细胞分散制成初细胞悬液,10μm尼龙膜过滤除去成纤维细胞后接种。待7d细胞铺满瓶底后,"十"字形震荡培养液5min后传代接种。传代2次后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通过微孔尼龙膜过滤和传代前"十"字形震荡培养液等操作可以得到形态典型、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纯度计算可得离体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平均值为95.49%(n=6)。结论改进的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方法稳定有效,得到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和建立人真皮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并鉴定纯度,检测蛋白酶活性受体在该细胞的表达状态。方法用胰酶消化法分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并培养人真皮原代成纤维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纯度;用RT-PCR、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蛋白酶活性受体的表达。结果胰酶消化法成功培养出人真皮原代成纤维细胞,纯度达99%;人真皮成纤维细胞高表达PAR1、PAR3 mRNA及蛋白,微弱表达PAR2 mRNA及蛋白,不表达PAR4 mRNA及蛋白。结论用胰酶消化法成功培养高纯度原代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蛋白酶活性受体1、3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上高表达,提示可能存在于炎症及损伤修复功能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背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是胚胎干细胞培养最常用的方法,能有效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增殖,但其制备过程繁琐,工作量大,准备周期长。 目的:探索建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简单、高效的培养体系。 方法:取13.5 d胎龄胎鼠用改良组织块法及简化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方法培养的原代和传代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形态、结构及细胞数量变化。收集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冻存,复苏后细胞经不同浓度作用时间的丝裂霉素C处理,制备饲养层。 结果与结论:两种简化方法培养的原代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得到高效优质足量细胞,操作过程简单,省去了多次消化、离心、细胞计数等繁琐操作,均适宜于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简化复苏法复苏后的细胞,按其生长汇合情况,以丝裂霉素C 10 mg/L作用1.5~2.0 h或1 mg/L培养过夜,省时并可获得细胞生长状态最佳的饲养层。  相似文献   

5.
背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是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目的:建立可靠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使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 ℃,体积分数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分别描述其生长曲线、形态及波形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法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20-40 d可传第1代,以后每7-10 d可传1代,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消化法培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成功,15-20 d细胞可融合成片,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进一步证实两种方法进行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均培养成功。  相似文献   

6.
章明星  侯致典  周星星  廖华  王齐  余磊  丁自海 《解剖学研究》2009,31(5):330-333,F0003
目的用不同浓度的白介素13(I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在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以甄选促进诱导Ⅰ型胶原蛋白高分泌的细胞因子。方法选用出生2d的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真皮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实验分为4组:PDGF-BB(30ng/mL)组、IL-13(100ng/m)组、TGF-β1(10ng/mL)组和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阴性对照组,用MTT法、ELISA检测在24h、48h、72h时的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的浓度。结果原代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纯度达90%以上。PDGF-BB、IL-13、TGF-β1均能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在48h、72h时PDGF-BB组的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IL-13组、TGF-β1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浓度为30ng/mL的PDGF-BB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新鲜皮肤组织用分散酶Ⅱ(dispaseⅡ)消化,分离上皮和真皮层,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Ⅰ型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分离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波形蛋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细胞类型及纯度;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培养48 h,经胶原蛋白酶分离得到的成纤维细胞95%以上贴壁,同时细胞开始从组织块边缘贴壁延伸生长。培养5 d时,组织块周围有大量细胞贴壁增殖。细胞生长迅速,第7天,增殖细胞层铺满培养皿。组织块法分离的成纤维细胞中可混杂少量上皮细胞团,而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波形蛋白阳性率接近100%,几乎均为成纤维细胞。结论胶原蛋白酶消化和组织块法均是快速、经济、有效获取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方法。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可以更有效避免上皮细胞污染,分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有较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研究应用遗传霉素(G418)联合差速贴壁及差速分离法除去成纤维细胞用于许旺细胞的纯化,对纯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形态变化的描述及可能其原理的推测很少。 目的:利用光学显微镜采集纯化的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和许旺细胞形态学照片,描述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 方法:利用差速贴壁、差速分离法结合遗传霉素抑制来纯化大鼠坐骨神经来源的许旺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细胞分2组,实验组:细胞重复一次差速贴壁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 d更换新鲜纯化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对照组:差速分离纯化1次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 d更换新鲜基础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在纯化的不同时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纯化的早期,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变化,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持续纯化经过3代(三四周)之后,光镜下可观察到逐渐加重的细胞病理变化,直至细胞空泡化。结果表明,应用遗传霉素纯化许旺细胞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受限较早,但是胞浆的空泡化延迟至第3次传代及以后发生。关键词:遗传霉素(G418);成纤维细胞;细胞空泡化;许旺细胞;光学显微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4.026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损伤,需要大量纯化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 目的:对比观察预损伤法和改良传代法获取许旺细胞的纯度与质量。 方法:①预损伤法:预损伤SD乳鼠坐骨神经,3 d后取出坐骨神经,分离神经外膜,用胰酶、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除去成纤维细胞,接种培养。②改良传代法:直接获取SD乳鼠坐骨神经,分离神经外膜,运用双酶消化法结合单酶消化法进行许旺细胞原代培养,5~7 d后采用单酶快速消化离心法行传代培养,同时纯化许旺细胞。 结果与结论:预损伤法和改良传代法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纯度均达95%以上,两种方法获得的许旺细胞纯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法获取的许旺细胞形态正常,数量及纯度高,增殖旺盛,说明预损伤法和改良传代法都是体外获取高质量与高纯度许旺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分离、培养人循环纤维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 取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接种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对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电镜观察,并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研究其胶原合成能力.结果 细胞培养9d后CD34、CD45、Ⅰ型胶原分子阳性,其中Ⅰ型胶原分子阳性细胞含量为83.5%;电镜下观察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特征;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为11.17mg/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8.07mg/L (P<0.01),表明培养细胞具有胶原合成能力.结论 成人外周血中存在成纤维细胞的前体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分化为循环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FG)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培养后对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作用,为将FG应用于组织工程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分为4组:FG组,bFGF组,FG+bFGF组和对照组(采用无凝胶正常培养基培养)。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大鼠胎肢细胞,采用组织块消化法获取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接种于以上培养基中,在不同时间点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增殖指数,酶标仪分析细胞ALP活性,RTPCR检测ALP mRNA表达。结果 FG+bFGF组细胞培养至14d,细胞具有较长突起且连接成网,而对照组细胞呈纺锤形或立方形。各组细胞荧光强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FG+bFGF组在21d时达到最高。FG+bFGF组培养7d、14d、21d ALP活性和ALP mRNA表达均较FG组或bFGF培养组高(0.05)。结论纤维蛋白凝胶复合bFGF可促进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纤维蛋白凝胶是一种天然可降解的生物支架材料,具备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共性,被越来越多地用做种子细胞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修复。 目的:观察兔筋膜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皮下固有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以胰酶消化法对其进行传代。将第4代成纤维细胞悬液与纤维蛋白凝胶共培养,以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纤维蛋白凝胶表面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共培养5 d时,以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成纤维细胞,扫描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贴附情况。 结果与结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显示,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的成纤维细胞形态与单纯培养成纤维细胞无明显差别;扫描电镜显示,成纤维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伸展充分,伸出的“伪足”与纤维蛋白凝胶有很好的贴附并分泌基质样物质,可见纤维蛋白凝胶并未改变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证明成纤维细胞种植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后性质未发生变化,未被诱导分化。表明筋膜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在体外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获得纯度高、活性强、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体内状态的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是角膜损伤后修复研究的基础。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牛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新方法。 方法:用Ⅰ型胶原酶对牛角膜基质层进行二步消化分离后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采用锥虫蓝染色检测消化分离后细胞即刻存活率;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角膜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群倍增时间。 结果与结论: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牛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及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锥虫蓝染色,细胞即刻成活率达93.5%。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其群体倍增时间为        38.70 h。说明二步消化法细胞培养技术简便、经济、高效,为原代培养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提供了有效渠道。 关键词:角膜;成纤维细胞;细胞原代培养;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消化法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7.0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有效的诱导方法。方法:(1)中国白兔5只,穿刺抽取股骨大转子骨髓3mL,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淋巴分离液行密度梯度分离,吸取中间白色膜状细胞层,接种在加有10%FCS的DMEM培养液的塑料培养瓶中,观察细胞形态并传代。(2)MSCs传至第3代,实验组加入加有0.5mmol β-巯基乙醇、20ng/mL全反式黄酸、2.5μmol Forskolin、5ng/mL bFGF、20ng/mL PDGF、100ng/mL HRG的培养液培养24h,然后换用10%FBS的DMEM培养液培养24h,同样方法再诱导一次。对照组不加诱导剂,用10%FCS的DMEM培养液培养。观察两组MSCs的细胞形态,7d后用抗S-100、GFAP和P75抗体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鉴定诱导后MSCs。结果:MSCs在体外培养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胞浆丰富,核大,核染色质细,有些核仁明显。细胞经多次传代后,呈长梭型。加入诱导剂后有少量细胞死亡,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诱导后细胞S-100、GFAP、P7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9%、83%、70%。结论:兔MSCs可以在体外培养、增殖,并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黄酸、Forskolin、bFGF、PDGF、HRG联合诱导分化为类SC。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效分离和扩增成年大鼠骨骼肌干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通过混合酶消化法从少量成年大鼠骨骼肌样品中分离出骨骼肌干细胞;采用悬浮培养法培养获得骨骼肌干细胞团,批量扩增骨骼肌干细胞;用q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干细胞标志物Nanog、Oct4和骨骼肌干细胞标志物肌源性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配对盒蛋白7 (paired box protein 7,Pax7)的表达;成脂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基诱导检测骨骼肌干细胞的多功能性。结果:采用混合酶消化法可获得骨骼肌干细胞单细胞,在悬浮的培养条件下能快速克隆成骨骼肌细胞团,贴壁培养后能看到骨骼肌干细胞从细胞团中爬出来,和传统的差速贴壁方法相比悬浮培养法获得的骨骼肌干细胞纯度更高,细胞状态更好,干性因子Nanog、Oct 4和骨骼肌干细胞标志物Myf5、Pax 7的表达更高(P<0.05);在不同培养基的诱导下能向骨骼肌、成骨和脂肪细胞系分化。结论:悬浮培养法能获得大批量干性好、纯度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骼肌干细胞,从而为肌肉相关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优良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动物成骨细胞骨髓培养法的建立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改进的成骨细胞骨髓培养法,我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新西兰大白鼠(SD)股骨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分散在含30%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按5×105/cm3细胞数量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置于含5%CO2、37℃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每3d换培养液1次.细胞鉴定方法用活细胞形态学观察、瑞氏-姬姆萨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为避免ALP的假阳性率,在破坏细胞内ALP后又作对照染色.结果显示从第5d开始,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细胞从原来的圆形逐渐变成多角形、梭形或鳞形,瑞氏-姬姆萨染色显示成骨细胞的特征性表现,ALP染色阳性在"2+”~"3+”之间,破坏ALP后对照染色阴性.提示,含30%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在体外能把骨髓的单个核细胞培养成为成骨细胞,同时,改进后的成骨细胞骨髓培养法具有培养时间短、污染机会少、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含20%胎牛血清1640培 养液对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植块3~4d后细胞开始贴壁 生长,10~15d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类角膜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培养第11d,少量 细胞表达AE5,大量细胞表达p63。结论 应用2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具 有与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相一致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吗替麦考酚酯(MMF)对体外培养肺成纤维细胞(LF)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过程的干预,观察MMF 对LF 转化及CTGF、FN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来源的LF,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转化为MF,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 μmol/ L(对照组)、0.1 μmol/ L(低浓度组)、1 μmol/ L(中浓度组)、10 μmol/ L(高浓度组)的MMF 进行干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LF 和MF 形态,并用细胞免疫荧光的方法鉴定波形蛋白和琢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分析MMF 对LF 转化的影响;ELISA 方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水平。结果:LF 经TGF-β1 诱导96 h 后转化成MF,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MF 能够抑制α-SMA 的表达,但对已分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表型变化无影响;ELISA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MF 组CTGF 和FN 分泌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结论:MMF 能够抑制肺成纤维细胞转化和CTGF、FN 表达,提示MMF 有抗纤维化作用,影响CTGF 和FN 表达可能是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触须毛乳头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作用下转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方法 消化收集第4代毛乳头细胞,处理组以 TGF-β1(10 ng/mL)处理细胞4 d;对照组加入正常培养基(不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每隔24 h观察两组细胞生长形态及生长方式;分别用实时一步法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TGF-β1诱导48 h、72 h后α-SM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GF-β1诱导48 h、72 h、96 h后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时一步法RT-PCR检测Vimentin的mRNA表达逐渐增强,α-SMA的mRNA表达在48 h后明显下降(P〈0.01),但96 h后表达又有所增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SP1表达在诱导48 h后逐渐增加(P〈0.01).结论 毛乳头细胞经TGF-β1诱导后,失去其典型的细胞形态及生长方式,而表现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形态及生长方式;其相对特异性标记物α-SMA的表达下降,而成纤维细胞的相对特异性标记物Vimentin和FSP1表达增加.故TGF-β1可诱导大鼠毛乳头细胞转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