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转移和复发是结直肠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s) 的存在是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关键,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CTCs 来源于肿瘤组织,主要存在于癌症患者的外周血中,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CTCs 检测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评估结直肠癌术后预后、预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反应、评估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反应和预后、筛选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可能获益的患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肺转移一直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晚期事件,预后不良。而分析结直肠癌肺转移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因素.根据预后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生存期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了解预后因素.对该类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局部晚期直肠癌标准的治疗方案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研究显示,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后达病理完全缓解者预后较好。尽管对这些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有较大分歧,但已倾向于保守治疗而非根治性手术治疗。本文就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后及预测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对进展期及晚期肿瘤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手术和综合治疗也能够改善治疗效果.基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论,结肠癌的手术治疗已经进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时代.而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金标准的基础上,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更需考虑个体化.结直肠癌肝转移虽然是晚期疾病,但关于其治疗的研究非常活跃,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肝切除是标准治疗方法,并且也是惟一可能根治的方法.因此,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可切除性显得尤为重要.外科医师是结直肠癌诊断治疗临床实践的最重要参与者,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0%~15%,而晚期患者中MSI-H人群仅占5%。既往研究显示,早中期MSI-H结直肠癌预后佳,但晚期患者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该人群的预后和治疗格局,不仅在后线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疗效也显著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及复发性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7日至2020年11月13日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的5例局部晚期及复发性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66(60-71)岁,BMI 20.3(16.4-24.2)kg/m2。4例患者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均达到R0切除。术中出血量1010(350-2000)mL,手术时间507(360-655)min。术后住院13.2(10-18)d。术后发生1例尿路感染,术后30 d内无死亡,无再次手术。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可使潜在R0切除的局部晚期及复发性直肠癌患者症状缓解;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较多,手术难度较大,需仔细进行术前评估,谨慎选择局部晚期及复发性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的治疗规范目前仍没统一,尤其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T3、T4期)患者,治疗方法争议较大,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此,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准确诊断、分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应用并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多层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分期的应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在不同影像学对直肠癌评估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得出TRUS、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综合分期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指导应用价值,为进展期直肠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肠梗阻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130例支架置入成功(96.3%)。短期(30d)相关并发症12例:再梗阻4例、移位3例、穿孔2例、直肠出血2例、肛门疼痛伴里急后重感1例;长期(≥30d)相关并发症27例:再梗阻17例、支架移位6例、穿孔4例。结果经积极对症治疗,12例早期并发症患者死亡2例,27例晚期并发症患者死亡12例。其余患者症状缓解生存至今。结论对支架置入后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采取更加细致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发生的征象,配合医生积极对症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是中国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约5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肝转移。有效的全身治疗和积极包括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是提升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的关键。肝切除术后复发是导致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治疗选择也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有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评分系统,以指导其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危险评分(CRS)是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用最广泛的预后评分系统。其他预后评分系统还包括肿瘤负荷评分(TBS)、GAME评分、CERR评分等。预后评分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预后,对高危患者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合理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2016-01—2017-05间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87例,按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情况分为缺失组和正常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7例结直肠癌中,dMMR蛋白表达的共42例(14.6%),其中右半结肠肿瘤16例(33.3%)、直肠癌21例(11.4%)、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肿瘤5例(9.3%),其余均为pMMR。不同位置肿瘤间的dMMR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特征方面,中、晚期患者中dMMR蛋白表达率(19.0%)高于早期患者(10.3%),分化程度较差患者dMMR表达率(20.7%)高于分化程度较好的患者(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Ki-67指数、CEA、术后辅助化疗及术后3 a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半结肠肿瘤、分化较差及晚期结直肠癌中dMMR表达率较高,但dMMR对肿瘤预后评估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早期诊断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这些病人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的外科技术、放化疗技术以及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对近年来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合并妊娠诊治体会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善直肠癌合并妊娠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2例直肠癌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国外的报道进行文献资料分析。结果两例患者在妊娠早期都有血便等明显症状,而误诊时间长达7~10个月。一例确诊时已有双肺转移,行利凡诺引产中止妊娠后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而于1.5月后死亡。另一例顺产后10天确诊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并术后辅助化疗6疗程。术后12个月死于双肺转移。结论直肠癌合并妊娠,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晚期妊娠合并直肠癌终止妊娠应尽量避免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05年6月—2010年5月间行直肠癌根治术且资料完整的5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位直肠癌(高位组)91例,中位直肠癌(中位组)168例,低位直肠癌(低位组)263例,分析比较3组间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高位组发病年龄最大(64.3岁),肿瘤直径最大(5.1 cm),病理分期最早,5年生存率(63.7%)居中(P0.05);中位组与高位组在发病年龄上相似,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病理分期上,中位组介于高和低位组之间,5年生存率(69.6%)最高(P0.05);与高、中位组相比,低位组发病年龄偏低(60.1岁),肿瘤直径较小,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较晚,3年及5年生存率最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新辅助治疗、Miles手术可以提高低位直肠癌的3年(75.6%,74.1%)及5年生存率(48.8%,53.0%)(P0.05),腹腔镜技术不是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部位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存在明显差异,低位直肠癌预后较差。慎重保肛、新辅助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脏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早期诊断结肠癌肝转移(CRLM)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转化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治疗也为CRLM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干细胞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揭示了CRLM的机制。本文主要对CRLM诊断和监测、治疗以及主要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OLFOX同步放疗对T3-T4期结直肠癌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125例,分为单纯手术治疗组(对照组,61例)以及FOLFOX方案化疗同步放疗后手术治疗组(治疗组,64例)。观察术前FOLFOX方案化疗同步放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手术相关并发症、保肛率、3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28例和45例肿瘤完全切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9例和19例切除肿瘤后行保肛手术(P=0.04);两组患者在总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第1、2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晚期结直肠患者术前行FOLFOX方案同步放疗能够提高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降低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目前治疗晚期肾癌的主要方式。TKI可改善晚期肾癌患者的预后,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研究发现多种生物学标志物可以作为预测TKI治疗晚期肾癌疗效及预后的潜在指标。作者通过查阅新近文献,对TKI治疗晚期肾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三苯氧胺辅助治疗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抗雌激素治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吸附法(DCC法)检验73例患者的新鲜结直肠癌组织的ER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中的33例患者术后应用三苯氧胺(tamoxifen)进行辅助治疗。结果癌组织ER阳性率37.0%。术后应用或未应用三苯氧胺辅助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7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术后远处转移(3.0%)较后者少(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结直肠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应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80~ 2 0 0 0年 2 0年间行手术治疗 ,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年轻患者 14 3例 (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 13.9% )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病例以年龄为界划分为 4组 :<35岁组 ,35岁~组 ,5 0岁~组 ,6 5岁~组。对 <35岁青年人结直肠癌与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人结直肠癌的构成比男性高于女性 ,临床分型以浸润型和胶样型为主 ,分别占 5 6 .6 %和 31.5 % ;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 (37.8% )、粘液腺癌 (2 9.6 % )为多 ,89.5 %的病例Dukes临床分期为B期和C期。结论 临床晚期结直肠癌病例多及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 ,应提高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认识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尽管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局部晚期(T3期和T4期)以及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新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从外科处理的角度,仍然有诸多争议存在.包括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多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指征、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肺转移的最优化处理策略等.R0切除是转移病灶的首选处理策略,但仅适用于部分患者.利用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的转化治疗策略将部分不可切除的转移肿瘤转化为可切除,也为进一步的外科治疗创造了机会.本文从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肝和肺转移的外科治疗为切入点,简要阐述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探讨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代谢相关通路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选择我院146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自评营养状况主观评估表(PG-SGA)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现况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包含完整m RNA和预后数据的367例结直肠癌患者,利用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确定代谢相关通路的富集分数,并对代谢相关通路进行预后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既往史、BMI指数、低蛋白血症、总蛋白缺乏是结直肠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代谢相关通路的预后分析表明,糖代谢过程中的半乳糖代谢通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脂肪酸代谢通路以及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色氨酸代谢通路的富集程度越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越好(P0.05)。年龄、临床分期、既往史、BMI指数、低蛋白血症、总蛋白缺乏是造成结直肠癌患者营养不良及较差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半乳糖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通路和色氨酸代谢通路的激活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