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癫痫临床发作控制停药后的复发与动态脑电图(EEG)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998年8月至2006年8月随访的癫痫控制后停药患者186例动态EEG的临测结果及有关闪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此186例中,有临床复发者51例(27.4%)。动态EEG监测始终正常组65例,临床复发6例,复发率为9.2%。EEG异常组121例,临床复发45例,复发率为37.2%。常规EEG与动态EEG异常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25,P〈0.01。结论:停药后EEG异常者,临床复发率较高,应恢复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图(EEG)变化。方法:对43例难治性癫癎患者手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EEG)、长程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及皮层电图(ECoG)监测,并定期随访,统计手术前后癫癎发作情况及进行脑电活动对比分析。结果:长程VEEG癎样波的检出率及定位率均显著高于EEG;术后EEG异常率显著下降(P<0.01);癫癎发作消失或发作频率显著减少。结论:EEG监测下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 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痫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间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抗癫癎药物治疗是癫癎治疗的主要手段,经过正规抗癫癎治疗,临床发作消失,病人及家属就会要求停药。但如何选择科学指标指导病人停药,减少或避免癫癎复发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科自2001年开展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以来,对26例已完全无癫癎发作的患者,应用VEEG监测结果指导停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导长程视频脑电图(64-Channel Long-term video-EEG)对癫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86例常规EEG无癎样放电患者分为临床癫癎组和可疑癫癎组进行长程VEEG监测并分析结果。结果:临床癫癎组癎样放电总发生率为71.4%,可疑癫癎组总发生率为32.2%。癎样放电最多出现于非快速眼动睡眠Ⅰ、Ⅱ期。各种发作类型癎样放电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程VEEG有利于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癎的诊断与分型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VEEG监测对癫(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对癫癎及可疑癫癎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常规脑电图(EEG)无癎样放电的48例临床诊断为癫癎及33例可疑癫癎的患者的V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癫癎组VEEG癎样放电检出率为83%,可疑癫癎组癎样放电检出率为32%;83%的癎样放电出现在睡眠期。结论:VEEG监测可明显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为癫癎及可疑癫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有助于癫癎发作的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的发作期EEG定侧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头颅MRI证实为单侧海马硬化,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表现为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包括(癎)样放电和颞区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在发作期EEG的定侧定位价值.结果:发作期EEG定位于同侧颞区的占59.7%, 同侧颞-额区的占12.5%,能定侧的占84.7%,其中定位于颞区和颞-额区的占72.2%,定位于同侧半球的占12.5%.结论: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发作期EEG的定位和定侧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发作间期儿童癫(癎)的诊疗价值.方法:对85例癫(癎)儿童于发作间期监测24 h AEEG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EEG监测异常者74例(87.1%),其中有(癎)样放电者49例(57.6%);发作越频繁,AEEG(癎)样放电检出率越高(P<0.01);睡眠期(癎)样放电检出率显著高于清醒期(P<0.01).治疗后复查组较新诊断组癫(癎)儿童(癎)样放电显著减少(P<0.05).结论:发作间期AEEG监测有助于儿童癫(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判断癫癎患者能否停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经过正规抗癫癎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的75例癫癎患者,进行了3年AEEG随访,随访过程中每年行AEEG复查至少1~2次,复查过程中只要此患者AEEG有放电,有1次异常,则此患者即为异常,据此观察75例癫癎患者不同年限段AEEG的异常率。结果:75例癫癎患者临床停止发作3年后行AEEG随访3年的异常率分别为:第1年36.0%、第2年24.0%、第3年18.7%。其中AEEG检测3年均未见异常的38例;每次均异常的5例;正常异常交替出现的32例。结论:癫癎患者经正规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随访3年AEEG未见异常者可考虑缓慢减药、停药;AEEG检测每次均异常者不可减药、停药;AEEG正常、异常交替出现者待AEEG连续正常3年后再减药、停药比较稳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伤性癫癎患者的脑电图(EEG)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40例外伤性癫癎患者分别进行EEG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EG正常4例,边缘状态8例,异常28例;28例异常EEG中,轻度异常14例,中度异常12例,重度异常2例;表现为广泛性异常14,有10例显示局限性异常,广泛性异常一侧偏胜8例;癫癎样放电6例,阵发性中幅至高波幅多节律放电10例。异常EEG多表现为广泛性散在性低幅或高幅慢波以及阵发性慢波或快波活动,局限性异常多表现为局限性δ波、θ波、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且多见于额、颞、顶部导联,结论:外伤性癫癎EEG的异常表现与脑损伤的程度、部位、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EEG检查能客观反映外伤性癫癎患者的脑功能状况,对癫癎患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患儿的脑电图(EEG)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72例T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EEG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作EEG检查,其中34例作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138例作常规EEG检查.42例进行了头颅CT检查.结果:172例TD患儿中,94例(54.6%)EEG正常,78例(45.3%)EEG异常,其中50例(29%)轻度异常,22例(12.8%)中度异常,6例(3.5%)重度异常.其EEG表现缺乏特异性、规律性.结论:本组病例EEG的异常率与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发作频率无明显关系,无特异性,少部分患儿出现的尖波、棘波、棘慢波,可能提示有潜在的癫癎灶存在,但目前无临床发作.长时间睡眠监测的EEG异常率及癎样放电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EEG的结果.V-EEG可以同步监测患者临床行为表现和EEG特征,可提供更可靠、更灵敏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研究表明:很多癫(癎)患者在癫(癎)发作时,其心电图(ECG)也产生某些变化,甚至出现猝死现象[1].但儿童癫(癎)发作时及发作间期,患儿的ECG是否和脑电图(EEG)一样也产生一定的变化,目前鲜有深入的研究.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收治104例癫(癎)患儿,并进行动态脑电图(AEEG)和动态心电图(AECG)同步监测,现将其记录回放观察和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精神运动型癫癎患者的脑电图(EEG)国内常有报道[1],而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报道则较少见,本文将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精神运动型癫癎的56例患者作了EEG与AEEG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癫(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一些非癫(癎)性的发作性症状相混淆.EEG描记到(癎)性波对癫(癎)的诊断最有价值,但有部分癫(癎)病人发作不频繁,EEG描记不易捕捉到发作期,而发作间期又无异常放电,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7年1月共诊断143例发作间期EEG正常的癫(癎)病例并进行了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枕叶癫(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7例枕叶癫(癎)的临床和脑电图、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叶癫(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视觉症状、惊厥发作、自动症、偏头痛和发作性呕吐等.37例均行常规脑电图检查结果,其中35例发作间期枕部有痫样放电,2例结果呈阴性者,经24 h脑电监测有枕部起源的异常放电.37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7例.32例随访6个月至5年,特发性组25例中控制有效25例,其中10例停药,症状性组7例中,控制有效6例,无效1例,无停药.结论:儿童枕叶癫(癎)以特发性多见,重视特征性临床表现形式,结合脑电图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特发性枕叶癫(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小儿癫(癎)的诊断意义.方法:将160例患儿分为临床诊断癫(癎)组100例和可疑癫(癎)组60例,均行V-EEG监测,并观察觉醒期和睡眠期V-EEG(癎)样放电的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60例患儿中,V-EEG监测异常者118例(74%),(癎)样放电检出率为56%.(癎)样放电发生率在临床诊断的100例小儿癫(癎)组为67例,占67%,可疑癫(癎)组为20例,占33%.(癎)样放电多见于浅睡期.结论:V-EEG可提高小儿癫(癎)(癎)样放电的检出率,对小儿癫(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癫(癎)患者使用妥泰单药治疗后,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间歇期、发作期(癎)样放电的变化.方法:分析用动态脑电图观察的30例癫(癎)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间歇期、发作期(癎)样放电的变化.结果:用药后α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减少,θ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P<0.05).而δ、β波频段相对功率变化不太显著(P>0.05).治疗后(癎)样放电消失8例(26.7%),减少50%以上者10例(33.3%),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变者12例(40.0%).治疗后无临床发作者3例(25.0%),发作次数减少4例(33.3%),无变化5例(41.7%),治疗前AEEG无临床发作者,治疗后出现临床发作1例.结论:妥泰在控制癫(癎)临床发作的同时,对大部分EEG有改善作用,特别是癫(癎)波放电的频率减少或消失,但对EEG背景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使脑电图背景活动中的α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减少,θ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脑电图(EEG)检查是癫癎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方法,癫癎病人脑部的异常放电可通过EEG描记到。如果没有EEG,癫癎及癫癎发作类型的诊断是不可想象的。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能连续长程进行脑电活动描记,并能确定病人的临床发作及与癎样放电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检查手段。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4月应用VEEG监测病人9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剥夺睡眠EEG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2例疑诊为癫(癎)的患儿进行清醒EEG及剥夺睡眠EEG检查,作自身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癎)样放电的检出率.结果:两种状态下描记的EEG(癎)样放电的阳性率:清醒EEG为32.2%,剥夺睡眠EEG为53.3% .结论:剥夺睡眠EEG是提高小儿(癎)样放电检出率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在癫(癎)外科门诊就诊并行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病人的特点,初步筛选可能需要手术的病人.方法: 回顾性总结800例行V-EEG监测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情况、MRI检查及前期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前期均诊断为癫(癎).60.6%为男性病人,74.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发病年龄10岁以下者占32.9%,有可能相关病因者占26.9%,76.3%为部分性发作,平均每月发作次数超过4次者占31.3%,癫(癎)合并假性发作者占2.8%.66.4%常规脑电图异常,80.9%的病人描记到发作期脑电活动,从开始监测到出现临床发作平均需要30 h以上,临床以部分性发作为主.30.0%的病人有影像学异常.结论: 癫(癎)外科门诊病人以部分性发作为主.V-EEG监测结果可作局部(癎)灶定位,尤其是发作期EEG,对发作性质的鉴别、癫(癎)类型判断以及致(癎)灶定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