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过脾虚发热,并创治脾虚发热方——补中益气汤。但李氏对脾虚发热的病机未作具体解释,后世医家对此也认识不一。根据《内科学》总结有如下一些看法: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使虚阳外越而发热;2.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发热;3.脾胃气虚致肺卫不固,外感邪气而发热;4.脾胃气虚不能生养营血致血虚发热;5.脾胃气虚不能腐化水谷,生化失常致阴虚发热。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气虚发热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是内伤虚火的表现之一,以脾气下陷引起长期发热为特征,前人对"气虚为何发热"、"甘温何以能除热"多有阐述,笔者也略有心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背景、发热症状黄芪的药效诸方面说明,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实质是用甘温补气之品治疗气虚外感发热之人;同时指出,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鲍庆堂 《河北中医》2006,28(11):842-842
妊娠发热在中医学文献中的记载有妊娠伤寒、妊娠温病、妊娠疟疾等,均由外感所致.就妊娠气虚发热、阴虚发热、湿郁发热等论述较少.黄芩、地骨皮在古代文献中,直接提及可治妊娠发热的功用则更少有论及.笔者在治疗妊娠发热中,除外感者疏风解表外,气虚者宜补气除热,阴虚者宜养阴清热,湿郁者宜祛湿解郁清热,攻补兼施,常可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组成.为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气虚下陷诸证而设.历代医家均以此方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代表方.治脾胃气虚之少食无味,发热,自汗出,体倦肢软,动则气促,面色咣白,大便糖稀,舌淡苔白,脉虚洪或虚软.亦治脱肛,子宫下垂,久泻等下陷之证.  相似文献   

9.
"气虚发热"病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富  卞华 《国医论坛》2007,22(3):16-18
"气虚发热"是中医学的一大理论难题,学术界对其病机见仁见智,本文仅从"气分阴阳"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浅论"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著名医家李杲创立,是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后世医家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论述可谓众说纷纭。笔者现从气虚肝郁角度探讨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气虚发热属于内伤发热,临床表现为患者热势或高或低,兼有气短神疲、脘腹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劳累后加重。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病机多有不同看法,综合分析各家之观点,结合经方之验证,以及医家之临床治疗经验,提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气虚发热产生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气虚发热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发热.笔者宗其法,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以治疗内科疑难杂证属气虚发热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气虚发热本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梁华龙 《中医研究》1993,6(2):10-12
气虚何以发热?争论颇多,似无古调重弹的必要,但笔者认为,截止目前为止的几种论点,都尚未尽透要旨,对于气虚发热机理的阐述,尚感差强人意,愿就此没述拙见,虽系管窥锥指,亦欲就教于大方。综合既往对“气虚发热”的讨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应属气虚外感的范畴,治宜祛邪,兼以扶正,虽发热兼有气虚症状,但不得以“气虚发热”而论。所以,持此说者,是混淆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当归组成.具有补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等证.笔者临证加减用治其他杂症,亦获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并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的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自此以后,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说法不一.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不仅对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有积极意义,更对临床发热病证的治疗有更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灰关联聚类法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灰关联聚类法在综合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中的运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组、气虚发热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游泳劳损法加限食法制作气虚模型,除正常组、气虚组外,各组ip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气虚发热模型,比较各组测量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ΔT、大鼠的体重,运用灰关联聚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于治疗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阿司匹林与高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最好,中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与低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次之。结论:灰关联聚类法可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气虚怎可发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生热?中医基础理论论述气虚生热甚少,或述而不详,以至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至今不甚明了。因此,阐明气虚发热的渊源,搞清气虚发热的机理,研讨气虚发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气属阳,阳虚则寒。《素问·刺志论》:“气虚者,寒也”。但到了金元李东垣却提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的气虚发热理论,和《内经》气虚则寒的认识不同,成了中医界长期争论的课题,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为了更好地发掘有关内伤发热的理论,特将个人所得材料分四方面进行综述。一发热机制问题内伤虚损,有阴阳气血的不同。内伤发热,也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的区别。对于气虚发热机制的探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从气虚引起的气机升降失  相似文献   

20.
自李东垣首创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诸多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机理发表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争论,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阳虚外感发热,皆可导致气虚发热。笔者认为,“气虚发热”的机理,与脾胃之气、饮食劳倦、精神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而原气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元气禀受于先天,而赖于后天滋养,所以脾胃又是生化原气的源泉。元气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