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吸入一氧化氮(NO)在改善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R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2~2013 年收治的胎龄≤ 34 周患HRF 的60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NO 组和对照组(n=30)。2 组均接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或机械通气治疗,同时NO 组吸入NO 治疗。比较2 组血气、并发症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NO 组在治疗后12 h 血气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P>0.05)。2 组辅助通气总时间及氧疗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气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O 组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7%vs 17%,3% vs 13%;P结论 早期吸入NO 能改善早产儿氧合状态,降低早产儿病死率,但不能降低BPD 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或nCPAP 辅助通气总时间及氧疗时间;吸入NO 治疗可能对HRF 早产儿有脑保护作用,且未增加临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获得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保护的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文献。使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智力发育指数(MDI)、神经运动发育指数(PDI)、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瘫、失明和听力受损)发生率以及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ROP,≥3级)、严重脑室内出血(IVH,≥3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共检索到11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2篇RCT和3篇quasi-RCT文献(n=233)进入Meta分析,其中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3篇。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1篇,C级3篇。各研究间的基线水平有一定差异,出生体重、孕周、rhEPO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不尽相同。Meta分析结果显示,rhEPO治疗组M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7.73,95%CI:3.45~12.01,P=0.000 4);rhEPO治疗组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3.81,95%CI:0.59~7.02,P=0.02);rhEPO治疗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1.95,95%CI:1.56~2.35,P<0.000 01)。两组MDI评分<70发生率(OR= 0.70,95%CI:0.31~1.61)、PDI评分<70发生率(OR=2.46,95%CI:0.94~6.45)、脑瘫(OR=1.08,95%CI:0.39~2.99)、失明(OR=0.34,95%CI:0.01~8.56)和听力受损(OR=1.04,95%CI:0.06~17.15)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严重ROP(OR=1.30,95%CI:0.50~3.43)、严重IVH(OR=2.91,95%CI:0.64~13.23)、NEC(OR=0.57,95%CI:0.13~2.54)和BPD(OR=1.06,95%CI:0.50~2.2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hEPO治疗可能改善早产儿神经系统预后,可能对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有保护作用,且不增加严重R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动物实验表明,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O,iNO)可减少早产动物肺部炎症发生率,提高表面活性物质功能,促进肺生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iNO首次被用于治疗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以来,已逐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得到应用。虽然多项研究结果均证实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ypoxic respiratory failure,HRF)的有效性,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对早产儿可常规使用iNO治疗。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文献,就目前iNO治疗早产儿的作用机制、治疗的临床方案、iN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从基因水平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第9外显子Val279Phe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产儿颅内出血是否具有关联性,为有效预防颅内出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颅内出血早产儿58例作为出血组,无颅内出血早产儿6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PAF-AH第9外显子Val279Phe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结果:出血组和对照组PAF-AH第9外显子Val279Phe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血组正常基因型频率(63.8%)明显低于对照组(81.5%);出血组突变杂合子基因型(34.5%)明显高于对照组(16.9%)。两组PAF-AH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血组T 等位基因频率(19.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结论:PAF-AH第9外显子Val279Phe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颅内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足月或近足月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RF)的临床研究进行循证分析,综合评价iNO治疗足月或近足月儿HRF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iNO治疗足月或近足月儿HRF的临床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iNO治疗足月或近足月儿HR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62篇文献,对符合标准的15篇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11篇为多中心研究,4篇为单中心研究。 结果表明经过iNO的治疗,能够在30 min到60 min显著降低患儿的氧合指数(OI) (P<0.05)、升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P<0.05),减少使用体外膜肺 (P<0.05),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随访和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先天性膈疝患儿经过iNO的治疗不能改善患儿的氧合和减少死亡率(P>0.05)。结论:经用Meta分析认为对于患有HRF的足月或近足月儿,除了先天性膈疝外,当OI>25或吸入FiO2达到100%,PaO2<13.3 kPa时,可以进行iNO的治疗,但对患儿长期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还需要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确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65例,根据是否给予iNO治疗,将患儿分为iNO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0例。动态观察iNO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心率、血压、给氧时间、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NO2浓度、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iNO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吸氧时间[(37±9)d vs.(55±7)d],辅助通气时间[(29±7)d vs.(35±9)d]及住院时间[(45±9)d vs.(54±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的心率、血压、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iNO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脑室内出血(28例vs.25例),动脉导管未闭(19例vs.1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vs.5例)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O 组患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21例 vs.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iNO可以缩短吸氧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对心血管和凝血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增加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78例随机分为高剂量咖啡因组(n=38)及低剂量咖啡因组(n=40)。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20 mg/kg治疗,24 h后分别给予每日10 mg/kg及5 mg/kg的维持剂量,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高剂量咖啡因组治疗有效率(71%)高于低剂量咖啡因组(48%)(P < 0.05);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咖啡因治疗时间均较低剂量咖啡因组明显缩短(P < 0.05)。两组住院时间、心动过速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优于低维持剂量咖啡因,而且未增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和早产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目的 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 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 ~-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日均体重增加(WMD= 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 (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早期(生后7 d内)气道内应用布地奈德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收集相关RCT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布地奈德给药方式[雾化吸入(雾化吸入亚组)、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气管内滴入亚组)]行分层分析。结果 6篇RCT文献(n=1 347)进入本文Meta分析。4篇文献描述了随机序列产生,均采用了分配隐藏,均对试验实施者施盲,均未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均描述了脱落或失访,总体偏倚风险较低。①布地奈德组与对照组的BP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固定效应模型合并RR=0.67(95%CI:0.57~0.78),雾化吸入亚组和气管内滴入亚组的BPD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分别为0.74(95%CI:0.61~0.90)和0.53(95%CI:0.40~0.70)。②布地奈德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效应模型合并RR=0.94(95%CI:0.60~1.47)。③布地奈德组与对照组的BPD发生率或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机效应模型合并RR=0.74(95%CI:0.60~0.91),其中雾化吸入亚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76~1.00),气管内滴入亚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0(95%CI:0.49~0.74)。④布地奈德组与对照组的感染(脓毒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效应模型合并RR分别为1.09(95%CI:0.92~1.28)和1.05(95%CI:0.89~1.24)。结论 早期气道内应用布地奈德可降低早产儿BPD的发生率,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的给药方法可能优于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nBiPAP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分析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缓解率、治疗失败后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观察者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缓解率高于对照组(55.0%比32.5%),治疗失败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12.5%比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4度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PAP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且效果优于nCPA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国内、外经导管封堵和手术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对比研究的结果,采用Meta分析法评估经导管封堵ASD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在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药理学分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A)及Cochrane 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TR)内进行相关的对照研究检索,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06年5月。所有经2种方法治疗ASD的对比研究纳入此项Meta分析,研究指标包括:操作失败率、术后残余分流率和并发症(包括主要并发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应用RevMan 4.2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效应尺度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对照研究文献17篇,排除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13篇进入Meta分析,所有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未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其中1项研究采用意向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介入组(n=1 085)的操作失败率高于手术组(n=631)(9项对照研究,4.61% vs 0.32%,RR=5.48,95%CI:2.28~13.21);术后即时残余分流率介入组(n=495)低于手术组(n=182)(2项对照研究,3.84% vs 0,RR=7.61,95%CI:1.04~55.99),1年后随访的残余分流率介入组(n=402)和手术组(n=18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项对照研究,1.74% vs 0,RR=3.54,95%CI:0.45~27.72);介入组(n=1 191)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n=845)(13项对照研究,6.80% vs 28.52%,RR=0.24,95%CI:0.19~0.31),其中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12项对照研究,介入组1 155例,手术组780例;1.56% vs 4.23%,RR=0.37,95%CI:0.21~0.64)及心律失常发生率(9项对照研究,介入组806例,手术组622例,3.85% vs 11.25%,RR=0.34,95%CI:0.21~0.53),介入组均显著低于手术组。结论 尽管经导管封堵继发孔型ASD的成功率低于手术修补;但其治疗效果与手术修补相似,且安全性优于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不同严重程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进行规范化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3~14岁对粉尘螨过敏的AR患儿181例,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92,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SLIT组(n=89, 给予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 采用AR评分标准, 根据患儿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 TNSS), 将对照组分为轻度组(n=35)、中度组(n=28)和重度组(n=29);将SLIT分为轻度组(n=27)、中度组(n=33)和重度组(n=29)。收集第6个月、 1年、 2年的随访数据, 分别对患儿进行TNSS、 鼻炎用药评分(total rhinitis medication scores, TRMS)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1)治疗2年后, SLIT组与对照组患儿TNSS评分分别为0.61±0.73、 1.61±1.17, TRMS分别为0.21±0.41、 0.59±0.70, VAS分别为0.63±0.70、 1.53±1.24,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6.269、 4.139、5.174, P值均<0.05; (2)轻度组(n=62)组内分析: SLIT组(n=27)与对照组(n=35)比较, 治疗6个月、 1年, 两组的TNSS、 TRMS、 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108、 0.232、 0.788, 0.774、 0.033、 -0.718; P值均>0.05); 治疗2年时两组的TRMS、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230、 1.255, P>0.05), TNSS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528, P值均<0.05); (3)中度组(n=61)组内分析: 与对照组(n=28)比较, SLIT组(n=33)治疗6个月, TRMS、 VAS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413、 0.412, P值均>0.05), 但两组的TN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397, P<0.05); 治疗1年、2年的TNSS、 TRMS、 VAS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952、 2.740、 3.293; 4.743、 2.505、 3.330; P值均<0.05); (4)重度组(n=58)组内分析: 与对照组(n=29)比较, SLIT组(n=29)治疗6个月、 1年、 2年的TNSS、 TRMS、 VAS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67、 2.086、 2.781, 4.996、 4.264、 2.756, 4.253、 4.480、 4.515, P值均<0.05)。结论 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治疗尘螨致敏AR患儿, 治疗2年可获得较单纯药物治疗更佳的疗效, 尤其在病情严重患儿,其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在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生长发育及感染预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9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8例。两组早产儿均采用同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及静脉营养,治疗组在开奶同时口服或经胃管给予剂量为1×108菌落形成单位(5滴)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每日1次,持续服用至出院,对照组不服用任何益生菌。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反流、生长发育、院内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早产儿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每日反流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最大喂养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生长发育指标中,治疗组平均每日体重、头围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相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早产儿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可改善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情况,减少胃食管反流,促进生长发育,同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添加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配方奶喂养足月儿的智能和精神运动发育进行评价。方法 使用相关的检索词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添加LCPUFAs配方奶喂养的相关RCT文献,由2名评价者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对同质资料运用RevMan 4.3.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6项研究(n=894)符合纳入标准进入Meta分析。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和随访情况评分,文献质量A级5篇,B级1篇。按年龄分为12月龄和18月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智力发育指数的影响:12月龄亚组加权均数值(WMD)=-1.66(95%CI:-4.09~0.76,P=0.18),18月龄亚组WMD=-0.70(95%CI:-2.90~1.51,P=0.54),两亚组合并分析,合并WMD=-1.13(95%CI:-2.76~0.50,P=0.17);②对精神运动发育指数的影响:12月龄亚组WMD=-1.14(95%CI:-4.39~2.12,P=0.49),18月龄亚组WMD=0.70(95%CI:-0.88~2.27,P=0.39),两亚组合并分析:合并WMD=0.35(95%CI:-1.07~1.77,P=0.63)。提示添加LCPUFAs配方奶喂养足月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与未添加LCPUFAs配方奶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包现有的证据显示,添加LCPUFAs的配方奶对足月儿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无积极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危重患儿血糖波动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观察年龄对血糖波动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 410例危重患儿的资料, 以入 PICU 后 28 d 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记录入住PICU后72 h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运用单因素、 相关性、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不同血糖波动指标中,血糖不稳定指数(GLI)对预后具有更好的评价效能[GLI: r=0.404, P<0.001; 曲线下面积(AUC)=0.626, 95%CI为0.558~0.6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 调整了疾病构成比、 严重程度及平均血糖, GLI是P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 95%CI为1.018~1.122, P<0.01)。(2)与成人不同, 儿童血糖波动存在不均质性, 年龄更小的患儿(小于36月龄组)在最低平均血糖、 最高血糖波动组有更高的病死率(71.4%), 而年龄更大的患儿(大于36月龄组)在最高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组病死率更高(69.2%)。结论 危重患儿血糖波动增加病死率, GLI比其他血糖波动参数对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更好。该研究首次表明儿童血糖波动对预后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性影响, 不同年龄血糖波动对预后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itric oxide therapy in premature infant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safety-efficacy balance of low-dose inhaled nitric oxide (iNO) in hypoxemic premature infants because no sustained beneficial effect has been demonstrated clearly and 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side effects. STUDY DESIGN: Eight hundred and sixty infants <32 weeks were randomized at birth to receive 5 ppm iNO or placebo when they presented with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HRF) defined by a requirement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 2 ) >40%, and arterio-alveolar ratio in oxygen (aAO 2 ) <0.22.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intact survival at 28 days of age. RESULTS: Sixty-one of 415 infants presented with HRF and were compared with 84 of 445 controls who presented with HRF.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primary end point (61.4% in infants [23% with HRF who were treated with iNO] vs 61.1% in controls [21.4% in controls with HRF]; P = .943). For the infants with HRF who were treated with iNO,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controls fo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6% vs 7%),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8% vs 6 %), or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34% vs 37%). Compared with nonhypoxemic infants, the risk of bronchopulmonary displasia (BP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HRF controls (OR = 3.264 [CI 1.461-7.292]) but not in infants with HRF who were treated with iNO (OR = 1.626 [CI 0.633-4.178]). CONCLUSIONS: iNO appears to be safe in premature infants but did not lead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intact survival on day 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早产儿早期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减少呼吸机应用、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以(prophylactic nasal CPAP OR early nasal CPAP)AND (preterm infants OR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ND(早产儿OR低出生体重儿)为英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12月,并辅以手工检索。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分析;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8篇RCT文献进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 NCPAP组未能显著降低早产儿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率(RR=-0.09,95%CI:-0.19~0.02,P=0.09)、RDS发生率(RR=0.81,95%CI:0.59~1.1, P =0.18)和病死率(RR=0.88,95%CI:0.72~1.09,P=0.25);NCPAP组能显著减少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RR=0.72,95%CI:0.64~0.80,P﹤0.000 01)。NCPAP组未能显著减少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时间(MD= -1.91 d,95%CI:-6.47~4.45 d,P= 0.72)及氧气应用时间(MD=-0.46 d,95%CI:-6.55~5.63 d,P= 0.88)。NCPAP组除增加气胸的发生率外,并未明显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目前的证据表明早期应用NCPAP可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但增加了气胸的发生率;未能减少早产儿呼吸机应用、RDS发生率和病死率,未增加除气胸外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1期)、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高渗盐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在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获得高渗盐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RCT文献。依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和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偏倚评价。应用Metafo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7个RCT。文献偏倚评价结果显示,14个研究质量相对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1)高渗盐水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缩短住院患儿的住院时间 (住院天数的均数差异MD=-0.58, 95%CI:-1.14~-0.02, P=0.0428)。(2)高渗盐水组较对照组可有效改善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病情严重度评分均数差异在第1天的MD=-0.66(95%CI:-1~-0.31,P<0.0001);第2天的MD=-0.8(95%CI:-1.18~-0.41,P<0.0001); 第3天的MD=-0.93(95%CI:-1.54~-0.32, P=0.0002)。(3)在门急诊患儿,高渗盐水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入院风险RR=0.7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住院期间加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临床病情严重度评分。鉴于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廉价性,可以考虑将高渗盐水雾化吸入用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发病机制与T细胞亚群失调的关系,评价免疫调节治疗对PBB的预后和预防反复发作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包头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27例PBB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及CD4/CD8细胞水平。所有PBB患儿(PBB组)均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4周, 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6例PBB患儿为槐杞黄组,未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1例PBB患儿为非槐杞黄组,选取39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T细胞亚群水平。分析PBB患儿治疗后2周、4周、12周咳嗽症状积分,评价治愈、好转情况及1年后复发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PBB组CD4/CD8异常48例(37.80%),对照组CD4/CD8异常4例(10.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BB组CD4/CD8异常例数降至18例(14.1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33例(50.00%),治疗后12周CD4/CD8异常降为8例(12.1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15例(24.59%),治疗12周后CD4/CD8异常10例(16.39%),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开始减少,其中非槐杞黄组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4周、1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虽继续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B组患儿治疗结束后1年,槐杞黄组的复发率低于非槐杞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B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失调,抗感染治疗联合槐杞黄治疗至少4周对PBB预后及预防反复发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