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作者于1982年到1983年间,进行了1016例病人斑贴试验,研究了接触性皮炎的部位与特殊变应原之间的关系。其中,男性274人,女性742人,分布在10~80岁之间的年龄组中。作者采用ICDRG推荐的标准系列,用Finn Chamber进行斑试,贴敷48小时,72小时观察结果。对于可疑反应,要重复进行试验,对金属发生可疑反应的病例,则用1 mM金属盐做皮内试验及用二种浓度的斑试物做皮  相似文献   

2.
作者1982年报告了5个国家2400名镍过敏的病人中,有157人镍斑贴试验呈阳性反应。3年后作者对104名82年斑试阳性的病人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有68人不再患镍皮炎,16人患轻度手部皮炎或出汗障碍,13人患慢性手部湿疹,1人因不愿摘掉耳环患耳垂皮炎,6人证实为异位性皮炎。几乎所有的病人主诉,不能接触服装服饰、镍的盘子、手表和金属扣子。作者采用与1982年相同的斑试方法,用统一批号的硫酸镍对100例病人再次进行了斑试,结果13人对镍呈阴性反应,对镍呈阳性反应的病人中,有1/3的人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3.
皮肤斑贴试验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诊断方法之一.受试时皮肤按触变应原的时间从24至48小时不等。一般而言,闭合时间短些,作胶粘用的硬膏对皮肤的刺激性就弱些,斑试方法也更易被人接受.我所于1984年5~7月对10例皮肤病患者分别以各自的可疑致敏物作了接触24和48小时的皮肤闭合斑贴试验结果的比较,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镍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及其组织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斑贴试验在金属过敏等环境与职业性皮炎中的诊断价值,了解镍接触性皮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欧洲标准抗原系列斑贴试验检测110例疑诊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并对13例硫酸镍(5%)斑贴试验不同时段阳性反应皮肤进行活检。结果 39例接触性皮炎患者对硫酸镍敏感(占35.5%),其中阳性反应皮肤组织学特征为:24h时表皮轻度海绵变性和灶状空泡变性,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外渗;48-72h时表皮和真皮炎症达高峰,主要是CD45RO^ T细胞和CD68^ 巨噬细胞分布于炎症表皮及真皮血管周围。916h-5d时表皮轻度增生,不同细胞成分参与修复过程。结论 硫酸镍是引起湿疹皮炎类疾病的主要接触变应原,镍皮炎病理学改变符合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1984年1月1日~1985年6月30日在新加坡Middle Road医院接触性皮炎门诊所见的1873例病人进行了皮肤斑贴试验,以期探讨不同性别、种族及年龄的接触性变应性反应的发病率。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Finn Chambers方法,用ICDRG标准系列进行皮肤斑贴试验,并按照Cronin描述的方法在48小时和96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1984~1986年期间,用欧洲标准抗原系列对1785名(男613名,女1172名)可疑接触性过敏及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试验用Finn Chambers进行,分别于斑试后48及72小时观察结果,出现伴有丘疹水疱的炎性反应或浸润现象,定为阳性,再将阳性反应的病人按性別及<30岁、30~50岁、>50岁三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斑贴试验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534名接触汽油、78名接触三氯乙烯及12名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其中42名发现有皮肤异常改变的工人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42名工人中26名斑贴试验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61.9%,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对1种变应原过敏者5例(占总阳性率19.23%),对2种及以上变应原过敏者21例(80.77%),多种变应原过敏阳性率比单种变应原过敏阳性率高.20种变应原中,阳性率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甲醛、松香、重铬酸钾.结论 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应用斑贴试验,可提高汽油、三氯乙烯、丙烯酰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过敏性皮肤病的检出率;且可根据检出的变应原,指导工人避免接触含可疑致敏原的物质,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中有关皮肤斑贴试验方法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斑贴试验是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是寻找变应原的一种较为科学、特异的检查方法。由于约20%以上的职业性皮肤病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因此斑试就成为职业性皮肤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1987年研制的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GB780487)中的皮肤斑贴试验方法及变应原标准系列已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及科研的需要,我们于1997~1998年根据卫生部(96)劳字文件下达的GB780487修改任务,对该标准中的斑贴试验材料、方法,标准变应原系列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修改后的标准已于1998年11月由职业…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85~1988年期间,对1883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病人用ICDRG标准系列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103人(5.4%)对木馏油呈阳性反应。作者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用煤焦油的衍生物对上述103人进行了斑试,其中77人仅用煤焦油溶液(liquor carbonis detergens,LCD、13人合用LCD和Lianthral、13人仅用Lianthral进行斑试。103  相似文献   

10.
过敏原又称致敏原或变应原,是指能够使人发生过敏的抗原.过敏原是过敏发生的必要条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病人首次接触过敏原可使机体致敏,其致敏期时间可长可短,这段时间内没有临床症状,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即发生过敏反应而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11.
接触高浓度羰化镍可引起急性中毒,危害呼吸和神经系统。长期低浓度接触则可产生易激动,失眠、多梦、头痛、头晕、虚弱、记忆力下降、胸闷、多汗、脱发及性冷淡等症状,为了寻找便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客观指标,作者进行了这项研究。将78名(男54人,女22人)接触羰化镍的工人分成两组。A组42人,B组36人;接触工龄分别为10~20年及2~8年;平均年龄分别为36.2岁及29.1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58名镍过敏及839名镍反应阴性的特异性体质的患者进行了异位性皮炎的发生、严重程度及皮损分布的临床评价。病人来自8个皮肤科门诊,观察时间为14年,共分为四组:第一组,246人,因广泛、严重的皮炎曾在医院治疗;第二组,417人,有广泛、中等度的皮炎;第三组,144人,系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的病人并伴有轻度皮炎。第四组,190人,无明显皮肤症状的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患者。病人的年龄在20~37岁之间。同时选择155名既无特异性皮炎、湿疹又无特异性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湿疹样唇炎患者接触性变应原的分布及其特点。方法对2014年11月-2017年4月湿疹样唇炎患者,采用日常生活系列斑贴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接触变应原。结果 63例检测患者中,56例检出1种或1种以上变应原,阳性率为88.89%。阳性率高的前6位变应原为氯化镍(23.81%)、芳香族混合物(20.63%)、十二醇硫酸钠(19.05%)、氯化钴(17.46%)、硫酸镍(15.87%)和香料混合物(14.2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斑贴试验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样唇炎患者常见的变应原为氯化镍、芳香族混合物、十二醇硫酸钠、氯化钴、硫酸镍和香料混合物。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1岁,在染料厂工作,工龄25年,工作中接触偶氮染料。患手足瘙痒性皮疹及色素沉着6年,且皮疹渐发展至四肢,2个月前,皮疹累及背部。采用Finn Chamber方法,以病人经常接触的10种2-萘酚染料衍生物做斑贴试验,除苏丹1用0.1%的浓度,其余物质均用1%的浓度,用凡士林做赋形剂,贴敷于病人背部48小时。在移去斑试物1小时和24小时后按照ICDRG标准观察结果。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第一.确定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性物质。如检查结果显示对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过敏,在生活中就不要食用此类食物;斑贴试验显示对金属中的镍过敏.则在生活中就不要接触含镍的金属,如金属性腰带纽扣、眼镜框架、手表、女性胸罩扣等,这时可用塑料或其他物品代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作者用2%SLS(十二烷基磺酸钠)对11名健康女性(年龄在18~72岁之间,平均47.4岁)进行了重复斑贴试验,并通过肉眼观察、表皮水份丧失及激光多普勒速度测量计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方法:11名受试者,共在34个部位进行斑试。其中5名受试者,每人在左前臂屈侧及背部左侧,6名受试者每人在双前臂屈侧和背部两侧进行。第一天,将2%SLS于34个部位进行闭合斑试,24小时去掉斑试物,标明受  相似文献   

17.
边明  于穗娟 《工企医刊》2000,13(1):45-46
我院自1995年5月~1998年11月共收治34例肠套叠病人,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6例,女8例,年龄分布:4个月~6岁,其中1岁以内发病28例。发病距入院时间最短2小时,12小时内9例,12小时~24小时15例,25小时~48小时6例,48小时以上4例。入院诊断:首诊为肠套叠20例,首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5例,菌痢4例,婴幼儿腹泻4例,坏死性小肠炎1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由进口平缝机组装件橡胶罩所致职业性接触性皮炎。199例缝纫工中104例(52.3%)发病。潜伏期1~3周。皮损多限于右膝外侧直接接触橡胶处,甚至波及同侧大小腿或呈对称分布。临床表现与非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相似,伴剧痒。临床调查与斑试结果表明橡胶罩及防老剂IPPD为主要变应原。部分未患皮炎的接触者也对上物呈阳性反应,提示已发生潜在过敏现象。结合接触组发病率高、潜伏期短,不能完全除排致病物本身刺激作用在发病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锡县××中学于1987年9月5日~7日发生了一起学生食堂食物中毒。出现首批腹痛、腹泻病人于9月5日15时开始。经调查统计,就餐人数780人,中毒人数53人,发病率为6.79%。53个病人中学生有48人,炊事员5人。年龄最小为14岁,最大为34岁。潜伏期为3~43小时,平均为6小时。中毒发生在学生食堂,教师食堂无一例病人发生。当时无其它肠道传染病。中毒病人无呕吐,仅有阵发性腹痛和腹  相似文献   

20.
黄褐斑冶疗方法颇多,但有些效果不甚理想。在2001年2月—2002年12月的临床工作中,我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黄褐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所有观察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共5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50例,年龄18~45岁,病程20天至半年。皮损为面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分布于颧、颊部位48人,口周围 6人,状如蝶形。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抑郁、神经衰弱、胸肋胀满或少寐多梦、面部烘热,女性患者5人伴有月经不调、舌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