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锦东 《北方药学》2011,8(3):67-68
目的:通过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减少术后感染,并找到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近3年内普通外科手术病例,认真分析产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从而根本上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有效预防。结果: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为术后重要并发症之一。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种类繁多,但可以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减少切口感染。方法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行剖宫产1963例,其中对术后63例切口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滞产,胎膜早破,过度肥胖,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麻醉效果不满意,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出血超过1000ml)等因素易致切口感染。结论有感染因素存在的产妇术前,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切口感染,减少患者精神及肉体痛苦,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减少切口感染。方法 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行剖宫产1963例,其中对术后63例切口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滞产,胎膜早破,过度肥胖,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麻醉效果不满意,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出血超过1000ml)等因素易致切口感染。结论 有感染因素存在的产妇术前,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切口感染,减少患者精神及肉体痛苦,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官产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方法:我院2000年2月-2005年2月行剖宫产1630例,其中对术后52例切口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滞产、胎膜早破、过度肥胖、妊娠合并糖尿病、贫血、手术时间过长、麻醉效果不满意、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出血超过1000ml)等因素易致切口感染。结论:有感染因素存在的产妇术前、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切口感染。减少病人精神及肉体痛苦,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进行临床分析,为I类切口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的患者621例,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7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照组342例患者在围手术不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无显著差别。结论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临床药师参与1例偶发分枝杆菌引起患者术后切口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协助医生制定及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同时实施药学监护。经过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文献复习,对偶发分枝杆菌的抗菌药物选择及耐药情况进行总结,优化抗感染方案,从而提升临床药师对偶发分枝杆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对其感染情况以及引起感染的原因做出统计和分析,并寻求有效地治疗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 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 ,抽取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在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在术中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后发现,实验组100例患者进行普外科手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而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实验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使用抗生素,比术前术后使用更能有效的减少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手术室感染原因进行探讨及干预以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对我院存在的手术室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及干预,6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半年内住院患者切口感染率。结果进行干预前切口感染率为14.97%(171/1142),干预后切口感染率为7.97%(99/1242),干预前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5,P<0.01)。结论分析手术室感染原因并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的普外科手术患者400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0例患者。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抗生素的使用,而对实验组中的患者在术中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有1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而实验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即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更少,<0.05。结论为有效的减少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于手术过程中进行相关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白内障手术围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的效果比较。方法:对我院2009年(干预前)及2010年(干预后)的白内障手术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从年龄、性别、切口愈合程度、住院天数、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评价、费用、术后感染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切口感染率下降1.53%,平均住院天数下降16.66%,平均使用抗菌药物金额下降83.57%。结论: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干预用药后,围术期切口感染率控制较好且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合理,切实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部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17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17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患者进行心理、基础和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等相关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7例切口感染创面全部治愈。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对封闭式负压引流耐受良好,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切口感染效果确切,精心细致的术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曾忠荣  黄忠  王启琴 《中国药师》2009,12(4):484-486
目的:观察两种给药方案预防胆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胆道感染并行择期手术162例,全部病例术前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克林霉素治疗4d以上,治疗组82例,术前30min给予一剂量头孢呋辛2g,ivd;对照组80例,术前不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结果:治疗组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3.65%,切口愈合平均时间7.8d.对照组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2.56%,切口愈合平均时间7.6d,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4天以上的胆道感染手术患者不需再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抗生素在食管癌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所有患者术前1 d口服0.5%甲硝唑溶液;切皮前及关胸前30min静脉滴注3代头孢抗生素;术后早期静脉滴注甲硝唑及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术后晚期静脉滴注青霉素。结果:54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4例,感染率7.4%,全部治愈。无吻合口瘘、胸腔感染、切口感染及二重感染发生。结论: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早期静脉滴注甲硝唑及3代头孢类抗生素,术后晚期静脉滴注青霉素,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食管癌术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林立  凌莉 《中国药房》2012,(46):4336-4338
目的:评价某三级甲等医院"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调查该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出院的1334例"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病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用药品种、用药时机和疗程、术后感染及费用情况。结果:各个评价周期相互间比较,该院"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渐次降低、给药时机渐趋合理、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未增加。结论:该院"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所提高,显著减少了抗菌药物费用,且没有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105例腹部手术切口患者和按1∶2比例随机选择的无感染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5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查切口、皮下脂肪≥2cm、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长、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5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术中注意要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本科2008年2月~2011年3月5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具有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平均时间为40.06min,住院平均时间为6.23d,无术中胆道损伤、术后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前认真的评估、切口充分暴露、术中细心操作、术后正确引流等环节是确保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关键,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效果并总结对骨科切口手术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抽取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分析他们住院手术过程中的详细资料,其中在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0例,占到抽取患者总数的5%。结果分析200名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患者在手术室得到很好的护理干预的患者有180例,没有得到很好的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患者有20例,占到总数的10%,而10例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都在其中。结论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慧娟 《中国药师》2010,13(9):1320-1322
目的: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抗菌药预防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12月我院Ⅰ类切17手术(乳腺手术、疝气手术及甲状腺手术)病历156份,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Ⅰ类切17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率为25.6%,75.0%的预防性抗菌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术前(0.55±0.13)h,术后(3.6±0.4)d,不同医生对手术预防用药的使用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基本合理.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9年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查我院2009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20份,对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及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达100%,两联及三联用药比例达16.7%,术后平均用药时间6.1d,术后用药大于3d的比例高达71%。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急性结肠梗阻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62例大肠癌合并急性结肠梗阻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尽快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除1例患者因为肺部感染发生ARDS导致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术后发生6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68%,其中,感染性休克1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瘘2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大肠癌合并急性结肠梗阻的临床病情复杂且合并症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尽快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解除梗阻和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