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中药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专利是创新药物的重要保障,中药专利保护的几种方式,中药专利保护的主要内容,中药专利保护的三性判断、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简要介绍近几年来我国中医药研究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特别是对复方制剂、有效成分、有效单体、结构修饰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研管理在中医药研究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寒性药物对大鼠肝脏功能代谢的影响,以期探讨寒性中药与体内能量代谢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模型提供思考.方法 以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芩等)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化学、数理统计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过方法,采用现代分析仪器,从机体能量代谢的角度,观察寒性药物对实验大鼠的生物效应,定量研究中药寒热性的物质基础和生化机理.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的ATP、ADP、AMP的峰面积较大.结论 寒性中药可以降低能量代谢速率.  相似文献   

3.
冯淑萍  雷国莲  姚奔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280-1281
本文对中药及天然药物研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研发模式存在弊端,研究与中医药理论的结合不紧密,临床试验研究水平不高,新药类别划分不当等阻碍了中药及天然药物研发的进展。针对性提出完善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的对策:建立以医药企业为研发主体的新模式,研究中要使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密切结合,注重临床试验疗效在研究中的地位,同时需进一步完善新药的申报程序。  相似文献   

4.
对中药毒性特征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毒性是近年来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中药毒效二重性既是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外在体现,也是中医药未来生存发展的根本。从中药的毒性含义、毒性特征的辨析等方面对中药毒性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展望了信息技术在中药毒性特征研究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芪丹参及其有效组分抗肾纤维化的体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均 《西部医学》2011,23(2):392-393
近年来,中医药基于长期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实践和优势,从单味中药、中药有效组分、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复方中药提取物等层面,积极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实验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将对近年在抗肾纤维化临床应用中使用药频率最高的两种药物黄芪、丹参及其组分抗肾纤维化的体外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从事中药工作多年, 发现在许多情况下, 会出现中药不能发挥其应有疗效的情况.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炮制等对中药疗效的影响是人们所广泛认识的, 通过认真地调查、观察和分析,还有以下因素影响到中药疗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药物研究中的数学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剂,是中成药和中药新药的主要来源。通过各种手段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可以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探明中药复方的方药理论,探讨药物与疗效间的关系──方中药物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方中每味药量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通过研究,找出中药的配伍规律,指导临床处方和合理用药,对中药的新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1 中药复方药物研究的现状 中药复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方、验方及祖传秘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药研究与网络药理学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网络药理学的背景与涵义,探讨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的共性和个性;综合分析中药药理学、毒理学、中药饮片与网络药理学的关系;并比较传统药理学研究方法与网络药理学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解读中医药的现代内涵,使传承与创新结合,深入了解中医药研究与网络药理学的关系。结果: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观的理念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低选择性的特征以及方剂中君臣佐使、七情配伍等原则,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及系统调控的思想,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存在一定的共性;建立网络中药药理学、网络毒理学、网络中药饮片等,为提高中医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开展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成为现代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网络药理学超越单靶点思想的束缚,从多靶点的研究策略出发,使以"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为主导的传统新药研发理念产生了革命性转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结论: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有助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对发展中医药的理论、促进中西医药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概述从“七五”到“十五”,国家对中药科研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开展了多方位、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十五”期间启动了多个重大项目的研究,涉及到濒危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创新药物开发以及重大疾病的防治等多个领域。重点组织开展了常用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和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标准等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并对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提高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来,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从中药的作用机制到临床疗效、从药材种植到药品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开展现代化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投入增加,我国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中药资源、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和药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近年来,在危重病急救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期刊登的两篇研究报告分别在中药作用机制方面做了积极探讨,尤其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研究了黄芪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从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及其相结合的PK-PD模型等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对其在物质基础研究、整体观认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表明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药动学的研究,探索体内释放过程,有助于促进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药疗效和炮制的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中药疗效的认定、社会用药风潮、中药炮制方法的历史演变事例,说明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习俗和经济因素无不影响到中药的方方面面.因此中药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性和人文特征.有记载的药物功效,并不全来自医生的经验.不同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会接受什么样的药物.古代炮制法有3大类:有效的医疗炮制、虚玄的道家炮制、无效的商业炮制.在对中药功效和炮制进行外史研究的基础上,应把中医药历史文献研究提高到与临床、实验三足鼎立的地位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如药物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探讨中药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重点应该控制药物因素,尽量消除药物从选材到炮制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药物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特色与现代中药研究的相关性。从生物学研究方法、制剂技术、鉴定技术,药理学研究途径、有效成分与复方研究等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硫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是天然药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药来防治疾病,最初是从单味药物开始的;从单味药物发展成为两味、三味乃至多味药物配合应用,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一次质变,使中药运用由简单化发展到了系统化、工程化和科学化,从而出现了方剂。  相似文献   

18.
中药抗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树琦  傅晓骏 《医学综述》2008,14(13):2051-2054
肾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近年来,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提取物、中药复方在抗肾纤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体现了中医药抗肾纤维化的优势。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对中药复方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望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具有抗肾纤维化的新型药物应用于临床。现就中药抗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伍前后的化学变化研究及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的脊梁与灵魂,其基本内容是“七情合和”与“君臣佐使”理论。中药配伍规律所研究的内容丰富,包括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乘、相恶等关系开展配伍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为中药新药研制提供依据。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研究中药配伍,为阐明中药配伍机理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医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现就有关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中药在防治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别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方面对中医药防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