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楼丽华教授系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病中心创始人,在40余年乳腺外科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了“辨病、辨证、辨体、辨位”相结合的“四辨识病”诊疗模式,全面把握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1-2]。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撷其“四辨识病”诊疗乳腺增生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的癌变率,属中医“乳癖”范畴。肝郁气滞,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而气滞、血瘀、痰凝引起乳房肿块和疼痛是“乳癖”的主要病因病机,其辨治思路应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周期等多角度入手。不同的辨治思路间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因而治疗各具特色。应以中医学“整体论”和“辨证论”为基本原则,以周期辨治与其它辨治相结合,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长期治疗与短期治疗相结合等为必要补充,选择得当的治法治则,配伍精当的中药,全面治疗乳腺增生病。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之首位。乳腺增生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常于月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由于乳腺增生病中的较重的一部分日后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乳腺增生病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与忧思、劳倦有关。2001年11月~2003年10月,我们运用自拟三甲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临床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主要特点,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概况综述如下。1辩证论治1.1分期辩证阮兜喜[1]依据月经生理周期辨治乳腺增生症,以月经生理周期中冲任气血的消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亦称乳腺纤维囊性病,是常见的乳房疾病之一,尤其是妇女,发病率较高。笔者1981年以来用自拟“奶脾汤”治疗本病103例。疗势较为满意。兹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均按第二次全国乳腺癌会议关于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对可疑为乳腺纤维瘤等其它疾病的均作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省级以上医院诊断以除外。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病及其中医药治疗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慢性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亦非肿瘤,是乳腺生理性增生和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其病因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近年来本病发病率高,占育龄妇女的加%左右,占乳房疾病的75%。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其发生与肝、肾、冲、任等经脉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近年来对本病的中医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下面笔者将近期中医文献记载的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及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乳腺疾病,本病好发于25~50岁妇女,以35—45岁为发病高峰,基本病因被认为是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随着生活和饮食习惯的逐渐西化,我国城市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越来越高,且部分乳腺囊性增生病可由典型增生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文献报道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癌变率为2%~4%,故被临床医师关注。由于引起女性内分泌激素特别是性激素水平紊乱的病因复杂,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疾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育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47%,其中部分非典型增生认为是乳腺癌的临界性病变。研究资料表明,由于社会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的发病趋势近年不断上升,有关乳腺增生病的治疗目前尚需不断深化与探讨。动物实验研究为揭示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理以及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病的因证论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探讨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与社会、饮食、用药、家族史等有关,与肝、肾、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将乳腺增生病分为肝郁痰凝、冲任失调、阳明胃热及脾肾阳虚等类型,并提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痰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文章总结宋爱莉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提出乳腺增生病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兼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冲任失调为基础的病变特点,痰瘀互结亦为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从而使乳腺增生病的辨证分型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癌变率高,对妇女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属于祖国医学的“乳癖”、”乳疠”、“乳核”范畴。研究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理,探索理想的防治方案,对乳腺癌的一级预防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年来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痰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文章总结宋爱莉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提出乳腺增生病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兼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冲任失调为基础的病变特点,痰瘀互结亦为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从而使乳腺增生病的辨证分型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胡励军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 ,是常见的乳腺疾病 ,其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疾病的 75% ,有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胀痛。胡励军教授从医 40余年 ,临证经验丰富 ,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笔者随诊多年 ,收益颇多 ,现将其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温阳补肾 ,调理冲任肾藏精 ,主生殖 ,为冲任之本。胡教授认为肾虚则冲任失调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痰凝 ,结于乳络而发为乳腺增生病。治疗应以温阳补肾 ,调理冲任为主。方用二仙汤加减。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发病的主要机理为下丘脑 -垂体 -卵巢性腺轴内分…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与脏腑、经络、气血关系密切,治疗应从肝、脾、肾与冲任入手,并需重视局部辨治。"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直接调节着冲任血海的盈亏,肝体阴而用阳,极易因忧思郁怒,情绪变化而致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滞血瘀,致使冲任二脉失于调达,乳络不畅而生乳疾。本文着重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基本规律、基本矛盾的概括,具有“连续性”和“特异性”两个特征。“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概括。“证”具有“阶段性”和“非特异性”。在一个“病”下面,可以有若干个“证”。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纵向认识,具有总体把握、纲领性的意义;辨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断面认识。辨病与辨证是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在辨病的前提下进一步辨证,则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意义。《伤寒论》既辨病又辨证,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创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所以研究《伤寒论》,首先要学会掌握应用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心疾病症状繁多、病机复杂,传统的“以病统证”在临床施治时常捉襟见肘。“病证结合,以证统病”是以辨证为主,从证出发,先证后病,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通过抓主症归纳不同疾病的证候共性,精准定位,辨证施治。用“病证结合,以证统病”的诊治思路治疗双心疾病,即首先提炼各种症状背后的共性病机(证候),再兼顾疾病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兼证,最后通过提炼出来的证候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以证统病”的诊治思路为临床更加精准地施治双心疾病、提高疗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病辨证并治强调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同步进行。现代中医界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上是辨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回归经典,传承精华,从恢复“证”的本义做起,提倡辨病辨证并治精神。   相似文献   

18.
自拟疏肝化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54例廖琳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528400)关键词乳腺增生病疏肝理气中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69·557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居乳腺疾病发病率之首,据有关专家报道,该病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28—40%,且有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辨病”和“辩证”的关系,探讨仲景诊治杂病的思想和方法.[方法]细析“病”和“证”的原本概念,分析“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杂病中的意义.[结果]病是疾病变化的全过程,证是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辩病与辨证关系的真实内涵,应是结合对具体疾病规律的认识,透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从而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机理(病机)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结论]若能在理解辨病和辨证关系真实意义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和研究《金匮》条文,则可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意义,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病、证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病”“证”含义的再认识,探讨证本质及辨病、辨症概念,并明确相关概念的病机逻辑关系。“证”字在《伤寒论》中有疾病现象———症状、证候的证据及证候等含义,“病”除了疾病状态、病种、病位等概念外,还具有证据/假性证据的含义。“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其本质由证候病机决定,以证候标识为证据,包含了病种要素,与病的关系犹如“线”与“珠”的关系。辨证是从“观”到“知”全过程的概括,辨症只是其中“知”的环节,是对“观”收集到的症状进行病机逻辑的分析求证,包含了辨病。《伤寒论》略于“观”详于辨,基本属于辨症范围,体现了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的辨症过程。《伤寒论》“证”实际表达的各种含义,存在内在的病机逻辑关系,辨病、辨症和辨证概念位的大小不同,存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