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病理学特点对胰头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和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癌最常出现转移的淋巴结是13(58.5%)、12(49%)、8(32.1%)、14(18.9%)站淋巴结,低分化组的中位生存期和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2.6个月、10.3个月;中高分化组分别是18.3个月、14.7个月.结论:Whipple手术 第一站淋巴结清扫可能是治疗胰头癌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单纯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张波  许文彦  徐近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3):1215-1219
  目的  总结胰头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胰头导管腺癌行淋巴结清扫标本中的淋巴结分站分组情况,探讨各种临床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统计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结果  160例胰头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导管腺癌,72.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116例共656枚淋巴结转移),其中26例患者伴有16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但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26例16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均为16b1亚组。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淋巴结阳性但16组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以及1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5.6、17.25和10.95个月(P < 0.001)。16b1组淋巴结转移同时CA19-9>370 U/mL患者生存期较短。  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清扫时需合理清扫16b1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胰腺癌主要的转移方式,也是影响胰腺癌手术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特性及临床病理特点,为胰头癌淋巴引流和进行术中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解剖和检出胰头癌根治手术标本中的淋巴结,常规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检测淋巴结有无肿瘤转移。总结并分析了胰头癌根治手术后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特点,通过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有无神经浸润等的相关性。结果:132例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术后检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9.85%(79/132),尤以第13、14、16、12、8组淋巴结转移发生频率较高。有第16组有淋巴结转移的14例患者,转移淋巴结多属16b1亚组,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10例胰头癌仅发生第14组淋巴结转移而不伴第13或17组淋巴结转移。χ2检验显示与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病理因素有: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T)和神经浸润。结论: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范围广、发生频率高,以第13、14、16、17、12、8组为主,对相关淋巴结累及的区域进行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提高胰腺癌手术的根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胸段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资料完整的906例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分析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癌组:阳性淋巴结个数在0、1—3、〉3个三个级别的预后差异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度在0、〉0-20%、〉20%三个级别的3年、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0);淋巴结胸腹部联合清扫、单纯胸部清扫、单纯腹部清扫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隆突下淋巴结阴性的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胸段食管癌预后明显优于阳性组(P〈0.01)。食管胃交界部癌组:N0期病例预后优于N1、N2、N3期病例(P〈0.05);淋巴结转移度在0、〉0—50%、〉50%三个级别的生存曲线预后差异显著(P〈0.05);胸腹部联合淋巴结清扫、单纯胸部清扫、单纯腹部清扫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转移范围均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影响食管癌的预后,应重视该区的清扫。淋巴结转移度是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重要指标。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清扫不同范围的各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胰头癌根治性切除病人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1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111例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1个月,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52.3%、20.6%、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CA19-9水平、被膜外浸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胰腺切缘、术后是否化疗为影响胰头癌预后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被膜外浸润、肿瘤大小、术后是否化疗及胰腺切缘为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化水平差、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等于4 cm、未达到R0切除的胰头癌患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术后联合化疗可明显延长胰头癌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弓毅  许学军  王槐志 《肿瘤学杂志》2015,21(10):816-818
摘 要:[目的] 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对于胰腺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标准化淋巴结清扫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0例)和实验组: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5例)。比较两组胰腺癌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术后生存时间等。[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54min和443min,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ml和50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53%和3.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 0.483,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1%和2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4,P>0.05)。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6个月(95%CI:12.7~21.5)和16.9个月(95%CI:10.6~2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P>0.05)。[结论] 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但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虽然对患者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扩大淋巴结清扫的PD术总体生存时间仍比标准淋巴结清扫PD术延长1.7个月。  相似文献   

7.
张桂东 《肿瘤学杂志》2017,23(2):154-156
摘 要:[目的]探讨胆囊癌患者术中检测第13组淋巴结冰冻病理结果对患者手术术式选择及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分析行胆囊癌手术切除的49例患者的胆囊癌病理结果,常规对第13组淋巴结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活检,根据其结果决定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并进行生存期分析。[结果] 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提示有19例患者并发有第13组淋巴结转移,虽然进行了相应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其中位生存期仍较第13组淋巴结未出现转移的患者缩短(8.5个月vs 13.0个月,t=10.514,P<0.001)。第13组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与患者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第13组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指导此类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及判断胆囊癌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规律以及肝门淋巴结清扫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脏切除前常规进行肝门区域淋巴结清扫;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部位、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113例中18例(15.93%)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型肝癌1例。术中门静脉、胆总管及肝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均被清扫,清扫的淋巴结平均数为(3.8±1.6)个。有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而无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两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7.12%和4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结状态是肿瘤患者1个重要的预后因素,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率。肝门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对没有慢性肝病的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胰头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扩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8例.常规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常规淋巴结清扫,扩大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扩大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扩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常规组(P﹤0.05).扩大组患者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高于常规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多于常规组,原位癌复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3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率,降低原位癌复发率,但对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同时加重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出血量及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不建议常规对患者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年老及身体状况较差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甲胎蛋白升高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140例胃癌患者中12例伴AFP升高,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2例AFP升高胃癌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在71.97~275691.6μg/L。病理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58.3%(7/12),管状腺癌25.0%(3/12),肝样腺癌16.7%(2/12)。肿瘤部位以胃窦和胃体多见,占66.7%(8/12),贲门部33.3%(4/12)。临床分期均为Ⅳ期,其中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6.7%(2/12),肝脏转移25.0%(3/12),腹腔淋巴结转移25.0%(3/12),肝脏转移合并腹腔淋巴结转移25.0%(3/12),其他部位转移8.3%(1/12)。12例胃癌患者中有4例为术后复发和转移,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平均时间为7.7个月,最短在根治术后3个月出现转移;6例行姑息手术,2例未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案进行姑息化疗。生存期为2~5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伴有甲胎蛋白升高的胃癌,是1种特殊的临床亚型,易发生肝脏转移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9—22—2012—04—1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6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均接受了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27例。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Kaplan 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36例患者放疗结束后总有效率(CR+PR)为77.8%(28/36),其中CR22.2%(8/36),PR55.6%(20/36),SD22.2%(8/36),PD0(0/36);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6个月、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0.4%、52.5%和26.0%。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分期(P=0.015)、转移淋巴结最大径(P=0.017)、放疗剂量(P=0.027)及放疗后是否达CR(P=0.026)对于食管鳞癌术后上纵隔1与2区转移淋巴结放疗疗效有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分期(P=0.006)和放疗剂量(P=0.010)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结论: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发生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者,可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作为补救治疗方案,术后临床分期较早或高剂量放疗组放射治疗后的预后分别优于术后分期晚及低剂量放疗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FPGC生物学特性及其与VEGF的关系。方法:将262例胃癌患者分成AFP阳性和阴性两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FP及VEGF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胃癌生长部位、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生存率。结果:AFP阳性组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及临床IV期胃癌比例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的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90.5%,明显高于AFP阴性者的67.2%(P〈0.05),AFP阳性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7%、13.1%、5.9%,显著低于AFP阴性组的92.1%、58.3%、32.5%(P〈0.05)。结论:AFPG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的预后不良的肿瘤,联合检测AFP和VEGF,可作为判定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赵东兵  单毅  王成峰  吴健雄  邵永孚  赵平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4):1390-1392,1404
目的:探讨胰头癌和壶腹癌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胰头癌和壶腹癌根治手术后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特点,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1例胰头癌和壶腹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65%(16/49),30.92%(47/152),其转移淋巴结累及部位基本相同,其中88.89%(32/36)单个淋巴结转移位于胰十二指肠周围.x2检验显示壶腹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因素有:肿瘤直径(P=0.002),肿瘤分化程度(P=0.012),十二指肠壁浸润(P=0.008),T分期(P=0.000),胰腺受侵(P=0.005),胰头癌与上述病理因素无关,但神经浸润比例高.结论:胰头癌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特点与壶腹癌有所不同,手术方式的应有所区别,胰头癌应行扩大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区域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转移规律,指导术后放疗靶区设计。方法:回顾我院确诊的行颈、胸、腹三野根治术的7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按肿瘤部位分为胸上段,胸中段和胸下段,分析各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下颈、锁骨上和上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少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出现在下颈、锁骨上和上、中纵隔;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出现在中、下纵隔和上腹部。结论:胸段各部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倾向性不同,术后放疗靶区设计宜分别考虑区域淋巴结引流区,合理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大野照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手术清扫范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资料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orrmann分型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8.9%(71/103)。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度)也增高(P〈0.05);临床分期中,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度)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Ⅰ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度)均低于其它期(P〈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1.6%(40/49),高于其它型(P〈0.05),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2.4%(161/497)最高。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随着胃癌的临床进展而增高。合理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及时清除肿瘤可能的转移灶,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杨蕾  郭朱明  陈文宽  曾宗渊 《癌症》2009,28(6):637-641
背景与目的:肿瘤微淋巴管可能对肿瘤的转移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声门上型喉鳞癌微淋巴管密度(1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VD),了解声门上型喉鳞癌微淋巴管生成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评估LVD对判断声门上型喉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并行原发灶切除的51例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取原发灶石蜡切片行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计数podoplanin染色阳性的LVD,统计分析其与喉鳞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声门上型喉癌标本LVD均值为3.25±2.37,中位数为3,有颈淋巴结转移组患者LVD较无转移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总体5年生存率为54.9%,肿瘤低分化、局部晚期、淋巴结转移、临床晚期及LVD高均可使5年生存率下降。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病理分化、T分期及LVD是声门上型喉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声门上型喉癌LVD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是声门上型喉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36例术后病理结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分别给予口服131I治疗,次数1-3次不等,并于治疗后1周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治疗后4-6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1次131I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58例(41.91%),2次131I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87例(63.97%),3次131I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达到123例(90.44%),不完全清除12例,无效1例。对甲状腺癌转移灶,经3次131I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有效率最高,达90.44%,骨骼转移有效率为55.56%,有效率最低。结论:对DTC术后患者行131I治疗,大部分患者(90.44%)3次即可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转移灶经3次131I治疗后,可取得55.56%-90.44%不等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