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①全身应用类固醇药物已证实可使Mini6re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和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得到改善,如类固醇药物通过圆窗膜直接作用于内耳,内耳液中可达较高的药物浓度;②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利多卡因等药物可迅速通过圆窗膜进入内耳;③基于3o年的临床经验,应用类固醇一抗生素浸润的明胶海绵于鼓室成形术,证实中耳(并进入内耳)可耐受类固醇药物,而无副作用。作者们应用类固醇于圆窗膜处,观察对数种内耳病(梅尼埃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突发性耳聋、耳鸣合并感音神经性聋等)内耳功能的作用,并观察了…  相似文献   

2.
鼓室局部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鼓室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治疗多种内耳疾病的新方法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药物与圆窗膜接触后,可不经过血-迷路屏障,直接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并获得较全身用药更高的内耳药物浓度和持续时间[1~5],且可直接作用于患耳,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跨屏障内耳局部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内耳的结构特点及其局部给药的解剖基础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 ,与其他器官相比 ,内耳与身体其他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圆窗膜的半渗透性使得某些药物通过圆窗直接渗透进入鼓阶外淋巴液。耳蜗的骨质结构既可为局部给药和固定提供条件 ,又可防止药物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 ,而内耳淋巴液的流动性能使药物很快均匀分布 ,不会在注射部位蓄集。从某种意义上说 ,内耳局部给药的实质是一种跨血 -迷路屏障的治疗模式 ,对某些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系统使用毒性大、半衰期短的药物 ,跨屏障局部用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2 经鼓膜途径鼓室腔内给药Schukn…  相似文献   

4.
由于圆窗可能是某些突发性聋患者外淋巴痿的发生部位,它又可作为超声治疗美尼尔氏病的一条径路,还由于它可作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切断后壶腹神经时的手术标志,(人工耳蜗埋植手术时电极亦多经此插入。——编者)因而近年来圆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圆窗龛和膜与外耳道所呈的角度,以及龛的深度都是上述手术的重要因素。术者只有充分了解了内耳和中耳的不同结构,才能在磨除圆窗龛壁时避免手术损伤,而只有磨去圆窗龛,才能完全暴露圆窗膜。本文旨在探讨圆窗的外科解剖及该部位的病变在耳疾患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的中耳和内耳结构,为大鼠耳科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只正常健康成年S-D大鼠的中耳和内耳进行显微解剖,对其颞骨的解剖学标志性结构放大6~15倍进行观察并照相。结果观察大鼠颞骨标本的中耳结构: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圆窗、咽鼓管、面神经等;内耳结构:耳蜗、半规管、内听道、内淋巴囊等。结论大鼠颞骨解剖结构同人类存在很大相似性,这有助于利用大鼠进行耳科研究时定位中耳和内耳结构。  相似文献   

6.
耳鸣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满意者很少,因此,研究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医生的使命。坂田等对内耳性耳鸣采取经鼓膜注入皮质激素进入鼓室的方法,效果良好,无眩晕等副作用;可在门诊施行。但行鼓膜穿刺,使药液达到圆窗需要熟练的技巧,鼓膜穿洞也往往遭到患者的拒绝,医者对此亦不无后顾之忧。为此作者作了经咽鼓管向鼓室内注入药  相似文献   

7.
圆窗的血流     
根据Axelsson的研究,鼓阶的回流静脉于耳蜗基底转末端注入圆窗静脉,圆窗膜的血供也为圆窗静脉的分支所引流(1968)。内耳除圆窗膜外都为骨质所包裹,也就是只有通过圆窗膜才能在不必去除耳蜗骨质的条件下观察内耳的血流情况。这就存在着通过对圆窗血流的观察而可以为临床提供有关内耳血流情况的可能性。作者们以18只豚鼠进行此项研究。动物用氨脲腹膜腔内注射麻醉。外侧进路切开右侧耳泡,去除鼓膜。圆窗以超高压水银灯的适当滤光束照明,使用显微镜进行圆窗血流的观察,并以每秒12~30张的速度拍摄其动态照相。  相似文献   

8.
近 1年来我们诊治 3例特发性外淋巴瘘。为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诊疗水平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男 ,40岁。因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 ,阵发性眩晕 2个月入院。听到强音后眩晕加重伴恶心欲吐 ,发病前 1天觉左耳堵塞 ,曾捏鼻用力鼓气。经用扩张微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半个月无好转。检查 :双侧鼓膜完整 ,标志清楚 ,左耳 Tullio试验阳性。纯音测听左耳重度聋 (语频气导平均 85 d B,骨导测不到 )。内耳道 CT扫描、脑血流图、血糖、血脂均正常。行左鼓室探查术 ,术中压颈静脉时 ,发现圆窗有清亮液体流出 ,卵圆窗正常 ,取颞肌筋膜封闭圆窗…  相似文献   

9.
微型纤维内窥镜能很好的窥视中、上鼓室,清晰地确认圆窗、卵圆窗、听骨链和有关结构并可摄影,提高了非开放手术的诊断能力。方法:全麻或局麻,用直径0.55、0.8、1.0mm,长40cm的微型纤维内窥镜经咽鼓管、鼓膜穿孔和置管或不置管的鼓膜切开三种径路行中耳检查。检查前耳内均用血管收缩剂。经咽鼓管插入微型纤维内窥镜之前,在硬性鼻腔内窥镜直视下,将预制的塑料管或导入管或细纤维管(0.8~1.2mm)插入  相似文献   

10.
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是以反复发作的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突发性内耳疾病,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的病理基础。膜迷路积水考虑与耳蜗微循环障碍、内淋巴液生成及吸收平衡失调等有关。虽然目前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经鼓室局部给药,使药物通过圆窗膜选择性的通透作用进入内耳,优于口服或其他胃肠外给药的效果,用药量较少,能在内耳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可避免全身用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氧气从鼓室腔经圆窗膜扩散到内耳,称为中耳腔对内耳的充氧作用(oxygenation)。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外淋巴液氧张力与中耳氧张力成正比,耳蜗基底回多达10~15%的氧耗量来自中耳对内耳的充氧。在急性实验中,封闭圆窗,可致耳蜗缺氧,甚至引起150~7500Hz频率区的中度阈移。为探讨非耳毒性物质糊封圆窗对内耳功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作者将12只SD大鼠分为4组,每组8只,经手术进入中耳腔,分别用矿物油、高粘度硅胶软膏、凡士  相似文献   

12.
1956年Schuknechte已介绍鼓室内注入氨基甙类抗生素治疗梅尼埃病,因链霉素易引致感音神经性聋而未获推广。自庆大霉素(GM)的出现后上述方法又受重视,因GM对内耳的毒性主要是有剂量依赖的前庭毒性,高剂量才损害耳蜗。前庭器的暗细胞是内淋巴液产生地之一,暗细胞比毛细胞对GM的毒性更敏感,故经鼓膜向鼓室注入GM治梅尼埃病的眩晕控制率高达90%(86%~100%),而听力丧失率低。GM主要经RWM弥散入内耳,约12%圆窗龛(RWN)被粘膜全阻,17%被部分阻塞,阻塞和粘连会影响GM的弥散。鼓室内GM经1~2次吞咽会大部经咽鼓管排出,为使GM能较长时作用于R…  相似文献   

13.
鼓室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耳科局部给药方式,指通过将药物递送入中耳,经圆窗膜或卵圆窗扩散分布到内耳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效果。近年来,鼓室给药技术在耳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分泌性中耳炎和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疾病的诊治。目前,国内外对鼓室给药的操作规范、适应证,尤其是给药时机及治疗方案尚未有统一标准。为了促进鼓室给药技术规范化,我们特组织了国内在鼓室给药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建树中青年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从鼓室给药操作规范出发,系统总结了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庆大霉素鼓室给药、鼓室内注射造影剂膜迷路MRI成像及其他药物鼓室给药四个方面,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鼓室给药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哇巴因对小鼠内耳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成年雌性SPF级CBA/J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动物接受哇巴因(3 mM)经圆窗渗透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给药后7、14和30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观察位于耳蜗螺旋神经节内的内耳神经胶质细胞(inner ear glial cells,IEGs)的变化.结果 给药后7、14、30天实验组耳蜗各回螺旋神经节内可见内耳神经胶质细胞存活,但数量减少,排列紊乱;与对照组相比,哇巴因给药后7天实验组耳蜗各回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密度即显著减少,给药后14天及30天后胶质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给药后30天各回螺旋神经节内内耳神经胶质细胞数降至最低,与实验组给药后7天、14天及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哇巴因经圆窗渗透给药可直接造成CBA/J小鼠内耳螺旋神经节内神经胶质细胞的急性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不能以药物控制症状的梅尼埃病,可采取外科治疗。手术方式按前庭功能保存与否可分为保守性和破坏性二类。1982年Schuknecht提出耳蜗球囊切开术,并为51例梅尼埃病患者施行了手术,结果70%患者眩晕消失,88%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为4.3月。耳蜗球囊切开术是在外耳道后壁作一弧形切口,剥离后将外耳道皮瓣和鼓膜向前掀起,暴露圆窗和卵圆窗,窥清圆窗膜后,以直径为3mm的细棒通过圆窗膜,方向指向卵圆窗,然后作30度旋转,刺入球囊,再取出细棒,在圆窗周围填  相似文献   

16.
氧的供给对维持内耳功能十分重要。根据解剖和生化的观点,螺旋器的氧供给主要依靠鼓阶外淋巴,外淋巴的氧供给主要来自于内耳血管,其次是通过耳蜗导水管由脑脊液供给,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由鼓室通过圆窗膜向鼓阶外淋巴供氧。作者为7只体重在250~400克之间、鼓膜正常的豚鼠作实验。在耳蜗基底转的骨壁上钻孔,插入氧敏感电极到距圆窗膜0.5mm的鼓阶外淋巴中,参照电极放在颞肌中,用极谱技术测定鼓阶外淋巴的氧张力。将加压的空气导八鼓室,2.3±0.2分钟后测得外淋巴的氧张力由原  相似文献   

17.
1978年,Haruo等介绍一种治疗渗出性中耳炎的新方法,即鼓膜物理烧灼造孔法。根据50耳的治疗结果分析,指出此法比鼓膜置管和冲洗、鼓膜切开术的操作都简单,而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鉴此,我科试用此法治疗4例鼓室积液,特报道如下。 (一)烧灼指征 已经确诊的渗出性中耳炎,经多种药物保守治疗无效,且经多次鼓膜穿刺抽液或注入药液而症状无改善者。 (二)操作方法 1.75%酒精消毒耳廓及外耳道。 2.2%地卡因鼓膜表面麻醉10~15分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对圆窗膜两方面的研究:(一)检查了大量的颞骨切片,挑选出病变累及圆窗膜或改变其功能的病例,包括耳硬化症、胆脂瘤、急性中耳炎和脑膜炎、Dow n综合征、Mondini综合征、圆窗膜膨出(外淋巴压力增加)、脑膜瘤等。这些标志说明若用手术清理这些病变可以导致圆窗膜的损伤和耳蜗性聋。(二)由于近年来经圆窗膜径路的手术增多,如耳蜗球囊造瘘术治疗美尼尔氏病、耳蜗埋植的电极插入;以及如何处理因窗膜破裂的突发性聋,作者用南美栗鼠作实验观察圆窗膜的早期愈合情况。18只动物36  相似文献   

19.
经鼓室插管注入地塞米松液治疗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中耳直接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突聋),探索其疗效。方法对25例突聋病人通过鼓室插管,将地塞米松液注入鼓室,使药液经圆窗膜渗入内耳,称之为鼓室插管组;另25例以口服强地松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插管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 2例,总有效率5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鼓室插管中耳给药治疗突聋,具有较好的疗效,避免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鼓室局部给药治疗内耳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56年,Schuknecht[1]第一次描述鼓室灌注链霉素治疗梅尼埃病,他通过放置在鼓环上的塑料管将链霉素导入中耳,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使眩晕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时也导致了显著的听力下降。上世纪70年代后期,Lange[2]和Beck等[3]选用庆大霉素,进行鼓室局部灌注,控制梅尼埃病的眩晕症状,同时听力得到了较好的保护。90年代起,经鼓室灌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聋逐渐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并收到较好的疗效。本文从GC的作用机制,经鼓室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鼓室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方法和策略,结合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