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8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血清TGF-β1、ox LDL、IGF-1水平,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螺旋CT观察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血清TGF-β1、ox LDL、IGF-1与IMT及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ox LDL、IGF-1、IMT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梗死组血清ox LDL、IGF-1及IMT水平高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而TGF-β1水平低于轻、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易损斑块组血清ox LDL、IGF-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而TGF-β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ox LDL、IGF-1与脑梗死面积及IMT均呈正相关,而TGF-β1与脑梗死面积及IMT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ox LDL、IGF-1水平升高与脑梗死面积及斑块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CA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水平。结果 NC组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A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ACA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 MMP-9水平升高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CD105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MP-9、CD105及TIMP-1的表达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8.33%(c~2=41.773,P=0.000)。研究组患者的血浆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105、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105、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MMP-9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305,P<0.05),CD105、TIMP-1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336、-0.371,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CD105及TIMP-1的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血浆MMP-9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正相关,CD105和TIMP-1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血清Hcy的10μmol/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组,n=59)和普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n=78),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Hc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炎症细胞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A、B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人类软骨糖蛋白(HCGP)-3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五聚素(PTX)3、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baPWV、IMT水平高于C组,且A组高于B组(P0.05)。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HCGP-39、hs-CRP呈不同程度正相关性(r=0.724、0.761、0.658、0.635,均P0.05),与斑块稳定性指标Lp-PLA2、MMP-9、PTX3、FGF23呈不同程度正相关性(r=0.672、0.694、0.729、0.643,均P0.05),与baPWV、IMT呈正相关性(r=0.795、0.806,均P0.05)。结论血清Hcy介导了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和斑块稳定性,早期检测血清Hcy可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抵抗素样分子(RELM)-β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无斑块患者37例纳入A组,将斑块稳定患者35例纳入B组,将斑块不稳定患者30例纳入C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详细记录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RELM-β水平。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血清RELM-β水平与各主要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检验血清RELM-β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三组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ELM-β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RELM-β、IL-6、IL-1β、hs-CRP水平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样分子β水平与IL-6、IL-1β、hs-CRP呈正相关(r=0.754、0.672、0.837,均P0.001)。将血清RELM-β作为因变量,将斑块是否稳定作为自变量,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RELM-β升高可能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RELM-β水平过高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增加斑块脱落风险,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klotho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75例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MMP-9、IGF-1及klotho蛋白表达,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头部CT检查,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体积、斑块稳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结果观察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GF-1、klotho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MMP-9、IGF-1及klotho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随着梗死面积增大,MMP-9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IGF-1、klotho蛋白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P0. 05)。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IGF-1及klotho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MMP-9、IGF-1及klotho蛋白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灶体积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及预后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对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8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检测首次冠脉造影前空腹血清sTREM-1水平,患者接受冠脉造影随访复查,根据冠脉病变定量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n=47)和无斑块进展组(n=35)。结果:斑块进展组血清sTREM-1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进展组[(349.57±222.89)pg/mL对(176.85±118.62)pg/mL,P0.001]。血清sTREM-1水平与进展斑块数(P=0.002)及累计斑块进展积分(P=0.009)显著相关。经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血管数后,血清sTREM-1水平增高是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08,95%CI:1.377~2.930,P0.001)。sTREM-1水平预测斑块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0.650~0.857,P0.001),最适截断值为238.74 pg/mL(敏感度61.7%,特异性80.0%)。结论:血清sTREM-1水平升高可能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体蛋白(PTX)3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3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8例,并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三组受检者的血清PTX3及CRP水平,并分析PTX3、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TX3、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PTX3、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X3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r=-0.391,P<0.05),而CRP无明显相关(r=-0.18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CRP水平有明显上升趋势,且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MMP-9、TIM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59例无脑梗死病史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病理改变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测定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MMP-9/TIMP-1、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Crouse积分)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TIMP-1则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恢复期脑梗死组患者与无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中MMP-9与总斑块积分、CRP呈正相关(r=0.292,P〈0.05;r=0.449,P〈0.01);TIMP-1与总斑块积分、CRP呈负相关(r=-0.420,P〈0.01;r=-0.335,P〈0.05);MMP-9/TIMP-1与总斑块积分、CRP呈正相关(r=0.320,P〈0.05;r=0.498,P〈0.01)。结论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斑块Crouse积分、CRP相关,与既往是否有脑梗死事件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宾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25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11例、轻度狭窄组23例和中重度狭窄组2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12例、中分组21例、高分组2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Hcy水平,比较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组,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中分组和高分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低分组,高分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中分组(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例,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颈动脉斑块局部反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定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程度;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其他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颈动脉斑块反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与体质量指数(r=-0.380,P=0.038)、载脂蛋白B(r=0.392,P=0.032)、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Ⅰ(r=-0.534,P=0.002)和直接胆红素(r=-0.535,P=0.002)存在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反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仅与直接胆红素相关(β=-0.257,P=0.002)。结论血清中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炎性程度存在独立的负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98例冠心病病人(合并高血压28例,血压正常者70例)和78例非冠心病病人(合并高血压22例,血压正常者56例)的血清TGF-β_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冠心病血压正常组、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_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高血压影响因素后,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_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0.05)。TGF-β_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及血管狭窄因素均可影响血清TGF-β_1的水平,且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血清TGF-β_1水平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参考指标,但不能作为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分析120例患者血清SAA、hs-CRP水平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比较两种血清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否的相关性.结果 各斑块组血清hs - CRP、SAA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hs - CRP、SA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易损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A与hs-CRP水平之间显著相关(r=0.725,P<0.01).结论 血清SAA、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性质相关,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预测疾病的发生与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notensinⅡ, AngⅡ)的血清浓度及相关关系,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冠心病病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上述两组合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心绞痛组,每组病人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清MMP-9、MMP-9/TIMP-1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0例稳定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血清MMP-9、CRP、IL-6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在ACS中的相互关系。结果ACS组血清MMP-9、CRP、IL-6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MMP-9与CRP、IL-6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外周血清MMP-9水平明显增高且其与CRP、IL-6相关,表明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降解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ACS发病中的作用,可望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者160例,均伴有头昏等脑缺血症状,常规行颅脑CT或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A组(n=80)、B组(n=50)、C组(n=30)。A组为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B组为经颅脑CT或MRI检查无脑梗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C组为经颅脑CT或MRI检查无颅内病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GF-β1水平,比较3组患者血清TGF-β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较A组和B组患者斑块形态、斑块类型及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狭窄率。结果 A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低于B组和C组,B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颈动脉IMT大于C组(P0.05)。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A组患者发现105个斑块,B组患者发现84个斑块,C组受试者无斑块。A组患者以表面重度不规则型、脂质型斑块为主;B组患者以表面规则型、纤维钙化型斑块为主。两组患者斑块形态及斑块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而TGF-β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一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血清干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肝功能指标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86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和TGF-β1水平,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转氨酶(AST、ALT)、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指标HGF和TGF-β1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HGF含量在术后显著升高,TGF-β1水平含量在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1~12 w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血清HGF水平逐渐升高,TGF-β1水平逐渐降低,且手术治疗组血清水平与保守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可以提升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9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通过超声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合斑块性质,将病人分为无斑块组(81例)、稳定斑块组(92例)、不稳定斑块组(122例)。通过测定血清PON1活性,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PON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各组间PON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1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无斑块组(142.31±31.11)U/mL、稳定斑块组(118.34±27.99)U/mL、不稳定斑块组(98.17±28.11)U/mL。PON1活性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411,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PON1[OR=0.960,95%CI(0.948,0.972)]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PON1密切相关,PON1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