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定位抢救分工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的作用。方法:自2015年1月起我科开始在急诊抢救中实施定位抢救分工配合法。分析对比进行该定位抢救配合法前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患双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实验组进行定位分工配合抢救法后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医患双方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的医生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进行定位分工抢救法后,医生对护理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增加了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且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士的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曾艳 《基层医学论坛》2023,(30):148-150
目的 探讨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9月—2019年5月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4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19年5月—2020年8月进行分工定位抢救配合的45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2组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效率(分诊、静脉通道建立用时、抢救时间、收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穿刺部位感染、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观察组平均分诊、静脉通道建立用时、抢救时间及收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结论 分工定位抢救配合运用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缩短分诊、静脉输液以及抢救所需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穿刺部位感染、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钟丽霞 《吉林医学》2015,(3):525-526
目的:探讨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法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急危重症抢救的31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研究组实施分工定位救护,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对比分析抢救成功率和护患、医生满意度。结果:实施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法后,患者抢救成功率、医患双方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分工定位抢救配合使急诊急救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研究急救护理流程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222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1例。对照组患者配合传统的护理干预流程进行急救,观察组患者配合优化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干预急救,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为患者配合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可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6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危重症病人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另于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集67例急诊危重症病人为观察组,此阶段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分析两组的抢救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01%,对照组为92.31%,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抢救时间(32.87±13.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0.01±16.35)min;观察组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95.52%,明显优于对照组81.54%。结论:在急诊危重症病患抢救中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水平,缩短抢救时间,同时还可提升病人或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6.
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缩短创伤病人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规范创伤救护流程。方法将90例严重创伤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的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对照组按传统的急诊科抢救常规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创伤急救护理程序为病人赢得了“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抢救能力。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以来急诊科收治儿科抢救病人6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结果: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救护后,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的使用情况、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同事间的配合、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有所上升。结论: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施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整体性急救护理,统计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展开整体性的急诊急救护理,可有效促进其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充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实施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任意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急诊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7329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65例和3664例,实验组实施急救护理,而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实施急救护理流程,能有效提高急救人员的效率,急救时间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且专业、高效、及时的急救护理流程也赢得了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法在急救当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方法:选取我急诊科在2016年1月-10月接收的100例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的是静脉留置针综合护理。结果:分别进行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穿刺针输液、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影响的试验,比较两组输液效果、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对院前院内抢救的影响,两组患者由急诊急救至患者病情平稳时对静脉穿刺总例次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急诊科急救中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第一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急救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适宜在院前急救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冯晓薇  吴仙蓉  吴鲜花 《中外医疗》2012,31(24):144+146-144,146
目的探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抢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急诊科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采用急救护理干预,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急诊患者行全身的整体抢救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救治时间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按时间段将1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按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急救护理常规实施急救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者的处置速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处置速度快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赢得了抢救黄金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在医院急诊科2014年7月到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中抽取68例作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抽样法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6),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急诊科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家属急诊服务满意度以及抢救时间。结果:观察组急诊服务满意度为93.75%,其抢救成功率是96.88%,抢救时间为(31.25±10.50)min;对照组急诊服务满意度为83.33%,其抢救成功率是91.67%,抢救时间是(77.89±14.1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急诊患者在其抢救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急诊服务满意度,并缩短抢救时间,值可作为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首选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经急救护理流程展开护理工作,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再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42.3±13.2)min,住院时间为(19.3±4.8)d,抢救成功率为93.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抢救满意度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经急救护理流程展开护理工作,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满意度,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8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n=39,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9,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与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在抢救效果中包含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清醒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效果中包含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家属的焦虑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时,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抢救效果,缓解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提高配合度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随机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抢救中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介入标准化急救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成功率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评分,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在急重症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诊的10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急救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急救,为研究组则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急救。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评估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家属满意率,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随机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抢救中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介入标准化急救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成功率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评分,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在急重症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方法 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优质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对比2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2.5%,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0.0%,满意度为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优质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急救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1.8%,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