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眩晕是由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1]。《内经》有对眩晕病脏腑、病性归属方面的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有关“上虚则眩”和《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的论述则指出因虚致眩的理论。综合自1974年以来的文献报道,笔者归纳出名老中医对眩晕病的辨证思维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正>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医家多从痰、从虚、从肝风论治,故有"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各家学说。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医术精湛,他认为眩晕的发作常常是多种病机兼夹出现,并以夹瘀居多,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瘀阻脉道,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张学文教授认为见其有瘀则当"从瘀论治",瘀血消除,气血畅通,清窍得养,眩晕自解,故他常说:"治晕先治血,血行晕自灭",临床用之每每获效。笔者有幸跟随张学文教授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或清窍不利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多见于中老年人 ,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药防治眩晕有多种治疗方法。或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肾论治 ,而从肺论治者 ,少为人用。兹就从肺论治眩晕九法 ,略识于下。1 宣肺祛风法 :所谓祛风必宣肺。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 :“所谓眩晕者 ,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 ,由此观之 ,六淫外感 ,七情内伤 ,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六淫致眩说 ,补前人之未备。从临床…  相似文献   

4.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5.
杨廉方老中医认为眩晕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病机上强调"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这四大致眩因素,治疗上分虚、实两类,虚者予以调养心脾,养血止眩,或滋补肝肾,濡养止眩;实证予以祛除痰湿,平肝潜阳、清热熄风或活血通络,化瘀止眩,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甚至昏倒等症状.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的一类病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为肝肾阴虚、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致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临床采用疏肝解郁法、清肝泻热法、平肝潜阳法、养阴柔肝法、滋补肝肾法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眩晕耳鸣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青人发病则多见于女性.由于眩晕耳鸣病因复杂,诊断与处理极为棘手,且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灵枢·海论》亦云"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笔者认为无虚不作眩,久患眩晕耳鸣者多以虚为主,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虚风内动,上扰清窍是致眩晕耳鸣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顾仁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群  傅培红 《河北中医》2007,29(8):683-683
顾仁樾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学验俱丰,尤其在眩晕诊治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擅长从脾着手,屡获佳效。我们有幸师承于顾老,亲聆教诲,深受教益,兹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浅介如下。1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对眩晕的认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张介宾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而顾老认为痰、虚、瘀三者与脾密切相关。一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忧思伤脾,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清窍失养,进而作眩。二则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三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艰涩,可致虚瘀共存;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由此脾虚可致痰湿、血瘀。故眩晕证属本虚标实,正所谓“脾胃...  相似文献   

11.
陈存卫 《河南中医》2011,31(6):624-625
眩晕之病因虽多,但究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眩晕与肝木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由于病人体质因素与病机演变的不同,可表现为肝阳上亢、虚阳上扰、血虚生风、肝郁化火等不同证候,因此,辨证时当根据不同病机选用养肝、清肝、潜肝诸法。  相似文献   

12.
正"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经常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晕倒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景岳全书·眩晕》也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本人在临床上将内病外治中药透皮技术应用在眩晕一病治疗上,  相似文献   

13.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古代医家认为引起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外伤等方面;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故又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能作眩”之说。  相似文献   

14.
无瘀不作眩再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当今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相当复杂。历代医家多有精辟的论述,如《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云:"无虚不能作眩"等从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眩晕的病因病机,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然眩晕的发病与瘀血关系亦甚密切,故从"瘀"的角度提出"无瘀不作眩"。  相似文献   

15.
眩晕一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有不同的侧重点。陈崇羔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的基础上,提出"无瘀不作眩"的理论,组方用药注重从肝论治、从痰论治、从虚论治、从瘀论治四举并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伍大华教授认为,眩晕乃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其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精、髓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标实或为风火痰瘀郁阻清窍,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上扰,发为眩晕。周围性眩晕急性期病机为肝风裹挟痰浊上犯,应治以熄风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缓解期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治法,采用平眩定晕汤平补肝肾,熄风化痰。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急性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痰瘀同治,常以柔肝通络汤为主方。精神疾患相关眩晕常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且常兼夹血瘀、痰浊、火热、水湿等病理因素,以疏肝解郁为治疗法则,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常以逍遥既济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7.
马智教授认为眩晕病理关键主要是内有痰浊和肝风,二者相合而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夹痰上扰乃病机根本。马智教授突破肝风、痰浊、风火、虚眩理论,另辟蹊径,立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说,针对肝风挟痰上扰清窍,创制眩得康,熄风祛痰止眩治疗痰浊型眩晕,处方精当,每获良效,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8.
正眩晕是眩与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如坐车船之中,站立不稳或感觉外界景物旋转,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1病因病机眩晕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眩晕的论述,认为病因主要有外邪致病和因虚致病;病位在脑,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放在第一条;在汉代医家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做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华佗则认为"胆虚作眩";隋代医家巢元方在《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补  相似文献   

19.
<正>颈性眩晕为骨伤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临床常见头晕目眩,伴有颈或肩背部疼痛僵硬、肢体关节怕冷等症状[1-3]。本病属于中医“项痹”“眩晕”范畴,赵文海教授认为其临床多以虚证引发,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阳气”[4-6],说明阳气不振则髓海生化无源,气血津液推动及升发无力,日久痰湿内生,阻滞经络而致瘀痹,上扰清窍。  相似文献   

20.
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中有“髓海不足”等记载。《丹溪心法》中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指出“旋运一症,虚者居之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临床实践证明,一般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失濡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这些虚性眩晕,据我临床观察,一般症状较轻,而病程则较长。至于痰浊壅遏、上蒙清窍,致使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