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对南京市781名放射工作人员及150名非放射工作人员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放射组的TT3和T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组的TT3水平低于工业组(P<0.05),单纯接触X射线的放射人员,其TT3水平低于其他人员,而TT4水平高于其他人员(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的损伤影响,在工作中应加强对甲状腺部位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静脉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参加青海省放射健康体检的357例放射工作人员和357例非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静脉血细胞分析。结果 接触组和对照组的检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接触组WBC、Lymph、Gran和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接触组WBC、Lymph、Gran、RBC、HCT、PLT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仍有一定的影响,应继续加强放射对工作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做好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胎龄和日龄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方法 收集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结果。按照胎龄和生后日龄分组,对比各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随胎龄和生后日龄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早产儿497例,其中早期早产儿组206例、中期早产儿组128例和晚期早产儿组163例。1)早期早产儿组甲状腺功能指标分别与中期、晚期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早产儿组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晚期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胎龄组早期早产儿T4、FT4和T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588、32.381、43.021,P<0.01),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后日龄7~14 d组与14~28 d组早产儿T4、FT4和T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6、6.904、9.497,P<0.05),而血清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产儿T4、FT4、T3水平与胎龄、日龄呈正相关性,而TSH 水平与胎龄、日龄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早期早产儿T4、FT4、T3水平与胎龄、日龄呈正相关,需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了解辐射对遗传物质的影响,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微量全血培养法,分析形态清晰,数目完整,分散良好的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结果 2009年、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P > 0.05)微核率(P > 0.05)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放射工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性别放射工作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期受到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机体遗传细胞中染色体畸变率(dic+r)、和微核率有影响,所以应加强防护,减少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安阳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情况,了解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观察淋巴细胞微核,用TEK-ⅡPLAS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与微核率分别为1.15‰和1.3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组人员各工龄段间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组与对照组人员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影响,需要加强防护,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东省某第三代核电站运行后其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性损伤敏感指标的异常情况,为促进下一步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向队列研究(2019—2021年),对暴露组(453人)及对照组(160人)职业健康检查的放射性损伤敏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21年暴露组的FT3(5.57 ± 0.56) pmol/L水平高于对照组(5.42 ± 0.60)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59,P < 0.05)。2019—2021年暴露组3年的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素(TSH)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FT3、FT4呈先升后降趋势,TSH呈下降趋势。结论 长期接触低剂量核电站电离辐射会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血小板、血红蛋白、FT3、FT4、TSH检查结果有影响,其中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相对明显,并有甲状腺功能降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用X射线对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兰州市248名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为放射组,以非放射工种的110名从业人员为对照组,检查眼晶状体混浊情况。结果 放射组眼晶状体混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放射工龄10 a以上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明显高于10a以下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晶状体混浊形态以点状为主。结论 眼晶状体改变是判断电离辐射损害的重要指标,长期小剂量接触射线对眼晶状体有一定影响,应加强放射人员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者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情况,为放射工作者职业防护和健康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2017年和2019年连续3次接受健康检查的127名放射工作者进行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及血象分析,将其设为放射组。另外选取133名无射线接触史的医务人员设为对照组;结果 放射组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7名放射工作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随着接触电离辐射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染色体畸变率逐渐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损害工龄大于20年的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高于低工龄组,不同损害工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与介入治疗工种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其他工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时间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使放射工作者白细胞总数降低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应加强放射工作者防护措施以备降低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特别要加强核医学和介入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低剂量辐射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工作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1237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报告及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以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作为观察指标并按照四分位间距分0~2.586 mSv、2.586~3.757 mSv、3.758~31.272 mSv 3组,低剂量组为参照,比较不同累积辐射剂量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变化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别估计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关联及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1237名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素T4、FT3水平变化在不同剂量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调整性别、年龄、工龄、职业、医疗等级和吸烟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2.586~3.757 mSv (β = 3.514, 95%CI: 0.900~6.128)与放射工作人员T4水平变化显著相关,而累积有效剂量与FT3水平变化无关(P > 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累积有效剂量连续变化与T4水平变化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 0.023)。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T4水平变化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总体水平,为采取相应的放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9年1—12月504名资料完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为放射组,以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拟从事放射工作的105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培养法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放射组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 < 0.00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高于男性(P < 0.01);不同年龄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年龄41~50岁的微核率高于21~30岁(P < 0.05);不同工龄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21~30年的微核率高于0~10年(P < 0.05);不同工种间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放射治疗岗位人员的微核率较其他岗位最高;不同级别的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中,市级医院最高,其中省级医院与企业(P < 0.05)、市级医院之间(P < 0.01)的微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高于非接触人员,女性的微核率高于男性,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较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与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保定市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方法 对保定市1984名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采用统计方法对外周血象、染色体畸变、微核等放射敏感指标异常率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工种等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工龄的白细胞异常和血红蛋白异常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种的淋巴细胞微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使机体受到一定的辐射损伤,其中5~15年工龄及放射治疗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是放射防护监督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8-2019年重庆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甲状腺功能试验体检结果,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为提出合理的建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体检系统导出2018年2656份,2019年2922份,共计5578份体检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对照组、放射组4项血常规异常率、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关系。方法 纳入本研究的放射工作人员921例,按工种分为放射诊断(n=481)、放射治疗(n=153)、核医学(n=83)、介入放射学(n=90)和工业探伤(n=114)5组,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微核检测。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5组放射工作人员间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09,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核医学组均高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组和工业探伤组(P<0.05),而且介入放射学组的微核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组(P<0.05),但微核率与个人年有效剂量间未见明显量效关系(P>0.05);不同体检类别间微核率比较,岗前组与岗中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26,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岗中组微核率有增加趋势(P<0.05)。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仍存在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发的遗传损伤,应进一步加强对介入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防护,降低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甘肃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方法 通过培训、填写调查表、督导检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利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14个地州市共有放射诊疗机构1 268家,放射工作人员5 240人,个人剂量监测率为72.18%,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5.71%。91家监测点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为1 987人,监测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4.82%,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9.33%,不同级别监测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率、职业健康检查率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5,P<0.05;χ2=46.531,P<0.05);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未见统计学意义(χ2=3.174,P>0.05);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有统计学意义(χ2=38.991,P<0.05)。结论 甘肃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总体状况良好,但地区差异明显,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调查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掌握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现状,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对2013年-2017年期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1 2496名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2017年期间,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及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未观察到规律性变化,而微核率有呈逐年降低趋势(χ2=28.000,P < 0.05)。不同工种间比较,影像诊断组和X射线工业应用组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差异较大,其中白细胞平均值以探伤组最高,影像组次之,放疗组最低;血红蛋白平均值以工业辐照组最高,牙科组最低;血小板平均值以工业测井组最高,工业探伤最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分别以工业探伤组和工业辐照组最高,且都以牙科组最低。随工龄的延长,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平均值略有升高趋势,血小板均值略有下降趋势。微核率除岗前组相对较低外,在岗工作人员微核率随工龄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工龄水平,染色体畸变率未有统计学意义(χ2=0.209,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使机体受到一定的辐射损伤,其中放疗、介入和工业应用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是放射防护宣传和监督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电离辐射对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甲状腺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 以46例暴露于电离辐射的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酪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四碘甲状酪氨酸(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测定2019年辐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及2015—2019年5年累计Hp(10)剂量。采用精准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甲状腺功能改变与年龄、性别、既往甲状腺疾病病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工作岗位、工作年限、既往辐射暴露史等人口学特征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清TSH水平升高,但fT3和fT4水平无变化)发生率为6.5%。2019年,调查对象Hp(10)剂量为0~4.5 mSv,平均剂量(0.2 ±0.7) mSv,中位剂量0 mSv;2015—2019年5年累计Hp(10)剂量为0~11.6 mSv,平均剂量(0.8 ±2.3) mSv,中位剂量0 mSv。精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查对象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年龄、性别、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既往甲状腺疾病病史、工作岗位、工作年限、既往辐射暴露史等人口学特征均无统计学关联(P均> 0.05)。结论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增加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兰州市职业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更好的做好健康监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建立2016年兰州市辖区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资料数据库,并分析不同性别、工龄、工种和单位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指标、眼晶状体等指标异常情况。结果 2016年兰州市共体检488名放射工作人员,性别、工龄和单位级别间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异常率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放射工种白细胞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工龄、单位级别和工种组间的肝功能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间血压异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工龄、工种和单位级别间心电图异常率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工龄间眼晶状体异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工种和单位级别间心电图异常率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长期低剂量职业照射后,对外周血细胞、血压和眼晶体有一定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