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漏包括瘘管和窦道,因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故名,是中医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窦道是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瘘管是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一般由内口、管道、外口三部分组成,叫完全瘘;若只有外口而无内口者,叫外盲瘘;若只有内口而无外口者,叫内盲瘘。临床上传统治疗方法为切除、挂线、扩创引流等外治,且忽视内治,虽有一定疗效,但有创伤大、治愈率低、疗程长、易复发等缺点。  相似文献   

2.
外治基本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外治与内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两个部分。凡作用于人体体表者都属外治法,除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美容等已成为专门学科者外,其它临床各科的外治,都属其讨论范畴,因而形成了专门的外治学。1外治理论基础外病外治,内病外治,大而言之,主要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论学术思...  相似文献   

3.
下肢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因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郁阻肌肤而成,大多兼挟湿热,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丹毒的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归纳近几年的外治疗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瘘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处理不当会导致病人死亡[1],是临床治疗、护理的难题.自2009年9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各种消化道瘘患者13例,采用双腔负压管冲洗吸引引流、有效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瘘口精心护理,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25岁;其中外伤性升结肠坏死升结肠瘘3例,肝癌姑息介入治疗异位栓塞、十二指肠球部坏死瘘1例,肠系膜损伤空肠瘘4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回肠瘘2例,坏疽性胆囊炎术后胃大弯瘘1例,胃后壁溃疡慢性穿孔瘘2例.13例患者中肠造口3例,空肠营养管6例.  相似文献   

5.
前人治疗胃的疾患,除疗其本腑、胃病治脾外,亦常胃病治肝.所用之方,常伍用柴胡、青皮、佛手之类,疏肝和胃.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前人所说“善治胃者,不治胃而治肝也”确有  相似文献   

6.
敷贴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历代医家应用敷贴外治更是不乏其人,记载甚多.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在外源性或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遵循祖国医学"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及"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等治疗原则,有越来越多的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于本病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拟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关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根据清代吴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即指用中草药捣烂或以散、膏、洗、熨、熏、敷、贴等皮肤疗法,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借助腧穴进入皮肤毛孔,凭借该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再经过经络的作用,使药气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目的.笔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外治经验和方药,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芦荟一药,一般多用于泻肝经实火、通热结、治虫疟、小儿疳积。外用于湿癣、疮瘘。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芦荟除以上作用外还有面部美容的效果,特别是治疗面(?)(主要是黄褐斑)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与变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书文  李晓 《中医杂志》2004,45(6):464-466
丁书文教授,博士生导师,业医40年,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一般认为,冠心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实者有寒凝、血瘀、痰阻、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者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据此辨治为所谓常法.然在临床中,丁老师除按以上辨治外,仍然详加诊察,探究新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方药,此为变法.丁老师认为,除按常规辨治外,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即患者病因病机的特殊性,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肠外瘘是腹部手术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病程长 ,患者痛苦大 ,经济负担重 ,治疗棘手 ,预后较差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笔者观察总结了 11例肠外瘘患者的资料 ,现将其常见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患者中 4例出现肠外瘘并发症 ,其中水电解质紊乱 1例 ,腹腔脓肿感染 1例 ,瘘口周围皮肤糜烂 2例。2 常见并发症2 1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肠外瘘一旦发生 ,肠道正常功能即遭破坏 ,瘘位置越高 ,破坏越严重。严重的高位肠外瘘 1d丢失肠液可达 3 0 0 0~ 40 0 0mL ,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其中最容易发生失水、低钾、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死亡率高达50%以上。作者针对各病期的特异性,采用相应的中西医药物给予内、外合治,取得了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的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邓志刚 《光明中医》2009,24(8):1499-1500
探讨中药内服外洗、内外兼治的方法治疗下肢丹毒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2月对50例下肢丹毒患者采用内治法:以清热化湿、解毒活血为主,口服三妙活血汤加味为主方,随症加减;外治法外用三黄消斑洗剂,治疗期间,减少活动,适当抬高患肢,同时应忌食牛羊肉、海鲜等发性食物.结果:本组50例,治愈40例,占80.0%;好转8例,占16.0%;未愈2例,占4.0%,总有效率96.0%.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治疗丹毒疗效确切,尤其是中药内服与中药熏洗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辨证精神,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强调治病必求于因.也即探寻发病的原因.发病因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另作别论).歧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凋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这说明了治病求因的原则,对临床确有启示作用.现结合病例对这几条经文试逐一分析、解释.第一条:"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即指由于内部病因影响到外部发生病症(内部原因是病源),则内是本,外是标,只要针对内因治疗,则外部因受内因影响所发生的病症自能痊愈.病例:杨姓女孩,15岁,住院号7218.两天前发生面目轻度黄染,胸腕痞闷,纳呆呕吐,精神疲乏.由于病情增剧急诊入院.体检:T.38.8℃,神志昏迷,狂躁不安,皮肤明显黄染,两侧瞳孔放大,  相似文献   

15.
潘立群 《江苏中医》1995,16(3):18-19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死亡率高达50%以上。作者针对各病期的特异性,采用相应的中西医药物给予内、外合治,取得了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的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较常见,在祖国医学属“筋伤”或“瘘证”的范畴,《内经》早有记述“(治瘘)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及“治瘘者,独取阳明”,在现代文献上多有记载,纵观这15年来的成就,针灸治疗本病有肯定...  相似文献   

17.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疲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金元时代,刘完素对咳嗽的病因病理有进一步的研究,<河间六书·咳嗽论>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行,止于肺则为咳嗽",强调湿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外瘘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是外科危重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10年4月6例肠外瘘临床治疗情况,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临床在行人工造瘘血管治疗中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入高州市人民医院行人工造瘘血管治疗的100例尿毒症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行人工造瘘血管术后定期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分析统计造瘘者并发症情况,观察造瘘口血流量、内径、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壁及管腔内、外情况,比较无并发症者、并发症者指标值差异。结果:无并发症组较并发症组患者动静脉内径大、血流量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例发生并发症,狭窄9例、头静脉瘤样扩张1例、血栓形成17例、假性动脉瘤1例、桡动脉内–中膜增厚2例、造瘘管旁软组织内血肿2例。结论:对尿毒症行人工造瘘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历代医家应用敷贴外治更是不乏其人,记载甚多。清代吴师机则编著了中医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理论骈文》。敷贴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适应证广。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法治疗疾病,体会颇深,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