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在临床中使用较多,可以治疗很多病症。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原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现代在临床上,经过医师的临床验证和不断总结,五苓散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文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原为太阳蓄水证而设,其病机为:太阳外邪不解...  相似文献   

4.
肺脓肿在中医文献上无此病名,但类似肺脓肿的症状则早有记载,一般中医书上名为‘肺癰’,如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欬而胸满振寒,脈数咽乾,不渴,时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癰’,唐孙思邈千金方曰:‘病欬唾脓血,其脈数实者属肺癰。’‘若口中辟辟燥,欬即胸中隐隐痛,脈反滑数,此为肺癰也。’元朱丹溪脉因证治云:‘肺癰病欬逆上气,濁吐出如粥脓血,胸中隐痛’明皇甫中明医指掌云:‘肺癰者口中辟辟燥,欬即胸中隐隐痛,名曰肺癰,欬伤肺葉而成也。’清程钟齡医学心悟曰:‘口中欬胸中隐隐而痛,吐痰腥臭者肺癰也。’虽然类似中医书籍上所描写肺癰症  相似文献   

5.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蓄水证的方剂,在书中有六条提及,书中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得者,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7.
郑启仲主任医师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业医30余载,擅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笔者深感郑师辨治疑难病证经验独到,现辑数例以见一斑。1五苓散治消渴证患者王某,女,14岁,1993年9月4日求诊。患者发热3日,汗后热退而烦渴不止,日饮十数杯而渴不解,已历月余,服清热止渴、养阴生津之剂,症状仍无改善。体肥肢倦,乏力懒言,精神不振,腹胀纳呆,大便溏,小便不利,观其脉缓,舌质淡,苔白厚腻而滑,查血糖、尿糖正常。郑师认为:该证与张仲景“太阳病,发汗后……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相近,先投五苓散治疗,处方:猪苓…  相似文献   

8.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众多。《伤寒论》第71条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1条载:"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儿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该方  相似文献   

9.
原文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又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五苓散证与茯苓廿草汤证,同属蓄水证,同是治水方,仲景何以将辨证眼目印定在日渴与否上,其中道理值得探析。程郊倩将“渴”分为“水气作渴”与“热蒸作渴”,可谓撮其大要耳。这说明水气为病有致渴的可能,所以,  相似文献   

10.
谈五苓散对蓄水证的运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是一张临床常用、疗效可靠的古方。它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为太阳蓄水证之主方。用治太阳病发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属水蓄气化不利,表亦不解之证。原方由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五味药组成,剂型为“散”,故名“五苓散”。在《伤寒论》中论其运用就有八条之多,足见其临床运用自古即较广泛。五苓散的主要功效是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功能,主治表证未解里有停水之证。柯琴谓曰:“本方治汗后表里俱热燥渴烦躁不得眠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61条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9条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上二条,叙述了太阳病误经汗下后,所发生的证候变异及治法。历代注家多认为是太阳病变证,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亦将其列入太阳病变证之中。然而,从变证的概念、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一讲里,重点阐述了阳明经证。阳明病除经证外,还有腑证,这一讲就谈这方面的问题。四、阳明腑证(一)燥实证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50)本条主要阐述太阳病发汗后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是言其病因。本证系太阳病发汗太过,或发汗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15.
麻疹的证治     
在祖国医学儿科领域内,对于麻疹的诊治,具有很丰富的经验,而文献的记载亦较详。远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丹疹”之名,汉张仲景更进一步申述其病因,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脈证并治第十四篇中说:“脈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晋代支法存氏对麻疹的症状更有详细的描述,宋代儿科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更指出了本病的传染性,在疮疹候中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水饮内停病证多不渴或渴不欲饮,但《金匮要略》所论水饮内停病证既有不渴者,亦有渴饮者。本文通过分析《金匮要略》对水饮内停病证不渴与渴饮的治疗用药,探讨其不同病机。水饮内停呕而不渴病证治用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停心下,若见呕后口渴,提示饮随呕去,中阳复而病欲解;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饮气上逆,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是治饮停呕吐的代表方药。若饮停较重,并见心下痞满,目眩心悸,应加茯苓而成小半夏加茯苓汤。1《金匮要略》中治疗水饮内停而渴饮的主要方药①猪苓散:“呕吐而病在隔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用于呕后思水,其病乃因饮停心下,胃气上逆而呕,呕后思水虽可提示停于心下之饮随呕而去,但从《金匮要略》治疗用药看,此思水表明体内水精不能四布,津液不能上承,虽有饮入之水,但虞复停为饮,故用猪苓、茯苓利水,白术健脾,促使水道通利,水精四布,饮水化津上承则渴止。②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之五苓散临床应用广泛,笔者从运用五苓散治疗的2例慢性咽炎病案入手,详细阐述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要点,指出"渴"是五苓散证的重要特点,其病机是津液输布异常,认为五苓散治疗"渴"是通过健脾益气,促进脾之运化,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津液滋润濡养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景岳认为,小儿之病之难,难在其证难辨。小儿泄泻,也不例外,亦有惑人难辨之证。若辨之不准,治不如法,辄易毫厘千里之误。现就临床所及,略举一隅。一、泄泻兼烦渴寒热真假惑人泄泻渴饮与不渴饮,是辨别寒泻、热泻的关键。寒泻不渴,或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热泻口渴,渴喜冷饮,饮量特多,此为其常。故儿科前贤万全认为:寒泻者不渴,理中汤主之;热泻者必渴,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可临  相似文献   

19.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20.
二、兼咳喘症 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阐述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而致咳喘症的证治。条中“伤寒表不解……发热而咳”论述其主证,为第一段;“或渴……或喘者”续议或然证,是第二段。第一段论述主证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冒首,既是对全条病理机制的一个总括,又有喻明具体脉证的意义。《医宗金鉴》指出:“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