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1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3例有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14例均有延迟强化;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胆管癌螺旋CT强化特征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胆管癌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 ,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 ,重点观察肿块相对于肝脏的密度变化。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CT主要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低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在动态扫描过程中相对于肝脏密度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 75 % (2 1/ 2 8)的病变于门脉期 (10例 )和延迟期 (11例 )显示最清楚 ,19例有延迟强化 ,延迟强化率为 6 7.9% (19/ 2 8) ;此外螺旋CT还清楚地显示了胆管扩张 ,肝叶萎缩 ,病变周围的异常强化区等间接征象。结论 肝门区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门区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特征,20例行平扫及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即早动脉期,晚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7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15例,胆总管癌12例;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胆管癌CT表现各具特点,除延迟强化等直接征象外,肝叶萎缩,胆管扩张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肝外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术前应用CT增强扫描与胆道重建技术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对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区胆管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检查,并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多层螺旋CT、胆道重建术分期、分型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联合胆道重建技术术前分型准确率为85.48%,T分期准确率为87.10%,N分期准确率为74.19%,M分期准确率为91.94%。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胆道重建技术对肝门区胆管癌术前分期、分型评估具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癌的16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平贵  郭勇  杜秀琴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5-407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16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全部受检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组及胆管曲面重组;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各期CT表现。结果:胆总管癌19例,肝门区胆管癌16例。直接征象为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结节状或肿块状改变。胆管曲面重组可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狭窄或闭塞全貌。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强化为主。结论:合理应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外胆管癌的直接征象,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或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门部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门部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MD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12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3例行延迟扫描.结果:12例CT平扫均显示胆系梗阻征象,梗阻平面位于肝门区,强化扫描12例均显示肝门部胆管走行区结节灶或环状肿物,病变于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达峰值,平衡期其密度略低于门静脉期,3例延迟扫描病例未见延迟强化.结论:肝门部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MDCT表现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肝门胆管癌及邻近结构侵犯的价值.方法 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分析肝门胆管癌的大体类型及邻近结构侵犯情况,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评价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 ①病变表现为肿块型18例, 管壁浸润型9例, 结节型2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100%;②根据Bismuth-Corlette胆管受侵犯分型法,术前诊断准确率为79.3%;③肝门血管受侵犯诊断准确率为59%;④肝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50%.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方面,诊断价值较高;而显示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方面诊断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外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癌5例,CT平扫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由边缘向中央逐步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肝门胆管癌6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或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充盈缺损、轻中度强化的肝门软组织肿块。中下段胆管癌12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病变处胆总管狭窄、中断,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或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不难作出诊断,胆总管癌须认真分析CT薄层放大增强表现鉴别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我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65例,每例患者均收集详细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前CT及三维重建结果分别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Bismuth-corlette分型、TNM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并以术中或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胆管癌诊断、分型、分期及可切除中的准确性。结果 165例患者的术前CT对肝门部胆管癌检出的诊断准确率为100%;256层螺旋CT对Bismuth-Corlette各个分型和术后分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分期准确率为97.58%,N分期准确率为87.27%,M分期准确率为92.72%。165例患者的CT术前评估可切除62例,术中评估可切除54例,术前术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患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肝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发现31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包括15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6处肝脓肿。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2处,位于肝左叶者19处,其中10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同一肝段或肝叶,5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不同肝段或肝叶。15处肝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5处,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环形强化结节,常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并管周浸润型6例,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节,常伴周围胆管扩张。16处肝脓肿病灶动态强化CT图像上,表现为中央完全强化者3处;中央不完全强化者6处,其中表现为伴中央小范围不强化者2处,表现为花簇状、多间隔强化者4处;表现为中央不强化者7例,称为肝脓肿的典型表现,即周围环形强化而中央不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有着不同的强化特征,因此动态增强CT对同时患有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方法:对MSCT连续性诊断为肝门区胆管癌的6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62例患者分别依次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所有图像均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法判断病变类型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2002年TNM分期判断病变分期。62例均经手术病理(54例)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8例)证实。结果:62例全部为肝门胆管癌,6例MSCT术前评估不可切除与术中评估一致,56例术前MSCT评估手术可切除中有2例术中评估为不可切除,MSCT诊断可切除组与术中诊断可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组较平扫、增强扫描更能提高早期诊断的符合率(P〈0.05)。结论:MSCT对肝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符合率高,对评价手术可切除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间8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良性和恶性分为两组:良胜组32例,包括单纯结石组21例和胆管炎11例(其中6例并发结石)。恶性组52例,其中胆管下段癌11例,壶腹部癌11例,胰头癌30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inIP、MPR、CPR等。CT观察指标包括:定量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I级胆管内径、胆总管壁厚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定性指标:肿块有无、形态以及强化程度、肝内I级以远胆管扩张程度、范围、管壁强化程度、有无结石、有无双管征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明显(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段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部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田笑  杨颖  殷小平  梁广路   《放射学实践》2010,25(8):884-88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MS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肝门部胆管癌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胆管内肿块(5例),胆管壁局限增厚和管腔狭窄(12例),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扫描3例强化,14例延迟强化。结论:胆管壁局限增厚、胆管内肿块是肝门部胆管癌的较特征性CT征象,MSCT扫描结合薄层三维重建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莉  郭少冰  何卓南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7-419
目的:探讨肝吸虫性胆管炎的CT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本组48例临床表现急性胆管炎的肝吸虫病例行螺旋CT检查,并对照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加内镜下奥狄括约肌切开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扩张48例,末梢胆管囊状扩张38例;肝外胆管扩张32例和胆总管壁增厚12例,胆总管内高密度影6例;胆囊增大20例,胆囊内団状软组织影2例。本组15例术前CT误诊,其中误诊为胆管结石8例,因胆总管壁增厚并有强化而误诊胆总管下端癌4例和壶腹癌1例,误诊为肝内周围型胆管癌2例。结论:在肝吸虫疫区,当CT表现为胆管炎征象并伴有肝包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时,需要考虑吸虫所致。  相似文献   

17.
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和胰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及胰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胰腺和胰周病变的患者共 17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上腹部 (5例单纯平扫 ,11例平扫 增强 ,1例行静脉CT胆道造影 ) ,其中胰腺癌 4例 ,胆总管结石 3例 ,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 3例 ,真性囊肿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胆道梗阻 1例 ,囊腺瘤 1例 ,胰岛细胞瘤 1例 ,胰周淋巴结肿大 3例和 1例脾动脉瘤。由操作者经特定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画线做曲面重建。结果 多排螺旋CT可获得高质量的曲面重建图像 ,跟踪显示胰胆管或胰周血管 ,和清晰显示病灶与胰腺、胰胆管和胰周血管的关系。结论 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能获得胰腺高质量曲面图像 ,提供独特的解剖信息和相关病理征象 ,有助于胰腺和胰周病变的诊断及局部侵犯的评价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