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病理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及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并复习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后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均为中青年男性,体检发现,2例位于左后下纵隔,1例位于右后中纵隔。肿物呈圆形、类椭圆形,直径3. 0~4. 0 cm,质地较软,密度或信号均匀。平扫CT值平均为28. 5 HU,CT增强无明显强化,CT值平均为36. 7 HU,囊壁可轻度强化。MRI平扫呈水样均质信号,并可见低信号囊壁。结论 发生于后纵膈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CT平扫、增强及MRI平扫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 2 0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表现。结果  14例位于中纵隔气管旁 ,其中 12例位于右侧 ,2例位于左侧 ;5例位于右中纵隔隆突部支气管旁 ;左后纵隔食管旁 1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12例呈囊性密度 ,8例呈软组织密度 ,增强 5例囊内容物无强化 ,3例软组织密度病变强化后呈囊样低密度。结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多发于中纵隔气管旁 ,CT平扫加增强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可确诊。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起源于原始前肠的一种先天性的呼吸系统发育异常,又称支气管囊肿,按发病部位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和异位型,临床以纵隔型常见。多发生于气管旁、隆突下、肺门、后纵隔等部位。由于其发生位置及影像表现多变,CT 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分析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 CT 征象,探讨其 CT 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中纵隔胸腺囊肿一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患者女,49岁。体检时胸片发现右后下纵隔肿块2年,间歇性右胸背部疼痛、咳嗽和痰中带血1年。CT增强扫描:气管隆突下方偏右侧一类圆形囊性肿块,密度均匀,CT值52HU,囊壁薄而均匀,大小55cm×45cm×40cm。肿块压迫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和右主支气管,并致气管分叉角扩大。CT诊断:气管隆突下囊性肿块,考虑为支气管囊肿(图1,2)。手术所见:囊肿位于右后中下纵隔,大小约70cm×60cm×40cm,内含黑褐色囊液约100ml,囊肿紧贴心包、右肺、气管分叉和食管,基底与迷走神经相连,分离粘连,行完整囊肿切除。病理诊断:胸腺囊肿。说明 胸腺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对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均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肿瘤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气管右旁6例,隆突下5例,气管左旁1例,主动脉弓旁1例,后纵隔2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4例,1例呈不规则形;水样密度9例,软组织密度5例,高密度1例;2例囊壁可见点状钙化,所有病例密度均匀,增强后未见明确强化.结论 MSCT对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天华  张肖 《放射学实践》2006,21(7):725-725
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体检发现右后上纵隔肿块5个月余。大小便无异常。查体:血压170/100mmHg,发育正常,无呼吸困难。CT检查:右后上纵隔椎体旁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呈分叶状。内可见粗索状骨嵴及不规则钙化,肿块边缘呈薄的硬化边,相邻椎间孔扩大(图1)。增强扫描未见肿块明显强化(图2),CT诊断为右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良性可能性大。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右后纵隔胸3椎体,饱满呈囊状,肿物固定并介入椎间孔,切除并送病理。病理检查:可见肿物呈分叶状,含有星形或梭形细胞,具有丰富的黏液和软骨间质,瘤细胞间有网状钙盐沉积。病理诊断:成软…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期前肠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按发病部位不同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和异位型,以纵隔型多见,因其CT表现无特异性而容易误诊,尤其是发病于非典型部位的支气管源性囊肿容易与纵隔其他来源的囊性病变相混淆.现回顾性分析 7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征象,探讨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旨在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纵隔囊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3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纵隔囊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包括胸腺囊肿7例,囊性畸胎瘤8例,气管、支气管囊肿9例,食管囊肿4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结果:不同纵隔囊性病变均有其较特定的发病部位。7例胸腺囊肿中6例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区,1例位于前纵隔中下部;8例囊性畸胎瘤主要位于前纵隔中部、大血管起始处;9例气管、支气管囊肿位于中上纵隔,气管、支气管右旁区;4例食管囊肿,其中3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中纵隔;2例囊性淋巴管瘤,其中1例为颈纵隔型,1例为颈一腋纵隔型。结论:纵隔囊性病变虽无明显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仔细观察CT与MRI征象特点,结合发病部位,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纵隔前肠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纵隔前肠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有24例(47.1%)无临床症状.MRI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16/21,76.2%)高于CT(14/41,34.1%).囊肿位于前上纵隔5例,中纵隔18例,后纵隔28例.完整切除35例,大部切除16例.病理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42例,食管囊肿7例,胃肠源性囊肿2例.结论 纵隔前肠囊肿术前诊断困难.应积极手术治疗,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4岁,因胸闷、胸骨后疼痛1月就诊,查体及实验检查无异常。胸部正侧位X 线片示:右中纵隔块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CT 增强检查示:右后纵隔可见一 8cm×6cm×6cm块影,向右肺凸起,中心密度稍低,周边强化,边缘规则,光滑,双侧支气管向前向外推移,食道向左推移,邻近骨质无破坏,诊断:右后纵隔块影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