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李斯特菌溶血素的主要功能,比较两种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溶血素对细菌黏附细胞等作用的强弱。方法构建含有LI i-hly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和lacZ基因或hly基因的打靶质粒,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LI溶血素(ILO)缺陷的LI重组菌株LIΔi-hly∷lacZ和回补表达LM溶血素(LLO)的重组菌株LIΔi-hly∷hly;比较2株重组菌与野生LI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比较3株菌在巨噬细胞RAW264.7内的增殖能力。结果重组菌株LIΔi-hly∷lacZ和LIΔi-hly∷hly的基因序列与预期相符;LIΔi-hly∷hly、LI和LIΔi-hly∷lacZ对HepG2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3.43±0.82)%、(3.43±1.59)% 和(3.41±1.12)%,侵袭率分别为(1.74±0.46)%、(1.22±0.75)% 和(1.39±0.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胞内增殖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ILO缺陷株LIΔi-hly∷lacZ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量降低,LIΔi-hly∷hly的增殖量升高。结论LI在细胞内的增殖水平与ILO有关,ILO缺失抑制了LI在细胞内的增殖能力,LM溶血素LLO协助细菌逃离吞噬泡进入宿主细胞质的能力强于LI溶血素ILO。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因重组构建以单增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为载体的新型结核疫苗候选株,并进行蛋白表达验证,为结核疫苗研究和结核防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 以体外基因连接、质粒转化等技术,将本实验室已有的分别编码结核抗原Ag85C、ESAT-6蛋白的两种基因盒,插入携带单增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同源序列的打靶质粒中。将打靶质粒电转化单增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在42 ℃和30 ℃连续传代,利用同源重组杂交原理和基因打靶技术,将打靶质粒携带的两种编码结核抗原的抗原基因盒,分别整合至致病基因(actA和plcB)被敲除的单增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减毒株及未经减毒的绵羊李斯特菌基因组中。重组菌经蓝白斑、抗生素抗性及PCR筛选,再经Western blot检测其菌体蛋白及分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构建了携带抗原基因盒的重组菌株5株,其重组基因序列PCR验证结果均符合预期,且测序验证成功;重组菌不携带红霉素抗性基因,表型特征符合预期;其中,重组菌Li-Rv0129c、Li-ΔactAplcB-Rv0129c按预期表达了结核杆菌Ag85C抗原蛋白,Li-ΔactAplcB-Rv3875按预期表达了结核杆菌ESAT-6抗原蛋白,Lm重组菌未表达相应结核抗原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得到3株以绵羊李斯特菌为载体的、携带结核杆菌Rv0129c(编码Ag85C)抗原基因盒或Rv3875(编码ESAT-6)抗原基因盒,且表达相应抗原蛋白的新型结核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受体Rev-erbβ基因敲除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  首先采用对靶向基因进行特定DNA修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构建Rev-erbβ基因敲除的HepG2细胞系。用Rev-erbβ打靶载体共转染到HepG2细胞,通过筛选、克隆化构建Rev-erbβ基因敲除HepG2细胞系,并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以正常HepG2细胞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Rev-erbβ基因敲除对肿瘤迁移、侵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MTT、细胞划痕、Transwell等实验检测Rev-erbβ基因敲除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结果  成功构建一株Rev-erbβ基因完全敲除单克隆细胞系(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命名为HepG2 C5(Rev-erbβ-/-)。qRT-PCR结果显示,Rev-erbβ基因敲除可以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因(MMP2,MMP9)、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ECM1)表达上调(P均<0.05),细胞黏附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基因(CDH1)下降(P=0.05);MTT、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显示,并且HepG2 C5比对照细胞有更强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P<0.05)。  结论  Rev-erbβ基因敲除可以改变HepG2细胞与迁移、黏附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HepG2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以绵羊李斯特菌(Listerria ivanovii,LI)为载体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征性抗原蛋白的疫苗候选菌株,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方法  将MTB早期感染、潜伏感染和复发阶段的4种抗原基因的细胞表位串联形成融合抗原基因,即多阶段结核杆菌抗原基因,命名为msv。将msv插入含有LI同源序列的打靶质粒,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基因组整合msv抗原基因的重组LI菌株。观察重组菌株的体外生长情况,通过Western blot验证靶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测定重组菌株对C57BL/6小鼠的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50),以0.1×LD50为免疫剂量,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通过接种前及接种后1、2、3、5、7、14 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脏器载菌量和脏器病理切片评价疫苗候选株的安全性。为测定疫苗候选株的免疫效果,另取3组小鼠分别尾静脉免疫LI-msv、LI、NS,免疫后第9天制备脾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等细胞因子的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能表达多阶段结核杆菌抗原的疫苗候选株LI-msv。LI-msv 对C57BL/6小鼠的LD50为3.3×108 CFU/只。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后,LI-msv主要在小鼠肝脏和脾脏内短期繁殖,7 d后能被机体清除,对肝、脾的病理损伤时间短且可恢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接种LI-msv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化出了特异的IFN-γ+ CD4+ T细胞和IFN-γ+ CD8+ T细胞,阳性细胞比率较相应载体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高(P<0.005);特异性TNF-α+ CD4+ T细胞比率高于相应载体对照组(P<0.01)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5),TNF-α+ CD8+ T细胞比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5)。  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株以LI为载体的表达结核杆菌多阶段抗原的疫苗候选株。该菌株具有生物安全性,且能诱导一定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有望作为结核疫苗候选株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BP(△BPSL1549)],建立有效的类鼻疽菌毒力基因敲除平台.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连接至pK18 mobSacB自杀质粒上,通过大肠杆菌S17-1 λpir以接合方式将其转入类鼻疽菌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替换野生株中的BPSL1549基因,经过蔗糖筛选靶标基因敲除株,并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方法鉴定敲除株,利用动物模型评价敲除株表型变化.结果 BP(△BPSL1549)菌株与野生株的BPSL1549基因两侧同源臂片段PCR产物相比缺少600 bp,Western blot检测敲除株不表达BPSL1549基因编码蛋白,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动物实验证实敲除株相比野生株毒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 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完善了类鼻疽菌敲除平台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奇异变形杆菌钼酸盐转运蛋白编码基因modABC基因敲除株,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胞内钼含量,探究modABC基因对奇异变形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杀载体pCVD442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modABC基因敲除株ΔmodABC,并通过PCR及Sanger测序鉴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亲本株PMI和敲除株ΔmodABC胞内钼酸盐含量,比较亲本株PMI和敲除株ΔmodABC在体外有氧和厌氧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结果 利用融合PCR成功将目的基因替换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n,与自杀载体pCVD442重组并转导到奇异变形杆菌亲本株PMI,随后发生同源重组,modABC基因被敲除,通过PCR及Sanger测序分析证实基因组目的基因已缺失,成功构建了modABC基因敲除株ΔmodABC;敲除株ΔmodABC胞内钼含量约为1.22 mg/kg,明显低于亲本株PMI(1.46 mg/kg,P<0.001);亲本株PMI和敲除株ΔmodABC在LB液体培养基中具有相似的有氧生长曲线,二者在厌氧条件下细菌的增殖速率均明显下降,并且在硝酸盐存在的LB培养基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blaNDM-1基因敲除前后阴沟肠杆菌毒力的变化,阐明blaNDM-1基因对其毒力的影响。 方法 将携带blaNDM-1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分为携带耐药基因blaNDM-1的阴沟肠杆菌T2(T2组)、阴沟肠杆菌T2 blaNDM-1基因敲除株(ΔT2组)和阴沟肠杆菌ATCC13047(ST组)。检测各组质粒稳定性、各组阴沟肠杆菌的菌落运动直径、生物膜吸光度(A)值、黏附细菌量、黏附率及侵袭黏附比。 结果 传代200次后,T2组阴沟肠杆菌仍携带blaNDM-1基因,ΔT2和ATCC13047组阴沟肠杆菌不携带blaNDM-1基因;T2组阴沟肠杆菌仅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NDM-1,其他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blaIMP-4、blaVIM-1和blaOXA-48均为阴性;ΔT2和ST组所检测的5种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均为阴性,T2与ΔT2组阴沟肠杆菌携带相同的毒力基因clpB、icmf和acrA。T2组菌落运动直径小于ΔT2和ST组(P<0.05)。与T2组比较,ΔT2组生物膜A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组比较,ΔT2组黏附细菌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24 h后,T2组和ΔT2组RAW264.7细胞的黏附率和侵袭黏附比低于ST组(P<0.05)。 结论 blaNDM-1基因未明显增加阴沟肠杆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含结核分枝杆菌Ag85A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并初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PCR法从结核杆菌H37Rv株扩增Ag85A基因,将PCR扩增产物克隆于2型腺相关病毒(AAV-2)表达质粒pSNAV中,构建重组质粒pSNAV-Ag85A;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BHK-21细胞中,G418筛选得到能表达目的基因混合细胞系BHK-Ag85A;用具有rAAV-2包装功能的辅助病毒感染BHK-Ag85A,纯化后得到rAAV-2-Ag85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病毒Ag85A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rAAV-2-Ag85A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Ag85A抗体,~(51)Cr释放分析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PCR扩增的Ag85A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纯化后得到的rAAV-2-Ag85A滴度为1×10~(12)virus particles/ml;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rAAV-2-Ag85A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2000的多肽;rAAV-2-Ag85A免疫的Balb/c小鼠,抗-Ag85A抗体的滴度可达1∶1024,同时还可激发Ag85A特异性的CTL产生。结论rAAV-2-Ag85A构建成功,rAAV-2-Ag85A免疫小鼠可以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出现。rAAV-2-Ag85A对于防止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尤其是作为结核病的治疗性疫苗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4(PA-64)株2815基因敲除株PA-64/ΔPA2815,建立有效的PA2815基因敲除平台。方法利用自杀质粒p CVD442及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敲除PA-64株PA2815基因,并采用PCR及测序检测方法筛选获得PA2815基因被Gm抗性基因取代的克隆,命名为PA-64/ΔPA2815。比较敲除株与野生株之间的生长特性、抗生素的敏感性、藻酸盐以及绿脓菌素分泌的差异。结果 PA-64/ΔPA2815菌株与野生株的PA2815基因两侧同源臂片段PCR产物相比缺少1 480 bp,成功构建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2815基因敲除株。体外实验证实敲除株相比野生株生长速度略慢,藻酸盐分泌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绿脓菌素分泌显著升高(P0.05),但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成功构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2815基因敲除平台;PA2815基因不影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但可以正向调控其藻酸盐的分泌和菌落生长状态,负向调控绿脓菌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 pseudomallei)sRNA基因敲除菌株,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设计合成引物9sF/9sR、9xF/9xR、R1/F1,扩增sRN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通过酶切、连接和转化,将目的片段克隆至质粒TPR-pK18mobSacB上,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sRNA敲除菌株。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敲除株△sRNA构建成功。与野生株HNBP001比较,△sRNA生长速度、泳动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下降,药敏结果无差异。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sRNA基因敲除株,为进一步研究sRNA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并鉴定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外膜蛋白I(OprI)基因与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b)疫苗 (Bb-pGEX-OprI),并研究该疫苗对小鼠Pa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PCR扩增OprI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至pGEX-1λT,构建重组质粒pGEX-OprI,将pGEX-OprI电穿孔转化Bb,构建Bb-pGEX-OprI疫苗,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后,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别分析并鉴定表达产物。21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接种Bb-pGEX-OprI 疫苗、空载体疫苗(Bb-pGEX-1λT)和Bb。首次免疫后4周用PA01株攻击。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计数肺组织的细菌菌落数。免疫前、首次免疫后4周和PA01株攻击后2周采小鼠静脉血,常规ELISA检测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194 bp的OprI抗原编码基因;双酶切、PCR和测序证实OprI基因成功克隆入pGEX-1λT中,并且pGEX-OprI成功转化Bb,构建为Bb-pGEX-OprI疫苗;SDS-PAGE显示Bb-pGEX-OprI 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2×103的OprI-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融合蛋白;Western blot证实融合蛋白能被Pa感染的鼠血清特异性识别。Bb-pGEX-OprI疫苗组小鼠肺组织的细菌菌落数低于Bb-pGEX-1λT组和Bb组(P<0.01),Bb-pGEX-OprI疫苗组小鼠血清IgG、IgG2b、IgG3和IgE水平在首次免疫后4周和攻击后2周依次升高,相同时间点Bb-pGEX-OprI疫苗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均高于Bb-pGEX-1λT和Bb组(P<0.01或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疫苗Bb-pGEX-OprI,其在小鼠抗Pa感染过程中可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绵羊李斯特菌,为绵羊李斯特菌的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方法 利用SOEing PCR的方法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溶血素的启动子(phly)与GFP基因融合,连接到pCW质粒上,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CW-phly-GFP。将重组质粒电转化绵羊李斯特菌,利用荧光显微镜分析荧光表达情况。分别在含红霉素和不含红霉素的BHI肉汤中连续传代培养携带重组质粒的绵羊李斯特菌,通过提取质粒和观察荧光的方法研究重组质粒pCW-phly-GFP及GFP在绵羊李斯特菌中的稳定性。结果 重组质粒pCW-phly-GFP酶切验证和测序均正确。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见到携带重组质粒的绵羊李斯特菌发绿色荧光。在红霉素抗性压力选择下重组质粒pCW-phly-GFP能稳定存在于绵羊李斯特菌中,并高效表达GFP。结论 成功构建了GFP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CW-phly-GFP,能在绵羊李斯特菌中高效表达GFP,为进一步研究绵羊李斯特菌作为疫苗载体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C57BL/6小鼠抗菌药物诱导艰难梭菌感染模型,为更有效地认识人类艰难梭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C57BL/6小鼠经抗菌药物混合液预处理3天后,进行克林霉素腹腔注射。之后给予高、中、低浓度艰难梭菌ATCC43255悬液灌胃,建立艰难梭菌感染诱导肠损伤和结肠炎的CDI模型。观察小鼠的病死率,平均相对体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粪便艰难梭菌A&B毒素变化。结果 小鼠经抗菌药物处理和艰难梭菌灌胃后,出现腹泻,体重下降,粪便艰难AB毒素检测阳性。结肠病理切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等结肠炎表现。随着灌胃菌液浓度的增加,小鼠症状越重,粪便毒素值越高。造模后存活下来的小鼠即使再次给予艰难梭菌灌胃也不再出现症状。结论 C57BL/6小鼠艰难梭菌感染模型与人类CDI病程变化相似,可进一步用于CDI防治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除了体现脾胃中心理论外,还蕴含了丰富的运气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解读。文章从李东垣的时代背景、甲己化土理论、擅用升阳风药、因时用药等方面具体阐述五运六气理论在《脾胃论》中的体现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打破HER2自身蛋白的免疫耐受,产生高效的免疫应答,利用遗传密码扩充技术,将免疫原性氨基酸对硝基苯丙氨酸定点引入到HER2片段的第5、26、79位,获得了含有对硝基苯丙氨酸的HER2突变体。通过镍亲和色谱柱,获得纯度达95%以上的原型和突变体HER2分子。对HER2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NO2Phe79HER2能够在C57BL/6小鼠体内产生高滴度的交叉性抗体。免疫小鼠的抗血清能够识别具有完整HER2受体胞外区的SKBR-3细胞,并通过ADCC效应裂解HER2高表达的HER2+B16F10细胞。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定点引入了对硝基苯丙氨酸的pNO2Phe79HER2可以作为靶向HER2的肿瘤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GD修饰的人内皮抑素30肽对HepG2细胞黏附、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人工合成人内皮抑素1~30位氨基酸(30肽,序列25~31由RGIRGAD改为RGDRGD)所对应的核苷酸序列,连接到质粒pTYB2中,再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同法合成人内皮抑素1~27位氨基酸构成的27肽作为对照。细胞黏附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30肽和27肽对HepG2细胞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筛选与侵袭作用相关的整合素;免疫荧光检测30肽和27肽对αvβ3整合素的聚集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肽和27肽对HepG2细胞表面相应整合素表达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30肽和27肽对HepG2细胞TIMP1和TIMP2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30肽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黏附、侵袭,对侵袭作用的影响与整合素αvβ3相关,同时,30肽能上调HepG2细胞中TIMP1和TIMP2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30肽加αvβ3抗体后,上述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30肽可能是通过整合素αvβ3发挥其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可以成为临床上肝癌的辅助化疗药物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o investigate the anti-vasculature effects and the anti-glioma effects of attenuatedSalmonella typhimurium vaccine strain expressing VEGFR2 (flk-1) gene, plasmid pcDNA3, 1-flk1 was constructed and electro-transfected into live attenuated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rain SL7207. Mouse models of intracranial Gl261 glioblastoma were treated with an orally administered attenuatedSalmonella typhimurium expressing flk-1 gene. The survival period was recorded and vessel density was observ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CTLs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ttenuatedSalmonella typhimurium vaccine strain expressing flk-1 gene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glioblastoma growth, reduce vessel density, prolong the survival period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se mice. The flk-1 specific CTLs activity was increased obviously after the vaccination. Our study showed that attenuatedSalmonella typhimurium vaccine strain expressing flk-1 gene could break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a in glioma gainst this self-antigen and kill endothelial cells by the orally administered vaccine and can be used for both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purposes. FENG Keke, male, born in 1976, M. D., Ph. D.  相似文献   

18.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其抑菌作用分别增强了17.2%和22.4%。同时,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存在共生关系,共培养后生物量可达4.27 g/L(干重),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6.0%和30.6%,且共生可使产酸增多,从而达到协同抑菌效果。对福氏痢疾杆菌黏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能协同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Caco-2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孵育的组别,其福氏痢疾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分别降低了84.2%,81.2%和75.8%,相对应的Caco-2细胞的活力分别提高了22.9%,12.5%和11.5%。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具有共生关系,并且在体外能够协同抑制肠道致病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对于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