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06-2016-06,于我院行PKP手术的185例单节段OVCF患者,随访18个月,将术后发生临近椎体骨折者设为骨折组,其余设为非骨折组。调查两组患者病历资料,明确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临近椎体骨折22例,骨折率11.89%,平均骨折时间(8.45±1.43)个月;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术前骨密度、术后骨水泥渗漏、年龄、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注入量、伤椎恢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未进行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水泥渗漏、骨密度3.5 T,均是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节段OVCF行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高龄、未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骨密度3.5 T等人群,均会增加临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行PKP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54例,其中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骨折组),218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获得平均13.4(12~18)个月随访。36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再骨折率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以及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其中39例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再发骨折组),另113例无再发骨折(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值、单/双侧注射、骨水泥分布情况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PKP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8-26个月左右。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共39例,包括相邻椎体骨折27例,非相邻椎体骨折12例,发生率为25.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再骨折组相比,对照组体重指数明显偏高,骨密度值较高,支具佩戴时间、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更长,上终板所在的骨水泥存在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与上终板接触率更低(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值过低(OR=3.968,P=0.002)、上终板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和骨水泥与上终板接触率高(OR=4.635,P=0.001),均是导致术后再发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体重指数(OR=0.253,P=0.015),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长(OR=0.546,P=0.017)以及支具佩戴时间长(OR=0.528,P=0.003)均是避免术后再发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OVCF患者行PKP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佩戴腰围支具,可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骨密度偏低、术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或接触终板的患者,是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骨折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1行PKP手术治疗的15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末次随访时15例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骨折组),136例未出现骨折(未骨折组)。先采用单因素分析与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15例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进行PKP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密度T值、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较低、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骨密度T值较低、术后未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术中注入骨水泥时要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术后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患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因OVCFs行P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及既往病史、腰椎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病椎压缩程度、骨折椎体个数及节段、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情况、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收集患者术后第1、3、6、12、18个月来院复诊时测定的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数据,包括:血钙、磷、降钙素、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25-(OH)D]。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6例原发性OVCFs患者共89节椎体骨折,术后共17例患者19个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血25-(OH)D水平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值、病椎压缩程度、手术入路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25-(OH)D水平较低是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及低25-(OH)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研究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102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按有无新发椎体骨折出现将患者分成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目、骨折压缩程度、腰椎侧凸畸形及脊柱矢状面后凸角)、手术因素(强化椎体个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外伤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诸因素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将各相关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主要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随访中共有20例患者先后出现非手术椎体再次骨折,再骨折率为19.6%,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目、手术强化椎体个数、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程度、腰椎侧凸畸形及脊柱矢状面后凸角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无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重(OR=0.090)、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0R=9.682)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0R=9.584)是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结论:骨质疏松程度重、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03—2013-07在本院行PKP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且自愿参与课题的1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出现继发相邻节段椎体新鲜骨折,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折组(28例)和对照组(107例)。观察记录2组性别、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术前伤椎个数、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骨水泥量、骨水泥注射方法(单或双侧注射)、有无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BMI指数、低骨密度、伤椎个数多、骨水泥发生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完善术前准备和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2009-01-2011-06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11-06解放军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入院行PKP治疗92例患者,根据有无椎体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D (OR=0.159)及骨水泥渗漏(OR=6.502)是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水泥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9-01—2020-12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将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患者与未继发骨折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抽烟史、过度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糖皮质激素应用史、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纳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3例中63例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为28.3%;36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为16.1%。胸腰段椎体(T11、T12、L1)继发骨折33例,发生率为1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有骨水泥注入量较大、椎体骨密度较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不均匀、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与骨水泥注入量较大、椎体骨密度较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高原地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3月在本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104例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折,将患者分为新发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间可能的新发骨折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初次强化椎体个数、骨折压缩程度、椎体后凸角度、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抗骨质疏松时间、每天日照时间、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初次手术节段;并将各相关因素引入逻辑回归,分析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12.63±9.61)个月,共有23例患者发生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新发骨折的发生率为22.11%,新发骨折距初次手术的时间1~30个月,平均(11.5±7.96)个月。分析显示患者骨密度、初次强化椎体个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时间、每天日照时间是影响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结论]高原地区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重,初次强化椎体个数多是导致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增加术后抗骨质疏松时间和每天日照时间可以预防新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并发再骨折与骨水泥注射量的关系。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采用单侧经皮穿刺PKP术治疗的68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水泥注射量少于3ml(平均2.5ml)的患者30例(少量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0~91岁,平均(85.0±8.5)岁;骨水泥注射量大于4ml(平均4.5ml)的患者38例(多量组),男15例,女23例;年龄60~93岁,平均(86.0±9.2)岁。观察2组随访期内并发椎体再次骨折的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1年,平均3.8年。少量组并发再次骨折13例(43.3%),其中强化椎体再骨折1例,上下邻节椎体骨折8例,远位节段椎体骨折4例;多量组并发再次骨折18例(47.3%),其中强化椎体再骨折2例,相邻椎体骨折10例,远位节段椎体骨折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射量不是再次骨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骨折主要与骨质疏松的疾病自然进展有关,注射量以略超过球囊容积为宜。  相似文献   

12.
周成洪  龙亨国  谭军  虞杰 《中国骨伤》2019,32(7):604-608
目的:比较充气复位法结合骨填充网袋植入术与充气复位法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脊髓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60例无脊髓损伤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6例,女94例;年龄72~84岁,平均76.4岁。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其中体外复位结合骨填充网袋植入术(治疗组)80例,体外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术前与术后6个月对X线进行伤椎高度测量,评估伤椎高度丢失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2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对腰背部疼痛和自身功能障碍进行随访时分别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治疗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渗漏率为3.75%(3/80);对照组骨水泥渗漏14例,渗漏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4.6个月。其中术后感染2例,均为浅表感染,经过使用口服抗生素及门诊换药后,感染均得以控制。术后6个月随访时,X线测量伤椎高度评分,治疗组高度恢复(5.12±1.31)%,对照组(14.11±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治疗组4.03±1.62,对照组10.03±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治疗组1.03±0.62,对照组2.67±0.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充气法复位结合骨填充网袋植入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可明显降低术中骨水泥渗漏发生、有效提高伤椎高度复位、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但由于骨填充网袋价格昂贵,影响其临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骨折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对采用PVP治疗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5例,女105例;年龄68-95岁,平均(79.50±5.45)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判定责任椎,行椎体成形术共362个椎,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再次出现疼痛和核磁或骨扫描检查判定是否继发骨折,分继发骨折和未继发骨折两组,继发骨折组按性别不同分两组,每组分原手术椎再骨折、邻椎骨折和跳跃椎骨折3类。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泄露、继发骨折部位、继发骨折率和继发骨折类型等情况。结果:男性椎体成形术109椎,女性椎体成形术253椎,术后继发骨折共22例27椎,其中行2次椎体成形术13例16椎,3次椎体成形术2例4椎,保守治疗7例7椎。继发骨折组和未继发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和骨水泥椎间隙泄露与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组内男女两组间继发骨折率、继发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椎骨折发生率与邻椎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而与是否单双侧注射、是否椎间隙泄露无明显关系。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与性别和部位无关,术后跳跃椎骨折与邻椎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支持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刚度增加所致邻椎应力增加继而邻椎易骨折这一生物力学观点,认为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是骨质疏松的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中应用明胶海绵预防Kümmell病患者椎体前壁骨水泥渗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13例临床诊断为Kümmell病的患者,予以行PKP术治疗,同时术中应用明胶海绵置入椎体前壁处预防骨水泥渗漏,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73.84±8.44)岁。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胸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X线观察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1±0.83)分、(2.92±1.13)分、(1.69±1.11)分,治疗后1 d、3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ODI分别是(71.08±9.46)%、(17.85±7.82)%,治疗后3个月的ODI较治疗前改善(P0.05),患者术后胸腰椎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示椎体前壁无骨水泥渗漏。结论:明胶海绵可预防Kümmell病椎体前壁骨水泥的渗漏,降低椎体前方主动脉等软组织的热损伤和机械损伤风险,不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和胸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采用PVP治疗的43例胸腰椎重度OVCF患者(53个椎体)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X线透视了解骨水泥椎体内分布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活动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12.22)min,骨水泥注入量(3.2±1.6)mL。所有患者随访(9.6±3.2)个月,8例患者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骨水泥渗入相邻椎间盘,2个椎体渗入椎体前,1个椎体渗漏至椎旁软组织),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特殊治疗。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ODI及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OVCF可简化手术步骤,有效缓解疼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田观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6,29(7):588-592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55~72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9 d,平均4.5 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35例,爆裂型13例。骨折部位:T_(11)9椎,T_(12)15椎,L_1 14椎,L_2 7椎,L_3 3椎。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I)随访期间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为75 ml。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4±2.6)%、(91.2±1.6)%、(86.9±3.2)%;局部后凸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6.6±3.2)°、(6.2±1.0)°、(6.8±1.5)°;SI分别为(51.6±4.2)%、(90.2±5.9)%、(88.7±4.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cle,VAS)分别为7.6±1.2、2.8±1.9、1.1±0.4。术后3 d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神经功能损坏、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再发。结论: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同时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生理负荷传导,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中预防骨水泥外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PVP)中预防和减少骨水泥的外渗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4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23例;年龄为62~80岁,平均72岁。椎体骨折节段:T_8-L5,其中腰椎30个,胸椎18个,病程3 d~2个月。其中20例(20个椎体)采用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22例(28个椎体)采用温差注射法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率。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 VAS评分别为(40.05±7.78) min,(3.93±0.19) ml,(3.55±0.74)分;A组患者分别为(38.90±6.81) min,(4.03±0.24) ml,(4.05±1.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渗漏率为9.1%(2/22),比A组患者的40.0%(8/20)更低(P0.05);B组患者再骨折率为9.1%(2/22),A组患者为15.0%(3/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差注射法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外渗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受单侧穿刺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男16例,女50例),共83个椎体(胸椎45个,腰椎38个),其中单节段55例,双节段6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纳入患者年龄60~93(76.83±8.65)岁,纳入患者发病后1~10 d就诊,术前均摄患椎正侧位X 线片、行 MRI 及骨密度仪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后X线中骨水泥的形态分为O形组(28例)和H形组(38例)。O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聚集团块样分布;H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收集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1 d、6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患椎后凸角和患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66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O形组和H形组术中分别出现1例和8例骨水泥的渗漏(P<0.05),但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均出现1例邻椎骨折(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 O形组分别为7.89±0.79、2.75±1.08、0.46±0.58、0.36±0.49,H形组分别为8.00±1.04、2.58±1.15、0.53±0.56、0.42±0.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O形组和H形组VAS评分分别为0.96±0.58和1.1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1年的ODI评分O形组分别为12.43±3.78、10.00±2.46、8.43±1.50,H形组分别为12.11±3.68、9.53±2.35、8.32±1.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椎后凸角和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分分布形态是O形还是H形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所以在进行单侧穿刺PVP手术时,不必为了达到患椎充分弥散的目的而刻意的增加穿刺针的穿刺角度,进而降低损伤重要结构、减少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