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mL2.5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后快速康复外科治疗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国内一些医院开始了快速康复外科的研究与应用。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对全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其进行置换前、置换中和置换后管理,以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对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平均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水平,同时置换后平均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置换前水平,显示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果表明,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减少了手术应激及术后并发症,加速了患者康复,增强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鸡尾酒疗法)是比较新颖的人工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以较好的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置换后镇痛方案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6例实施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包括罗哌卡因200mg、肾上腺素5mg、曲安奈德5mg),记录患者置换前后静止与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置换后1~3d静息痛和运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5d,置换后第二三天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5°和55°,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说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该镇痛药物在可减少置换后早期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置换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采用何种镇痛方法的效果差异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48 h静息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嗜睡等镇静过度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与结论: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9篇,样本共计952膝,股神经阻滞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分别为481膝和471膝.荟萃分析加权后,股神经阻滞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术后24,48 h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低(P 〈0.05),无论是单次股神经阻滞还是连续股神经阻滞,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神经阻滞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率低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 〈0.05).结果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无论是镇痛效果还是并发症发生率都优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股神经阻滞镇痛患者满意度较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鸡尾酒疗法)是比较新颖的人工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以较好的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置换后镇痛方案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6例实施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包括罗哌卡因200mg、肾上腺素5mg、曲安奈德5mg),记录患者置换前后静止与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置换后1~3d静息痛和运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5d,置换后第二三天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5°和55°,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说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该镇痛药物在可减少置换后早期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置换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h~6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关节内鸡尾酒注射阵痛是一种新颖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有效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内鸡尾酒式混合剂注射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治疗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对照组予帕瑞昔布静脉注射做对照。所有患者置换后24h接受口服盐酸曲马多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置换后镇痛药使用量。在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静息痛评分在置换后12,24,48h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活动痛评分在置换后24,36h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总并发症监测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置换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置换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h~6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观察辅助镇痛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康复锻炼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在置换后口服塞来昔布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不予以止痛药处理。观察镇痛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镇痛组置换后7d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在置换后6个月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辅助镇痛能有效减少置换后患者运动时的疼痛,有效地保证了置换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短期内提高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48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康复治疗逐渐引起关注,进行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和关节滑液循环,从而加快组织修复.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12/2009-10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中心医院骨科和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组.两组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前,给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训练,并辅助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关节运动,1 h/d,每日运动范围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宜,被动运动范围每日增加5°-10°.对照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抬高患肢30 cm,按骨科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采用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肢疼痛,通过测量双下肢周径评定患肢肿胀程度,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VAS患肢疼痛评分、双下肢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均基本相似(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置换后3 d及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置换后3 d VAS患肢疼痛评分及双下肢周径显著降低(P<0.01),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达优率显著升高(P<0.01).48例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早期持续被动关节运动有助于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的缓解、肿胀的消除以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CIA)组各30例,CFNB组病人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IA组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术后镇痛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等。[结果]两组病人术后VAS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镇痛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副反应少,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假体关节的功能,促进病人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疼痛控制是每个骨科医生都需要面对的难题,近年来镇痛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各有缺点.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5例,女2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围手术期采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股神经阻滞、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等多途径镇痛;对照组: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镇痛.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采用多途径镇痛特别是膝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可以使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应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采用多途径镇痛可以有效减轻人工全膝关节患者术后疼痛,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镇痛,观察组行羟考酮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痛药使用率及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股神经阻滞可降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止痛药物用量,促进膝关节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全膝关节置换的数量已经快速增加超过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量,然而国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却远比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少,具体原因可能为患者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其具体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给予确认。
  目的:对经过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鞍山市中心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以及康复训练,同时通过跟踪随访,统计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肌力、置换前后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评分以及术后早期CPM应用情况,了解疗效,并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置换后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通过全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3±5.5,(98.4±7.9)°,治疗前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45.8±5.7,(66.5±4.3)°,置换后较置换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与置换前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前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置换后早期CPM应用呈负相关关系(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对骨关节炎患者具有重要的修复价值,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置换前膝关节疼痛评分、置换前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早期CPM应用会影响其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