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琼祥  周丽燕 《内科》2008,3(2):193-195
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指导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指导组同时进行偏瘫康复指导,包括对患者家属指导,患者心理指导,偏瘫训练指导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0d后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4级(Brunnstrom分级),指导组分别为80%和82%,对照组分别为50%和54%(P〈0.05),ADL总有效率指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和66%(P〈0.05)。结论偏瘫康复指导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2.
运动再学习法对脑卒中偏瘫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运用运动再学习法(MRP)和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FT)进行康复治疗。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motor scale,FMM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MRP组与FT组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10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MRP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FT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优于易化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指导的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康复组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于社区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利用Fugl-Meyer评定法(FMA)、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FIM-B)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FIM-B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模式下进行的社区综合康复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规范的康复治疗对前循环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前循环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康复组患者给予6个月规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1个月的康复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3、6个月时肢体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规范康复治疗对于前循环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 h及治疗后6~8 w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6~8 w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FMA平均值转化为运动最大程度百分比,治疗前后下肢均较上肢高,但治疗后FMA的提高程度上下肢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将4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康复治疗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照组采用患侧下肢PT训练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NDT),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移动平衡能力。结果治疗组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UGT评分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速度,改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恢复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1例恢复期介入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与42例急性期即介入康复治疗患者分析。比较康复治疗介入1月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恢复期组与急性期组在入组时及入组30 d偏瘫侧肢体运动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恢复期介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作用不逊于急性期介入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即开始卒中单元下的康复介入对住院期间(近期2周、4周)和出院后(远期3个月)肢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急诊收治的和急诊介入溶栓治疗后的300例急性脑卒中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给予临床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进行从急性期开始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治疗,采用国际通用的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实行临床药物治疗和康复干预治疗一体化,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Bobath、Brunnstrom、PNF、MRP、ADL训练5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未接受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3个月进行NIHSS评分、Brunnstrom运动分级、MRC肌力评定、自理程度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治疗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runnstrom分级明显提高(P均<0.05),MRC分级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runnstrum分级、MRC分级显著提高(P均<0.01),Barthel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runnstrom分级、MRC分级、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均<0.01).结论 急性脑卒中发病早期通过卒中单元的模式开始康复治疗可以在近期显著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精细动作功能,中远期最终达到纠正偏瘫异常运动模式、恢复正常自理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 EMG 波幅,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肌最大收缩时 EMG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所致偏瘫合并偏瘫侧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和Barthel氏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指数评定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ADL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桥式训练辅助器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基础康复治疗,5次/w,共4w.观察组患者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康复治疗,同时每天增加桥式训练辅助器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w后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组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w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桥式训练辅助器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动态指导下的家庭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心力衰竭好转出院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导运动方案,定期随访,每隔3个月复查心肺运动试验,根据检查结果重新调整运动方案。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导运动方案,定期随访。所有运动均由患者家庭中自行完成。12个月后收集各组患者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指标,统计12个月后能坚持运动的人数。实验前及12个月后行六分钟步行试验测量步行距离,通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肺运动试验测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人数、死亡原因、死亡率。结果人均住院次数、人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4、4.582、3.885,均P <0.01),观察组较之前最终六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大(t=8.506,P <0.05)、生活质量改善(t=4.217,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t=2.475,P <0.05),最大摄氧量(t=7.468,P <0.05)、无氧阈(t=3.884,P <0.05)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肺运动试验动态指导下的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减少住院次数、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Meyer(FMA-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FMA-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3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病例资料,其中脑梗死97例、脑出血66例。年龄33~86岁,平均(63.71±11.296)岁,共治疗20 d。所有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按康复医学科常规护理,健康宣教指导良肢位摆放,给予传统康复治疗(针刺、红外线照射、手指点穴、穴位贴敷治疗)、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悬吊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给予康复评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er量表、Brunnstrom量表、Ashworth量表对病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arthel指数、Berg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上肢Fugl-Meyerer评分及Ashworth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经治疗后下肢Fugl-Meyer、肌张力Ashworth及上肢、手、下肢的Brunnst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未经过康复训练的发病1个月内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体检;康复组42例,在门诊进行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与指导并定期上门随访。对两组初诊时和3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来评定疗效。结果康复组经康复护理后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科学、合理、正确的康复与护理手段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状况好转之后出院的进行观察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医护人员对实验组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并且每月定期上门对患者进行辅导,并做好统计工作;医护人员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家庭护养,不对患者实施干预指导。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的时候身体状况没有明显差别,6个月后,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脑病科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评分上实验组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价值高。此种护理方式应该得到医护人员的普遍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电针结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制体位下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均进行促通技术治疗,观察组结合固定体位下电针疗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分别进行肢体功能(FMA)评定。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固定体位下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有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5例脑卒中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或止血、防治脑水肿、脑保护等常规治疗。康复组加用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患肢运动功能按Fugl-Meyer评测法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按ADL 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标准评价。两组病人于康复治疗前及出院前分别进行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康复组患者评分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早期的运动康复治疗配合常规治疗较单纯的常规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急性脑血管病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CIMT组和CIMT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TEF和BI中的10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IMT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CI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