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目的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伴有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手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技术的使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均进行Fugl-Meyer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的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均喜 《内科》2008,3(1):40-41
目的 探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接受内科药物基础治疗,康复组在早期即给予规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康复治疗。结果 康复组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偏瘫是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后遗症,早期表现为肌张力下降,随着病症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状态,会大幅降低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2〕。本文旨在探讨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126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境激发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环境激发干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病人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10 m步行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L、10MWT、M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L、10MWT、M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环境激发干预能有效改善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双重任务训练,研究组应用经颅磁刺激结合双重任务训练。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表面肌电参数。结果 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胫前肌的表面肌电参数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肌积分肌电值均提高,协同收缩率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0例。通过加强康复护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腓总神经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另予以频率为25Hz的低频电刺激患侧腓总神经治疗(20 min/次),共治疗4周(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患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和患侧踝关节最大等长背屈时胫骨前肌表面肌电信号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和中位频率(media frequency,MF).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的10 M、IEMG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对照组的MF改善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的MF改善显著(P<0.05);试验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腓总神经可以改善踝关节的背伸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绳带捆绑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1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绳带捆绑技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肌张力分级、步速、步宽、步长、起立-行走(TUGT)测试结果和干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行测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步速、步宽、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TUGT较干预前缩短(P<0.05),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94.79%)高于对照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绳带捆绑技术及温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实施干预,可缓解其痉挛状态,恢复肢体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且病人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 EMG 波幅,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肌最大收缩时 EMG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器手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门诊卒中偏瘫患者31例,根据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手康复组(16例)和一般康复组(15例)。一般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 min/次,同时进行家庭康复训练,5次/周,1 h/次;机器手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 min/次,同时进行机器手辅助训练,5次/周,1 h/次。两组训练周期均为4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Wolf运动功能评价(WMFT)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对上肢肌张力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机器手康复组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7.1(2.4,93.8)s比13.1(3.7,99.5)s],功能评分明显提升[(45±13)分比(38±11)分],上肢功能评分明显提高[(28±7)分比(25±7)分],腕手部中位数评分明显提高[15(10,19)分比9(5,14)分],FMA-UE总分明显提高[(46±12)分比(38±12)分],MAS评分明显降低[3(2,5)分比5(4,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般康复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康复训练后,机器手康复组比一般康复组腕手部中位数评分[15(10,19)分比6(5,12)分]、治疗效应[-5.5(-10.8,-3.2)比0.0(-1.0,3.0)]、MAS[3(2,5)分比5(4,6)分]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康复机器手可有效提高卒中后慢性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对腕手部运动功能提升有明显效果,并可控制上肢肌张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自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水平、满意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下肢功能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升,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有助于提升患者身体素质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节奏刺激(RAS)辅助康复训练中,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3—8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康复期偏瘫患者40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同时给予试验组患者RAS,连续治疗30 d。对两组患者均于第1、15、30天采用Fugl-Meyer评分与足印法对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进行评价。结果 (1)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经过30 d的康复治疗,各项指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患者跨步长增加,分别增加29.5%和52.4%;患健两侧步长差缩短,分别缩短32.2%和42.5%;步频加快,分别加快9.5%和15.7%;最大步行速度加快,分别加快18.9%和29.5%。(2)试验组Fugl-Meyer积分在第15、30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第30天Fugl-Meyer积分高于同组第15天(P0.05);试验组第30天步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S能够在短期内改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4-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运动想象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远端运动功能、痉挛和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5例卒中12个月以内的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单双的顺序,分为运动想象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物理疗法、理疗、作业疗法,2~5h/d,5d/周。运动想象训练组辅助镜像疗法,对照组辅助无镜像疗法的训练(完全避开视觉的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2次/d,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手运动功能评定、痉挛评定(MAS)和功能独立评定(FIM)中自我照顾的评分。两组在治疗后4周和第1、3、6个月,评价Brunnstrom、MAS和FIM评分改变。对出院后继续自我练习3个月的2例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①治疗后4周,运动想象组Brunnstorm、FIM评分分别增加0.6±0.5和3.8±1.9,对照组分别增加0.1±0.6和1.5±2.6;两组Brunnstorm增加值比较,t=2.69,P〈0.05;两组FIM增加值比较,t=3.03,P〈0.01。在痉挛方面,MAS评分运动想象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减少0.2±0.4和0.1±0.3。运动想象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②运动想象训练组在治疗后1、3、6个月,Brunnstrom和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③表面肌电图检查显示,当进行腕背伸运动时,桡侧腕伸肌群活动比尺侧腕屈肌群活动明显。④头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运动想象训练组患者在患侧第一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均有高信号显示。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对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和降低手致残率的疗效显著,但对缓解痉挛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侧抑制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想象(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MI组和联合组,每组36例。常规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MI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进行MI训练,联合组在MI组基础上进行对侧抑制性rTMS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侧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平衡量表(BBS)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手部精细动作评估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分。 结果常规组、MI组、联合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0.0%、77.8%、94.1%,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治疗前MEP-CL、CMCT、TUGT时间及BBS、MFES、FMA、手部精细动作MA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MEP-CL、CMCT、TUGT时间缩短,BBS、MFES、FMA、手部精细动作MAS、MBI评分增高(P<0.05);改善程度:联合组>MI组>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侧抑制性rTMS联合MI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在早期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30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5例,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和踏车训练组(65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增加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治疗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踏车训练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上肢:(32.44±7.81)分比(38.26±8.72)分,下肢:(18.33±5.18)分比(22.78±4.93)分]及ADL评分[(52.26±7.63)分比(59.72±8.84)分]提高更显著(P均=0.001);生活质量评分除了疼痛(BP)和功能(PF)两个维度外(P均>0.05),其他维度均表现为踏车训练组分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结论: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能显著提高早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更快地促进其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迫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包括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符合人选条件的4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强迫运动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强迫运动组只采用强迫运动疗法.即限制健侧肢体运动,治疗期间健侧上肢穿戴吊带和夹板(即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动作程序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每天6h,每周5d。连续4周,不采用其他康复治疗手段;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即易化技术.以bobath方法为主.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每天2个单元(每个单元40min),每周5d.连续4周。功能评价采用简化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STEF)。结果:常规康复组治疗后FMA、STEF评分有明显提高(分别为26.3→34.1.38.6→41.4)(P〈0.05).CIMT组有更显著提高(分别为26.3→53.2,38.7→60.5.P〈0.01),且比常规康复组显著(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桥式训练辅助器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基础康复治疗,5次/w,共4w.观察组患者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康复治疗,同时每天增加桥式训练辅助器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w后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组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w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桥式训练辅助器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