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生育政策的积极推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二胎或三胎,除了妊娠期需对身体调护,产后病更是不容忽视。产后正值体虚、免疫力低下时,如果产后汗出过多,又护理不当,就易感外邪,变生他证,影响产妇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胡小芳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教学30余年,注重审因论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为要治疗产后汗出,临床效果颇佳。文章通过从产后汗出的病因病机、审因论治、临床应用等方面论述胡小芳教授治疗产后汗出的经验,并附2则临床验案。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68-469
列举临床运用桂枝汤治疗妇科月经病之痛经、经行风疹块,妊娠病的妊娠恶阻,产后病的产后自汗、产后大便难及妇科杂病之绝经前后诸症验案六则,认为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真武汤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汤系《伤寒论》方,原为阳虚水湿而设,由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五味组成.具有温经祛寒,燥湿健脾之功.余将其应用于妇科临床,颇见成效,兹举验案如下.例一、产后汗出周某,女,28岁,1987年8月10日诊.产后半月,感受风寒,经某医院治疗后,汗  相似文献   

4.
刘忠文  刘迎辉  杜红 《新中医》2010,(9):128-129
<正>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逐邪外出的治法,属中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多用于外感病治疗。但汗法的使用临床不仅局限于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记载如痉证、湿证、黄疸病、妇人产后病、水气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等杂证中,既有单纯使用"汗法",亦有与其他治法合用者,为杂病使用"汗法"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杂病"汗法"应用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产后汗症是产后常见症之一,在鄂西、湘西等地有此称谓,有的也称为“产后多汗”、“盗汗”。中医的“产后自汗”、“产后盗汗”,西医的“产后席汉氏综合征”可参此辨证。主要病症为,产妇于产后出现汗自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若睡着了汗出湿衣,醒来汗止者称为“产后盗汗”。两者合称为“产后汗症”。本人在2005年至2007年10月以来收治25例产后汗症患者,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产后汗证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疾病,病情重者日夜多汗,动辄尤甚,病程迁延,加重女性身心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而致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营阴外泄是产后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以血汗同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后汗证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汗证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探讨养血益气法、调和营卫法和固表止汗法在产后汗证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根据产后汗证特点提出相应调护要点,为产后汗证的治疗与调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 炙甘草、生姜、大枣五药组成,是伤寒论第一方,主治太阳中风,但亦常用于内伤杂病.近几年来有关桂枝汤治疗杂病的临床报道屡见不鲜,为了扩大桂枝汤的临床治疗范围,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及临床应用体会,对其在临床各科的运用情况概述如下.一、内科杂病1、自汗 治疗自汗症,一般多用益气固表止汗剂,如玉屏风散、牡蛎散之类.而熊氏却用桂枝汤原方(其中桂枝15克、白芍30克),治一妇人因产后失血过多而致汗出淋漓,仅服药2剂,竞获全功.曲氏用桂枝汤加黄芪、牡蛎治疗长达四年之久的顽固性自汗.只服药7剂就汗止病愈.刘氏治一青年渔民,因汗后潜入海中遂汗出不止,曾用玉屏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保定市中医院陈益昀主任中医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妇科、内科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效验俱丰.现将其治疗妊娠及产后病的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虽为太阳中风表证而创,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如巧用于妇科杂病之围绝经期综合征之异常汗出。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妇科急症厦门市中医院妇科陈明妙,王鹭霞,张雯婷(301003)关键词妇科急症,中医药,临床治疗妇科疾患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可谓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多变c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妇科病例当中,急危重难病证占据...  相似文献   

11.
多汗是肿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汗证”的范畴。汗出与阴阳运动密切相关,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保持汗液正常排泄的基本条件,而汗出情况是判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肿瘤患者自身脏腑阴阳失衡,加之不同治疗手段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患者汗出异常,对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皆产生消极影响。而异常汗出的不同特点亦是对脏腑阴阳状态的反映,对于肿瘤相关性汗证患者,辨汗在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脏腑阴阳学说,文章总结了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的不同病理特点,以阴阳失衡为病机总纲,从脏腑阴阳角度分别阐述肿瘤患者自汗、盗汗、手足汗以及头汗、胸汗、脊汗的具体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汗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经方在产后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对疾病的治愈有较大的贡献,本文针对2000年至今关于妇科疾病中产后病经方治疗的案例进行回顾、总结,希望对今后临床中产后病的治疗有些许帮助,同时对经方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产后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学认为产后病的发生与产后"多虚多瘀"的病理特点关系密切。多虚则是因为产后伤津耗气,亡血过多,元气亏虚所致。  相似文献   

13.
产后心胸汗出系妇科临床少见症,辨证求因,则由心脾气虚、心肾阴虚等所致,治宜补益心脾和补益心肾,方用归脾汤加龙牡增减、六味地黄汤合补心丹化裁增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高卫平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74-1975
在外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汗出往往预示了人体表邪外散,三焦气血运行恢复通畅,营卫协调。由于外邪的性质和体质强弱的不同,引起人体营卫失调的病机也不同,所以治疗过程中汗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同时临床上要区分"正汗"、"病汗"和"误汗",以便更好地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总结广东省名中医吴伟教授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吴教授基于"五脏相关"理论,以阴阳为纲,针对不寐"阴血不足,虚火内生"之总病机,运用酸枣安神膏方治疗,现将吴教授经验总结阐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产后汗证临床较为常见,其汗出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大汗不止,必须及时治疗。我院妇产科2001-2004年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产后汗证8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燕平教授系浙江省中医院妇科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师承国家名老中医、"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先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二十余年,对于经间期出血的诊疗见解独到,取效甚验。笔者有幸随诊,受益颇多,现将吴教授治疗经间期出血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郭耀晨 《新中医》2023,55(15):205-209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汗证的医案论述,卷三有汗门专篇,余各卷各门中多有散见,所涉病因病 机广泛,通过整理叶氏典型医案,结合汗证的阴阳虚实辨证,着重从营卫、气血、阴阳、脏腑、外感、产后等 角度分类辨析叶氏汗证相关医案。总结出叶氏在汗证治疗中善用经方,辨析阴阳,强调血汗同源,重视心肾、 脾胃,以及温热暑湿致汗和产后汗出等方面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海派陈氏妇科为上海著名的妇科学术流派之一,享誉沪上近百年。海派陈氏妇科善用经方、古方治疗各类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及妇科杂病,尤其推崇陈素庵,临床经验颇丰,并为后世薪火相传。本文介绍海派陈氏妇科运用黑蒲黄散治疗崩漏,浅谈祛瘀治崩的治疗特色,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