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祥平  韦登文  谭慧伦 《广西医学》2007,29(12):1879-1880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阻滞改良注药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注药组和传统注药组,传统注药组用30 ml注射器7号针头穿刺,待寻找出异感后,回抽无血无气,随即将局麻药一次性注入.改良注药组则根据臂丛鞘的概念,右手持7号针头空针进针,当出现明显异感或有突破感后停止进针,观察针尾有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无则左手固定好针头,右手用5 ml注射器徐徐注入局麻药,边注药边作抽吸动作.注毕5 ml,观察5~10 s,观察针尾有无药液返流,有则将余下局麻药分4~5次注完;无则将针头进行微调,待有药液返流后再将全部局麻药分次注入.结果 改良注药组的阻滞效果优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改良组无失败病例,麻醉效果差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 肌间沟臂丛改良注药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注药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氯胺酮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2例,臂丛阻滞组28例,均观察其围麻醉期氯胺酮的用量、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及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注药前、注药后1min、10min的变化等。结果臂丛阻滞组氯胺酮的用量(40.2±18.0)mg/kg,氯胺酮组(90.5±42.4)mg/kg,而臂丛阻滞组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完全早于氯胺酮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氯胺酮组心率较注药前显著减慢(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血氧饱和度注药后有下降(P〈0.05),臂丛阻滞组注药前后,呼吸循环基本稳定。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联合基础麻醉下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上肢手术的患儿56例,术前行基础麻醉,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阻滞效果,术中氯胺酮追加量.结果 56例小儿臂丛醉,2例阻滞无效,改为全身麻醉,6例加用少量氯胺酮,其余均为一次注药成功,麻醉有效比率为99.6%.结论 在小儿上肢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联合基础麻醉,不需要患儿配合,是一种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可行性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手和前臂创伤病情危急,要求麻醉迅速、彻底、安全。腋路臂丛阻滞较锁骨上和肌沟阻滞定位准确,操作简单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广泛用于肘部以下手术[1]。但传统腋路常有阻滞不全的缺陷,本研究观察改良腋路穿刺注药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4年7月~2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中的效果,对40例上肢手术病例分别选用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作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比较其潜伏期,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持续时间及毒性反应。1 资料与方法 将40例急诊或择期上肢或肩部手术的成年病人,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人。A组用0.25%布比卡因,容量为20~25ml,B组用1.33%利多卡因,容量为25~30ml。注药完成后连续测定麻醉效果,用针刺法测定痛觉消失的时间和阻滞范  相似文献   

6.
黄泽民  邓卓 《中外医疗》2008,27(28):38-39
目的 分析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氯胺酮(5~8 mg/kg肌注)用利多卡因:8~10 mg/kg,布比卡因为1~1.5 mg/kg.预计需要较长时间的麻醉或单次注药量较大时,可配加1:20万u肾上腺素做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结果 麻醉优良率为100%.麻醉前后HR、BP和SpO2: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注药后3~15min麻醉完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志儿苏醒,紧张不安者追加适量基础麻醉药物.结论 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氮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同一浓度的两种不同容量的局麻药对颈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6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臂丛阻滞给局麻药15mL;B组,臂丛阻滞给局麻药25mL;效果确切后两组再行颈深丛阻滞,给局麻药10mL,观察麻醉镇痛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两组间麻醉镇痛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锁骨手术麻醉,颈臂丛阻滞臂丛局麻药用量为15mL时,镇痛效果完善,能够满足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肩、锁骨部手术传统习惯采用臂丛阻滞麻醉,但常可出现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为改善其麻醉效果,常在臂丛阻滞的基础上再结合颈丛阻滞作为辅助措施,虽麻醉效果有所提高,但因需要两点或多点穿刺注药,存在局麻药用量增加或吸收过快而导致局麻药中毒的顾虑。鉴于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会出现前臂阻滞不全的问题。特别是尺侧阻滞不全的问题。我们对低位肌间沟阻滞中注药容量和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进腋路连续臂丛阻滞的方法,以提高麻醉成功率,灵活控制上肢手术的麻醉时间,同时为术后镇痛创造条件。方法:腋路臂丛注药后,用Y型中心静脉针作导引经侧孔往腋腔内置入硬外导管。结果:麻醉成功率达92.5%。结论: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与其他的臂丛持续阻滞方法相比,更具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善发  刘平 《吉林医学》2013,(29):6106-6107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0.5 h,均给予鲁米那和阿托品进行肌内注射,手术进行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鼻导管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两组患者均采取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刺激仪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引出终点运动反应顺利完成注药;对照组患者有7例找不到异感,采取了突破感或者是第6颈椎横突后进行注药。观察组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4558,P=0.014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800,P=0.0153)。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达到准确定位,减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麻醉质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不同方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传统组经锁骨中点上1cm处进针,达第一肋骨并寻找异感后注药,或将药经一肋骨表面。改良组进针部位同上,达第一肋骨后,称将药液的1/2量注在第一肋骨表面,然后边退针边回抽边注药至皮下1cm处将药注完。结果传统组麻醉有效率为80%,无效者2例;而改良组麻醉有效率为98%;仅1例效果较差。结论改良法安全简便,效果可  相似文献   

15.
周雁  王琼  公茂珂  李士忠 《北京医学》2009,31(4):221-224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男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观察记录臂丛神经鞘的位置,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麻药用量为0.5%罗哌卡因30 mL,超声设备为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结果臂丛神经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缘1.002 cm (100例),下缘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3分56秒,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90%,良8%,差2%,无效0,有效率为98%;不良反应发生有霍纳征1例、注药后寒颤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由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基本上都能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在安全范围内,使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清醒合作,无麻醉禁忌证的上肢手术患者135例,全部采用改良法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穿刺时的异感率、阻滞效果以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32例穿刺时出现异感,占97.8%。129例阻滞完善,占95.6%,6例出现阻滞不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法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安全、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l例患者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并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经路的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9.
吗啡布比卡因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吗啡布比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从而研究吗啡布比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镇痛的机理。方法:将50例ASA Ⅰ-Ⅱ级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A组(对照组):0.375%布比卡因,B组(观察组):0.375%布比卡因+2mg吗啡。用不同麻醉药25~35ml作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P<0.01)。结果:含有吗啡的B组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用吗啡的A组。结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周围神经系统也可能存在多种阿片样物质和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20.
李启  郭掬华 《吉林医学》2013,(36):7584-7585
目的:科学阻滞腋路臂丛神经,使之达到完全阻滞,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减少术中辅助用药的应用,克服常规阻滞法的缺点,为手术创造更优的条件。方法:采用腋动脉两侧进针进行阻滞,将药液分注在腋动脉的两侧,注药过程中加压腋鞘远端,注药后立即回收上肢贴于躯干。结果:阻滞侧腋路臂丛神经达到了完全阻滞,阻滞时间平均每例延长1.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麻醉阻滞平面有所上升。结论:腋路臂丛神经两点、两侧阻滞法是腋路臂丛神经科学的阻滞方法,克服了常规阻滞法的缺点,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手术创造了更优的条件,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