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及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根据根治术前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 A组18例,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 B组1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对两组患者引流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引流天数及引流后根治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两组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A组引流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引流天数及根治术后的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A组患者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胰瘘,1例胆瘘,2例腹腔感染及1例胸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8.9%。B组患者出现3例切口感染,1例胆瘘及2例胸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7.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较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根治术中能够显著减少引流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且能减少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卓雅  何伟明  林智超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15-341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和护理体会。方法对6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30.8%;常见并发症有胰瘘、胆瘘、出血和腹腔感染等;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有胰瘘、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胰瘘、胆瘘、出血和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后密切的护理观察和积极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原发性胆管癌、壶腹癌、胰腺癌或肝癌压迫或其他部位癌肿、淋巴结转移压迫胆道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据文献统计,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仍然很高刚,恶性肿瘤和黄疸对患者免疫系统均有作用,因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本研究观察经开腹内引流手术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IL-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患者按其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切口感染、胆瘘、残石、并发症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胆总管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临床优点,可能是此类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临床护理进行效果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PTCD患者,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并且通过随机数表的方式随机平均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并发症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后,对2组患者出现胆管出血、胆汁漏、以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精神健康、躯体能力、社会能力、情感职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表明,2组患者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后,各项指标均有所上升,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明显的较高,对2组患者的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的护理总满意度,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采用预防并发症临床护理的效果较好,可以明显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9,(20):115-11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80例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转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康复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护理要点。方法对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42例,并对本组患者的胆道引流管进行固定、冲洗、管理、观察,记录引流管放置的时间及其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中,除4例因引流管在体内扭曲引起管周渗液、3例发生引流管脱落,其余35例患者平均置管15.7d后顺利拔管。42例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临床黄疸等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结论通过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重点加强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佩忠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2):1080-1081
目的 探寻术前胆道内外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院1990年1月至2001年1月共11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中行胆道内引流组35例,外引流组37例及未引流组40例,病理类型包括胆管癌49例,胰腺癌34例,壶腹癌29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三组的死亡率,并发症,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间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胆道外引流组伤口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胆道引流组腹腔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引流组;胆道引流组的住院日明显长于未引流组。结论 术前胆道引流并不能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沈江波  王建平 《河北医药》2013,35(6):841-842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治疗恶性黄疸的疗效及其对前白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35例,和同期开腹行胆肠吻合的患者32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前白蛋白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疼痛较观察组明显减少或减轻(P<0.01),而手术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前白蛋白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明显升高和降低(P<0.01),而观察组升高和降低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治疗恶性黄疸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策略.方法 对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PTBD,术前、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通过及时的观察和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治疗后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本组患者没有出现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护理干预是保证患者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妇科宫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行妇科宫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3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23%;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7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6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9.8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妇科宫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层级护理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96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于术后康复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层级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在各项术后康复指标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2% vs.22.92%)(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83% vs.70.83%) (P<0.05).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康复期间实施层级护理效果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妇科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32例,年龄31 ~ 49岁,随机将13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沿用普通的临床护理常规,包括体位、术后的心理护理、术后病情及生命体征的观察等,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循证护理,主要提前对于患者腹腔镜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判断,并寻找相关的科研结果及临床护理经验作为依据,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腹胀(16.7%vs.4.5%)、颈肩部酸痛(22.7%vs.7.6%)、下肢深静脉血栓(10.6% vs.1.5%)、尿潴留(24.2%vs.9.1%)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在护理巡护方面观察组评分为(21.1±3.8)明显高于对照组(15.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抗风险能力和护理质量.方法 以2014年本院收治的4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腹腔镜辅助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观察组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及情景教育:使用人体模拟讲解这类手术的优点、手术方法及术后恢复等事项;以真人作模拟示范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如防血栓、防感染(肺部和伤口感染)、减轻伤口疼痛方法、引流管的放置(变换体位、床上活动注意引流管的放置、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及注意事项)和营养支持及造口的观察护理方法等.结果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为42.86%(其中盆底疝9.52%、尿潴留4.76%、会阴伤口14.29%、肺部感染9.52%、栓塞4.76%),观察组为14.29%(其中盆底疝4.76%、尿潴留0.00%、会阴伤口4.76%、肺部感染4.76%、栓塞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2,P<0.05),对照组住院天数为(15.3±2.3)d,观察组为(12.3±1.2)d,t=5.301,P<0.05.结论 术前教育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能力,减少、消除心理压力,术后督促、协助、指导患者使用已掌握预防并发症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辅助下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其经济负担,值的临床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不孕症输卵管疏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166例不孕症输卵管疏通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之外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焦虑和抑郁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1%,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1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4.6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情志调节,改善患者术后不良情绪,利于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舒适性护理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并实施舒适性护理后的老年患者32例为观察组,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未行舒适性护理的老年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分别为(0.67±0.19)、(94.6±4.2)、96.9%,对照组分别为(0.48±1.24)、(81.7±5.3)、81.3%,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6±1.7)d,对照组为(7.6±2.0)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眼压升高、晶体脱落、角膜水肿、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1%、0、12.5%、0,对照组分别为9.4%、9.4%、34.4%、1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住院期间实施舒适性护理,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口腔预防护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于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本科收治实施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患者18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实施口腔预防冲洗护理.针对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口腔清洁度、口臭改善情况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3天和治疗7天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11%、2.22%,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78%、14.4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口腔并发症中口腔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口腔清洁度评分以及口臭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口臭发生率,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口臭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呼吸机辅助治疗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口腔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实施口腔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口腔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口腔卫生清洁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降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6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问、术后3d血清蛋白、CR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血清蛋白、CRP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尿路感染(3.08% vs.12.31%)、伤口感染(4.62%vs.15.38%)、肠梗阻(3.08%vs.13.85%)和并发症总发生率(26.16% vs.67.6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以更好的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对腹部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腹部外科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护理,给予患者早期床下活动健康指导,发放宣传手册等,引导其进行床下活动;观察组行早期床下活动护理干预,分别于手术当日、术后第ld与术后第2d实施相应的床下活动指导;观测两组离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离床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为21.4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远程护理干预在川崎病出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电话、邮件和QQ群相结合的方式对患儿实施远程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家长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规律服药率和按时复诊率分别为97.1%和91.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5.7%和57.1%(P<0.05),观察组的再入院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7%和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和20.0% (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在对疾病的基础知识、用药知识、监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程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效果和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