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报告1例江苏首见的艾滋病合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方法患者男,36岁。因持续高热至本院风湿科就诊。血、骨髓液肉汤增菌液37℃分离培养,ELISA法HIV(1+2型)抗体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肉汤增菌液接种血培养基37℃进行培养,2天后血培养基上长出酵母样菌,25~28℃孵育下沙堡琼脂(SDA)培养基呈霉菌相,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HIV(1+2型)抗体(+)。CD4/CD8<1.0,大肤康0.2g静滴1次/d,1周后热退,主动出院,失访。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病,临床医生对于发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的艾滋病患者要警惕是否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而对马尔尼菲青霉病要排除HIV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不典型马尔尼菲青霉的形态学变异。方法将待研究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株Y株、M株和P株接种到沙堡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分别置25℃和37℃培养,连续观察株间菌落、镜下的形态学差异,并照相。结果Y株在25℃时形成酵母样或膜样菌落,可快速高产葡萄酒样红色素,镜下呈较细的菌丝结构,未见帚状枝结构;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菌体形成典型酵母样细胞;M株与P株形态学特征相同,与文献中对马尔尼菲青霉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一致。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种内存在具不典型双相型,且高产色素的表型变异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对马尔尼菲青霉黑素合成的影响及黑素化是否影响马尔尼菲青霉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方法 将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GXMU121011分别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7 ℃培养7 d,观察左旋多巴不同浓度(0.1 ~ 10.0 mmol/L)和马尔尼菲青霉不同接种密度(1.0 × 105 ~ 1.0 × 107 cfu/ml)对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生成的影响。用纸片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分别测定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8株马尔尼菲青霉菌株在含左旋多巴和不含左旋多巴培养时的抑菌圈大小。 结果 左旋多巴浓度由0.1 mmol/L增加至1.0 mmol/L时,马尔尼菲青霉菌落变黑程度随之增加;左旋多巴浓度处在1.0 mmol/L或3.0 mmol/L时,菌落最黑,左旋多巴浓度继续增加时菌落黑化程度减轻,左旋多巴浓度在10.0 mmol/L时菌体出现轻微皱缩的现象。菌落颜色随着接种菌密度的逐渐升高而加深。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含左旋多巴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抑菌圈平均直径均显著小于不含左旋多巴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P < 0.05)。 结论 左旋多巴的浓度和接种菌落的密度影响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的生成。黑素化培养可以降低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实验诊断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介绍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探讨该菌的培养、鉴定特点。方法通过真菌直接镜检、大培养、小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染色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早期培养菌落比较典型。晚期菌落颜色变化较多。37℃培养,镜下多呈鹿角样或杆状的粗短菌丝。涂片、组织学检查易与其他青霉菌、内脏利氏曼小体、组织胞浆菌等混淆。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仍是真菌培养鉴定。  相似文献   

5.
都柏林念珠菌是 1995年最新报道的病原真菌 ,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类型有别于白念珠菌 ,主要从HIV阳性患者分离出。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3月 ,从 173例 0~ 12岁HIV阳性儿童中分离真菌。于舌根部刮取分泌物接种于Mycosel琼脂培养基室温培养 ,出芽酵母转种至土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 ,再转种至显色念珠菌琼脂平板 37℃培养 ,以分离都柏林念珠菌。从 1例 3岁HIV阳性、无口腔损害的患儿分离出 4个暗绿色的菌落。 4个菌落均于PDA4 2℃培养 4 8小时 ,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基 2 7℃培养 2周观察厚壁孢子 ,5 0 %生理盐水马血清…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地区近年来病原真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0月~1994年10月,我科对呼和浩特地区直接镜检真菌阳性的666例患者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取皮报处鳞屑、病发、甲屑,疑深部真菌病者取病变处组织块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中,置25C孵育4周。根据菌落生长特性、镜下形态,同时配合应用微量小培养及特殊培养基(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尿素琼脂及米饭培养基)来进行菌种鉴定。对念珠菌用吐温琼脂培养基,有顶端厚壁抱子者为白念,余定为其它念珠菌。结果666例标本,培养阳性515例,阳性率7225%,分离出10个菌种,详见附表。呼和浩特地区近年来病原真菌调查@王金燕$内蒙古医学院附…  相似文献   

7.
报告HIV感染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女,34岁.因持续发热40 d,全身散在分布丘疹就诊.皮损为全身散在分布暗红色丘疹,部分丘疹中央坏死、溃破,呈脐凹状.皮损真菌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抗HIV抗体检测阳性.该文同时回顾了云南省报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文献.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菌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临床株经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作用前后超微形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先测定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对马尼菲青霉菌临床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 MIC 和10倍 MIC 条件下,药物与菌作用24、48、72 h,分别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经两性霉素 B 作用后,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加,扫描电镜下可见到菌体破损,外层剥离、皱缩、断裂及粘连;透射电镜下线粒体变性,细胞核碎裂,细胞膜皱缩,胞质内细胞器消失,细胞壁断裂。经伏立康唑作用后,扫描电镜下可见到菌体破损、皱缩、干瘪、坍塌;透射电镜下均看到胞质内出现许多高密度的电子致密颗粒,线粒体变性,细胞壁表面粗糙,细胞膜皱缩、破损,胞质内各细胞器消失。结论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有明显抗菌作用,均可使其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两种药物相比,两性霉素 B 对菌细胞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体外加入氟康唑培养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外分泌蛋白质变化情况。方法1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接种于含8μg/mL和不含氟康唑的30mL沙氏液基(SDB)中,25℃培养1周。E-test法测定不同培养液中菌丝对氟康唑的药敏。同时提取培养液中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外分泌蛋白质差异。结果含氟康唑SDB中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丝悬液均变为玫瑰红色,不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悬液颜色不变红。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氟康唑MIC值显著增高(P<0.01),而且分泌67.5kDa蛋白质。结论在25℃沙氏液基中,8μg/mL氟康唑可以诱导马尔尼菲青霉菌产红色色素并分泌67.5kDa蛋白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来源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实验组小鼠分为R组和H组,分别经呼吸道吸入接种分离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菌株(竹鼠寄生株)及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血液的PM菌株(人感染株)活菌悬液,7天后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肺脏感染情况;取左肺下叶组织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差异;取左肺上叶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取右肺组织匀浆接种PDA平板培养基25℃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比较二者肺组织菌载量,同时分析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R组和H组)感染PM后发病率100%;两种不同来源的PM感染小鼠后肺脏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感染不同来源PM的小鼠肺组织菌载量无差异;不同来源PM感染的小鼠肺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小鼠有轻微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小鼠无病理改变。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呼吸道吸入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小鼠肺部致病;竹鼠寄生株PM与人感染株PM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AIDS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AIDS并发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48岁。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2个月,全身散在丘疹、脓疱、结节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全身散在分布较多坏死性丘疹及部分传染性软疣样丘疹,颊黏膜及舌部附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并有大量葡萄状或桑椹状孢子聚集。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内菲青霉菌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有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体受体3(CR3)在小鼠巨噬细胞识别马尔尼菲青霉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靶细胞,分别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灭活酵母细胞、活分生孢子、活酵母细胞在37 ℃,5% CO2培养箱中共同培养1 h后,逆转录PCR检测CR3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R3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吞噬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siRNA靶向下调巨噬细胞CR3的表达后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共培养,按照前述方法检测吞噬率及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测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 RAW264.7细胞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灭活酵母细胞、活分生孢子、活酵母细胞共培养后, 四组之间比较,CR3 mRNA、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吞噬率分别为95.14%、89.56%、91.03%、90.78%,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共培养后,白介素(IL)2、干扰素(IFN)γ等Th1型,IL-4、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均呈不同程度升高,但四个共培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iRNA靶向下调CR3表达后,RAW264.7细胞与马尔尼菲青霉共培养,其对马尔尼菲青霉的吞噬率下降为10.89%,与未干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未干扰组比较下降。结论 CR3为巨噬细胞识别、介导吞噬马尔尼菲青霉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IL-2、IFN-γ Th1型,IL-4、IL-10 Th2型细胞因子可能均参与巨噬细胞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马尔尼菲青霉; 受体,补体; 疾病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有氧条件、厌氧条件和不同微量元素对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的生长、色素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有氧条件和厌氧条件下检测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在沙氏培养基和含不同微量元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菌落及镜下形态特点。结果:在沙氏培养基中,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马尔尼菲青霉在厌氧条件下均比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快速,菌落及镜下形态无明显异常。无论有氧还是厌氧条件下,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马尔尼菲青霉均在缺钾培养基中生长最慢。缺钾和缺铁培养基中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可溶性色素产生部分被抑制。结论: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更适应于厌氧条件下生长。微量元素钾、铁对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的生长、色素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引起的一种地域性流行的系统性真菌病,易发生于免疫受损个体,尤其是艾滋病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流行区域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逐渐增多,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野生银星竹鼠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PM)基因多态性。方法用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法对40株从广西不同地区野生银星竹鼠体内寄生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40只野生银星竹鼠自然携带PM阳性率100%。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法以高区分度(0.992)把40株PM分为22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型。微卫星引物Ⅰ,Ⅱ,Ⅲ分别检测到13,9和6个等位基因。广西银星竹鼠体内寄生马尔尼菲青霉菌基因型共分为5类;最常见的是3类,共15株(37.5%)。桂中地区以1类为主,10株中占7株(70%);桂北地区以2类为主,9株中占7株(77.8%);桂南地区以3类为主,5株中占4株(80%);而桂西地区9株全部属于3类;4类和5类仅出现在桂东地区,7株中分别为6株和1株(分别占85.7%和14.3%)。结论广西银星竹鼠自然携带之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Penicillium marneffei is a dimorphic fungus, which can cause fatal infect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port a rare case of penicillinosis in an HIV-positive patient from a nonendemic area such as Paonta Sahib, Himachal Pradesh.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nonhealing painful ulcer on tongue, chest pain, cough, and chronic diarrhea. Diagnosis was made possible through blood investigations and culture reports of saliva and blood samples.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2-2004年来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临床症状除非特征性的表现如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8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腹痛,1例腹泻、排红色湖状便:1例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关节痛;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4例骨髓、1例痰、1例血涂片、8例皮疹刮片或分泌物涂片、2例淋巴结和皮肤病理活检切片中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分隔孢子.11株分离株经形态学、培养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4株分离株经DNA分析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 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伴有皮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