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局部取穴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2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红斌  赵建安 《陕西中医》2009,30(9):1211-1212
目的:通过观察以针刺局部取穴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患者采用以针刺鹤顶、膝眼、经验穴、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合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超短波物理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62%。结论:以针刺局部取穴为主,配合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超短波物理治疗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疏筋通络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Zhao JS  Shi XD 《中国针灸》2011,31(7):646-652
在分析下合穴的形成及背景的基础上,探讨蕴含的腧穴主治规律及对认识经脉的意义.分析表明,足三里用穴经验对腑病主治穴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下巨虚主治症、委阳与三焦对应关系,不全是用穴经验的体现;五输穴与下合穴为先后关系,"合"治腑病概念形成及下合穴来成为完善形式皆与此有关.下合穴的产生,同时也标志阳脉与内脏关系认识的转变,循此探究有助认识经脉脏腑关系及腧穴主治规律.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7,(10):1467-1468
目的:观察已故名老中医曹汉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曹汉三经验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第20天运用相关功能评价量表以判定疗效。结果: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曹汉三经验针刺组愈显率80.0%,常规针刺组为57.5%,愈显例数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曹汉三名老中医经验针法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曹汉三经验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银娟 《河北中医》2011,33(5):651-652
李静茁教授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针灸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呃逆亦称"哕"、"哕逆",《内经》有"胃为气逆为哕",即西医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李静茁教授认为呃逆乃气机失调所致,临床治疗"气病"时可取"气海",此"气海"非脐下之气海一穴,  相似文献   

5.
任媛媛  周志杰 《陕西中医》2010,31(10):1373-1375
吾师周志杰,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安市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第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从医40余年,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并参与整理周老师临床医案等资料,受益匪浅.周老师在临床上经常将腹部的四个穴位组合在一起应用,治疗范围广泛,疗效神奇.我们将其称为"腹四针".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5):665-66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对象,以乱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性治疗,对照组于基础治疗的同时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于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本院总结以往临床治疗经验制定的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4周时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情况以及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41.18%,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3.53%,总有效率为85.29%;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对照组为35.2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小的明显优势,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均具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呃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莉娜 《吉林中医药》2011,31(8):784-78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呃逆的疗效。方法:采用辨证取穴方法取内关、合谷、太冲、中脘、足三里、膈俞、胃俞、脾俞等穴。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36例,有效率94.7%,无效2例。结论:针灸治疗呃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王亚渭 《陕西中医》2009,30(10):1362-1363
目的:介绍郭诚杰教授针药同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方法:在临床中应用老师的理论经验、方法、用药,进行总结分析。结论:郭诚杰的针药同治方法不仅疗效好,而且见效快。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将药物导入乳腺肿块部位有明显的活血化瘀,止痛散结之功。  相似文献   

9.
<正>穴位取配是针灸治病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起效的关键要素之一[1],临床穴位取配不同,其效迥然有别。临床常用的取配穴位方法有循经取穴(近部和远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以痛为腧)、按时取穴、原络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前后配穴等。张卫华教授在继承这些传统方法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张卫华教授临床学习,深得其教诲,现将其临床独特的单穴、对穴、串穴组穴配方的应用及操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0.
郭铁  张庆萍 《中国针灸》2010,30(4):322-324
"绝骨"为八会穴之"髓会",但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很少用该穴治疗与髓相关病证。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穴位对应关系以及临床治疗作用等方面考证"髓会枕骨"较"髓会绝骨"更符合八会穴理论及临床实用性,认为八会穴之髓会当为"枕骨"。  相似文献   

11.
董艳 《吉林中医药》2015,35(3):306-308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1次)加盐酸氟西汀胶囊(20~40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分别观察3个疗程。采用HAMD量表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HAMD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的HAMD总分分别为:(26.97±5.13)、(23.59±6.15)、(16.13±6.93)、(11.73±5.58),对照组的HAMD总分分别为:(27.15±3.69)、(23.18±4.56)、(19.08±1.30)、(15.32±3.86),在2、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从补益与调理脏腑入手,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袁云霞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98-698
笔者近年来运用针刺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2岁,最大35岁;未婚50例,已婚18例。68例患者均为功能性痛经,经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产后缺乳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种泰 《陕西中医》2006,27(2):226-22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组采用针刺和艾条熏灸膻中、乳根、少泽,对照组口服中药催乳方。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61.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观察表明针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取足阳明胃经乳根穴可催乳,膻中穴调气开结,助乳根穴之功,少泽穴为催乳特效穴,诸所穴可疏肝解郁,补气调血,以上诸穴共奏通乳催乳之效。  相似文献   

14.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又称“阳脉之海”,与任脉经共同主司人身之阴阳调节,督脉经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选取最能反映督脉特性的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五穴,阐述其功用特点,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玉 《陕西中医》2010,31(4):476-477,48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针刺取阿是穴(皮损区)、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加减;选择大椎及背脊两侧的肺俞、膈俞、肝俞、胃俞等穴位进行梅花针叩刺拔罐,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存在差异(P<0.01)。结论:针刺配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醒脑安神针法治疗失眠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西荣  吴晨燕  杨改琴 《陕西中医》2010,31(8):1055-1056
目的:观察醒脑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符合失眠诊断的患者,取百会、四神聪、头维、风池、神门、三阴交等穴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6%。结论:醒脑安神针法治疗失眠具有醒脑、宁心、安神及协调阴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醒脑益智针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穴:头针:额三针;顶三针;颞三针.体针:内关(双)、神门(双)、丰隆(双)、三阴交(双).针灸手法:头针采用平刺插入法,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体针:内关、神门,施捻转补法;丰隆、三阴交,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周针刺3次,3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用MMSE量表评分.结果:本组2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改善2例,无效3例,有效率85%,症状明显改善50%.结论:醒脑益智针法治疗早、中期老年性痴呆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MMSE指数评分,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症状量表法、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作为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与传统的针刺颈夹脊穴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并进行红外热像学的客观评价,同时通过测定针刺前后血清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1(IL-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初步探讨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作用机理.结果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明显优于颈夹脊穴针刺法.治疗后两组患者项背部皮肤温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但四天穴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颈夹脊穴对照组,肯定了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项背部病理高温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颈夹脊穴.针刺后患者血清IL-1、ET、TXB2、MDA含量降低(P<0.05),6-Keto-PGF1α含量及SOD的活性升高(P<0.05).结论 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颈夹脊穴.该针法可减低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神经根痛有明显干预作用:可舒张颈部神经根周围微小血管,减轻血液凝聚状态,调节微循环:可干预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能力,从而对颈椎病动力失衡状态发挥综合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5,(11):1524-152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抑郁症前后脑电图的变化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从HAMD角度比较,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从中医症状角度比较,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结论:针刺治疗抑郁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电图变化,其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同时具有药物治疗抑郁症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电针磁疗合中药外敷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磁疗合中药外敷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针刺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等穴,配合TDP特定电磁波照射及中药外敷。结果:总有效率为95.4%。提示:本方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