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致,是脑干梗死的特殊类型[1]。但由于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且患者多无明显偏瘫,误诊率较高。我们临床工作上误诊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Wallenberg综合征,又名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实际Wallenberg综合征只有一部分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并见于椎动脉梗塞及延髓背外侧梗塞存在。本文结合本院4例病人,参考文献,力图评价CT、MRI在诊断Wallenberg综合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由Wallenberg于1895年首次报告,经尸体解剖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故又称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现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31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误诊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艳  刘英坤 《吉林医学》2009,30(14):1494-149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 Syndrome,多由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使延髓背外侧损害,使此处脑神经核和传导束受损,出现一组临床表现,因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5.
高红安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468-1469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MS)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多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总称。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经我科诊治该病患者26例,资料完整,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Wallenberg氏1985年首先报告延髓外侧综合征典型病例,并剖检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曾命名为“Wallen berg年综合征”及“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后来经血管造影,解剖学研究及尸检证实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此综合征往往也由椎动脉病变引起,病因除血栓形成或心源性脑栓塞外,还可有出血、癌肿转移和动脉瘤等.因其病变部位在延髓背外侧,故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我院1961~1983年曾收治6例,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杜贇  张桂莲 《当代医学》2011,17(32):52-5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血管部位及性质及临床表现,探讨二者关系。方法将5例临床确诊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人行头颅MRI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60%病例并非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而是椎动脉狭窄。结论血管病变部位及性质是决定本病临床表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延髓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经病理证实为供应延髓外侧及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1]。但最近的资料否定该动脉对延髓背外侧区供血的优势作用,认为其对延髓供血区范围差异很大,约50%不供应延髓背外侧区[2]。延髓形状狭窄,内部结构复杂,是维持人体生命功能的重要部位。临床上,延髓最多见的病变是缺血性血管病,由于受累的血管不同,引起一些相应的综合征,其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是延  相似文献   

9.
姜志莹  孙锋 《海南医学》2007,18(6):74-7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老年人多由血栓形成引起,而中青年人多为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实际上本综合征并非小脑后下动脉本身闭塞,而是小脑后下动脉分出处附近的椎动脉闭塞引起.我院从2002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了28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此症患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是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现就我院近年收治的该病患者1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主要指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累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有了新的认识。现对2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延髓综合征为W allenberg,病变定位于延髓背外侧,通常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引起,更常见于椎动脉。而Jackson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延髓综合征,多系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我院曾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女患,72岁。因突发眩晕、呕吐,右侧肢体活动受限4天,于20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7例均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MRI检查24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及血管病变;24例行血管检查,其中4例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显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血供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4.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行成或椎动脉闭塞所致。近年来,由于CT及MRI的出现,报道甚多。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Wallenberg综合征。结合其发病特点及MRI表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眩晕、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水平眼震,可伴有呃逆,复视,对侧肢体轻瘫。影像学改变为延髓背外侧异常信号,合并小脑,桥脑,枕叶,丘脑异常信号。经积极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综合征系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障碍所致,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头颅MRI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瓦伦伯(Wallenberg)氏综合征,其病变部位在延髓背外侧部,故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该部血液由小脑后下动脉供应,病因多为血栓所致,因此,又称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小脑后下动脉在解剖上正常的变异较多,此综合征也可由椎动脉病变引起。我院于1983-1988年曾收治7例,现综合文献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49~81岁,病变位于左侧者6例,右侧者1例,全部病例意识清醒,病情摘要见附表。讨论一、Wallenberg氏综合征为较少见的一种脑干综合征。其典型临床表现为:(1)交叉性麻木:病灶侧面部痛温觉障碍,病灶  相似文献   

17.
延髓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经病理证实为供应延髓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的应用,本病报道渐多。但其临床与影像的相关性报道少见。现将34例临床与影像报告如下,并作对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1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及MRI、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2例LM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MS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史.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28例(87.5%),眩晕27例(84.4%),恶心、呕吐24例(75.0%),吞咽困难、饮水呛咳23例(71.9%) ,眼球震颤21例(65.6%).核磁共振显示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1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9例显示病变同侧椎动脉开口处中重度狭窄.其中2例移行为小脑后下动脉,1例并发对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2例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2例显示病变同侧为优势椎动脉,其颅内段(V4)小脑后下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3例显示一侧小脑后下动脉闭塞;3例全脑正常.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DSA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9.
<正> 延髓外侧或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临床并不罕见,国内已有报告。我院收治14例。临床资料14例中男9例,女5例,年龄为35—72岁。右侧8例,左侧6例。主要症状体征为眩晕13例,恶心、呕吐11例,吞咽困难13例,同侧软腭麻痹13例,霍纳(Horner)征13例和小脑共  相似文献   

20.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1895年首先由Wallenberg 提出典型完整报告,故亦称“Wallenberg 综合征”。现将我们临床所见7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