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痛风性关节炎的证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是由于嘌吟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造成血尿酸水平过高、尿酸盐结晶在体内沉积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晚期可引起关节骨质侵蚀和畸形。并常可累及肾脏,引致尿路结石,痛风肾病等,中医文献中虽有痛风病名,但现代多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将其归于痹证、石淋证、血证(尿血)、甚至关格等。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痛风性关节则多归属于痹证。然而,“痛风痹证”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却有别于一般的痹证,其临床治疗亦有自身特点,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也应运而生,痛风病就是其中之一,它曾被称之为“宫廷贵族病”。“痛风”在中医古籍中曾有相同病名的记载,如《格致余论》、《张氏医通》中都有“痛风”一病,但它与现代医学所讲的与血尿酸过高有关的痛风,非属一病。由于患者常以关节疼痛就诊,所以中医将其归入“痹证”范围,其中又包括了中医的“痛风”、“白虎历节”、“脚气”、“石淋”、“关格”等的症状。痛风病日久,可出现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尤为突出。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相似文献   

3.
痛风是由于嘌吟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造成血尿酸水平过高、尿酸盐结晶在体内沉积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晚期可引起关节骨质侵蚀和畸形,并常可累及肾脏,引致尿路结石,痛风肾病等,中医文献中虽有痛风病名,但现代多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将其归于痹证、石淋证、血证(尿血)、甚至关格等。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痛风性关节则多归属于痹证。然而,“痛风痹证”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却有别于一般的痹证,其临床治疗亦有自身特点,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4.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和血中尿酸结晶而引起的组织损伤性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和由此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肾脏及代谢障碍病变等多种病症,以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为多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营养及膳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现根据现代医学的认识和笔者临床经验,探讨对痛风的认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1病因病机“痹证”、“历节”、“痛风”均属关节疾病。宋朝以前,三者常混为一谈。“痛风”一词,由李东垣、朱丹溪首先提出。随着中医对诸关节病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人发现有一种病变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在临床中,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同尿酸排泄降低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尿酸排泄分数可以更加准确地对肾脏排泄功能等指标进行反映,选用尿酸排泄分数当作研究指标,可以有效消除尿量以及血尿酸波动等混杂因素,所以更为可靠与准确地反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排泄水平,能够更好地反映体内尿酸代谢状态。本研究主要分析尿酸排泄分数同原发性痛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等代谢因素的相关性,为痛风的治疗及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及治疗痛风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及(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为特征,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祖国医学“痹证”等证范畴,现将近十年中医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痛风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欢迎订阅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尿中尿酸排量增多造成的慢性肾损害,早期仅表现轻微的尿常规检查变化,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入中医的“痛风”、“痹证”、“历节病”等范围。  相似文献   

8.
1 痛风的诊断要点①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饮酒和进食高蛋白食物是发病的主要诱因。②患者多于午夜突然出现单侧第一跖趾关节的剧烈疼痛 ,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制 ,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腔积液。③血尿酸增高 ,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但在急性期血尿酸增高的程度可能与临床症状的轻重不平行 ,少数急性痛风的患者血尿酸水平正常。④关节滑液检查 :急性期抽取关节腔积液检查 ,于旋光显微镜下可见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⑤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取痛风石自行破溃物或结节内容物 ,在旋光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到双折光的黄…  相似文献   

9.
吴亮 《医学综述》2013,19(5):909-911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血尿酸浓度的高低取决于体内嘌呤合成量、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掌握糖尿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状况有助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该文主要在危险因素、肾功能、心血管事件、痛风、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其治疗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痛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浅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血尿酸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属中医的痹证、淋证、水肿等范畴.现根据痛风好发的体质,诱发的因素及其不同阶段的症状,就其病因病机及治疗作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邢瑞娟  邢金涛  葛龙梅 《当代医学》2010,16(31):133-134
痛风(gout)是长期以嘌呤(purine)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可见高尿酸血症,特征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可致关节活动障碍、畸形,肾尿酸结合及肾实质痛变。痛风常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并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吴春叶  龚宝琪  屈瑾 《西部医学》2018,30(9):1344-1347+135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别给予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缓释胶囊治疗尿酸盐结晶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双能CT的疗效评估。方法 以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6月~2016年5月就诊的10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50例,给予非布司他20mg~40mg.1次/日口服;B组50例,给予别嘌醇缓释胶囊250mg.1次/日口服。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尿酸结晶数、平均尿酸晶体体积、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尿酸值变化;通过双能CT(dual energy CT,DECT)对尿酸盐结晶溶解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A组治疗前后尿酸盐结晶数、平均尿酸盐晶体体积、血清CRP及血尿酸值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治疗前后血清CRP及血尿酸值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尿酸盐结晶数、平均尿酸盐晶体体积改变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降尿酸治疗1年后,A、B组在血清CRP及血尿酸值改变无统计意义(P>005),在痛风石数目、尿酸盐结晶数、平均尿酸盐晶体体积改变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对有尿酸盐结晶痛风患者给予非布司他治疗,可在尿酸持续达标的基础上,持续溶解尿酸盐结晶,疗效明确,优于别嘌醇缓释胶囊,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前景;双能CT检测对有尿酸盐结晶的痛风患者的治疗起到监测疗效和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痛风的防治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除引起严重的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和肾脏损害外,还常常伴发或并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症等疾患,以至导致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防治痛风应当遵循“四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4.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致使血尿酸增高的疾病,临床特点主要有关节炎反复发作,患者的病灶特点为关节红肿热痛,严重的患者会引起肾功能不全、痛风石、关节畸形等症状,高尿酸血症也是临床上诱发脑血栓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近些年研究表明舒适护理不仅减轻了患者的躯体不适,还缓解了其心理和社会压力,为患者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过去,由于尿酸是痛风的生化学标志,人们仅重视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和肾尿酸结石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但近年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充分认识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及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及糖尿病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难治性痛风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数年后,出现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石,常规量降尿酸药难以使血尿酸达标的痛风。临床上,难治性痛风患者越来越多见,临床医师易忽视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尿中尿酸排量增多造成的慢性肾损害,早期仅表现轻微的尿常规检查变化,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入中医的“痛风”、“痹证”、“历节病”等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清热利湿中药痛风方治疗具有痛风石的湿浊热蕴型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具有痛风石的湿浊热蕴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降尿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中药痛风方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痛风石最大径变化、痛风发作次数、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最终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尿酸达标率(血尿酸60 mg/L)分别为96.43%、77.78%,治疗组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痛风石最大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在缩小痛风石最大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痛风发作分别有1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腹泻分别有4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各有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中药痛风方治疗具有痛风石的湿浊热蕴型痛风疗效满意,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预防降尿酸治疗所诱导的痛风急性发作,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9.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它是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得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梁代《名医别录》中记载独活:“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明确“痛风”是指关节疾病的一种病理表现。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对“痛风”做了进一步的阐明。朱丹溪认为,痛风病因病机有风、痰、湿、瘀之分。李东垣指出:“痛风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其后,明代孙一奎、张介宾,清初喻嘉言等皆宗其说。  相似文献   

20.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而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高尿酸血症和慢性炎症为其主要特征。传统观点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应进行对症治疗,不宜过早开展降尿酸治疗,否则有加重痛风发作的风险,与近年来各大指南关于痛风急性发作期降尿酸治疗的指导意见存在矛盾。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显示使用传统降尿酸药物进行急性期降尿酸治疗不会导致痛风发作程度、发作时间、发作风险的大幅波动,同时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尽早使血尿酸达标的优势。但新型降尿酸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用的研究相对缺失。本文就痛风急性发作期降尿酸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