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6例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足月儿34例,早产儿22例)作为观察组,20例无需胃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足月儿10例,早产儿10例)。测定胃肠道外营养前后TBA水平变化,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TBA水平变化的差别。结果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前TB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肠道外营养后TBA较胃肠道外营养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TBA水平较足月儿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胃肠道外营养对新生儿肝胆系统功能有影响,且以早产儿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总胆汁酸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总胆汁酸 (TBA)的变化。方法 分析 5 2例进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在胃肠道外营养前及胃肠道外营养停止后TBA的变化 ;比较胎龄 <32周与≥ 32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前后TBA变化的差别。结果 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前TBA(15 9± 9 9) μmol/L与对照组TBA(2 2 9± 16 2 ) μmol/L无显著性差别 ,胃肠道外营养后TBA(32 5± 18 9) μmol/L较胃肠道外营养前TBA明显增高 (P <0 0 1) ;胎龄 <32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TBA(40 6± 2 3 2 ) μmol/L较胎龄≥ 32周早产儿胃肠道营养后TBA(2 7 7± 14 3)μmol/L明显增高。 结论 目前使用的胃肠道外营养方法仍存在着影响早产儿肝胆系统功能的情况 ;胎龄越小 ,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外营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对60例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的总胆汁酸(TBA)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我科1999年1月至2001年8月进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60例,男34例,女26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肝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胃肠道外营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早产儿肝肾功能、脂质清除等不成熟,胃肠道外营养的运用还存在某些争议的问题,胃肠道外营养时早产儿肝胆功能的损害已日益受到重视。该研究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肝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5例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及49例未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各营养成分输入后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谷丙转氨酶、结合胆红素则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胆汁酸(TBA)水平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胃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胎龄呈负相关;对照组治疗后总胆汁酸变化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时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升高,应警惕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的总胆汁酸 (TBA)的变化 ,总结分析 5 2例早产儿在胃肠道外营养前及停止后TBA的变化 ;比较胎龄 <32周早产儿与胎龄 >32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前后TBA的变化。结果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前TBA(15 .9± 9.9μmol/L)与对照组TBA(2 2 .9± 16 .2 μmol/L)无显著性差别 ,胃肠道外营养后TBA(32 .5± 18.9μmol/L)较胃肠道外营养前TBA明显增高 (P <0 .0 1) ;胎龄 <32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TBA(40 .6± 2 3.2 μmol/L)较胎龄 >32周者TBA(2 7.7± 14 .3μmol/L)明显增高 (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适于胎龄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各营养指标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除生后第7天热卡与对照组相比 (P>0.05)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营养指标,如生后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每天体重增长克数、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时间、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天数、生后第3天热卡、平均住院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院时发生EUGR 60例,发生率为 46.9%,对照组出院时发生EUGR 87例,发生率为68.0%(x2=11.65,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且未见有严重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适于胎龄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各营养指标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除生后第7天热卡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营养指标,如生后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每天体重增长克数、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时间、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天数、生后第3天热卡、平均住院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院时发生EUGR60例,发生率为46.9%,对照组出院时发生EUGR87例,发生率为68.0%(X^2=11.65,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且未见有严重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出现暂时性的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增至一定程度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婴儿生命或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1]。目前我国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中心新生儿疾病组,对新生儿黄疸方面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本文对此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广大儿科临床医生有所助益。1早期胃肠道外营养对新生儿黄疸的作用胃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又称静脉内营养(intravenous feeding),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通过静…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外营养现在已成为治疗新生儿疾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曾有在胃肠道外营养过程中发生胆汁淤积的报告。本文研究了胃肠道外营养过程中血清胆酸浓度的变化,并讨论了胆汁淤积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新生几分两组,对照组14例,不需胃肠道外营养,进食母乳或人工喂养,同时静脉补充含葡萄糖及电解质的液体,胃肠道外营养组24例,常患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或经腹部手术者。胃肠道外营养液的组成包括葡萄糖液,其浓度逐渐增加到20g%,以不引起高血糖或糖尿为度。蛋白的来源是Freamin 11,最  相似文献   

10.
全胃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 1996~ 1998,采用全胃肠道外营养 (TPN)治疗 35例危重早产儿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对象 :均为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危重早产儿 ,其中男 2 0例 ,女 15例。胎龄 (32 35± 2 75 )周 ,出生体重 (142 0± 385 ) g。 35例中 ,单纯生活能力低下 9例 ,呼吸功能衰竭 7例 ,频发呼吸暂停 6例 ,消化道出血 6例 ,新生儿窒息 4例 ,硬肿症 3例。方法 :全部危重早产儿均采用TPN ,病情好转后改为部分胃肠道外营养 (PPN) ,营养液采用周围静脉途径输入。TPN开始日龄为生后 2~ 7天 ;持续时间为 3~ 2 8天。具体方…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常规的建议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中华儿科杂志》1996,34(1):51-52
胃肠道外营养又称静脉内营养,是通过静脉供给热量、水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以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目前已成为危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内容之一。临床适应证:因胃肠道先天畸形、发育不成熟或患病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经口喂养而危及生命和健康的患儿均可应用。1.全胃肠道外营养(TotalparentalnutritionTPN):(1)新生儿患严重胃肠道畸形手术前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内科保守治疗及顽固性腹泻等。2)极低出生体重地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  相似文献   

12.
胃肠外营养是救治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围生期抢救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逐渐成为新生儿疾病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早产儿常有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或合并其他疾病,在出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部分或完全的胃肠外营养支持。由于胃肠外营养的使用,为此类患儿提供了生存机会,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但其引起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则成为早产儿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该文就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围产新生儿医学的日益进步,胃肠道外营养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采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与传统的以糖为主输液方案治疗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示TPN可帮助极低体重儿度过难关,降低死亡率,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早产儿,特别是患病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存活质量,本组采用部分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有各种原发病的早产儿61例。营养液选用20%脂肪乳剂,由周围静脉输注。适时加胃肠营养。结果显示,静脉营养结束后40例体重增加,10例治疗前后体重保持不变,11例体重略下降。存活59例,存活率96.72%。提示以部分静脉营养加胃肠营养,再过渡到全胃肠营养,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部分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早产儿,特别是患病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存活质量,本组采用部分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有和种原发病的早产儿61例,营养液选用20%脂肪乳剂,由周围静脉输注,适时加胃肠营养,结果显示,静脉营养结束后40例体重增加,10例治疗前后体重保持不变,11例体重略下降。存活59例,存活率96.72%,提示以部分静脉营养加胃肠营养,再过渡到全胃肠营养,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1968年Dudrick等首先报道应用肠道外营养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和预后以来,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已越来越普遍应用于急性重症或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儿,它使得患有严重胃肠疾病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1971年Peden等报道了1例接受TPN治疗的早产儿,出现了肝脏肿大和肝功损害,尸检时发现肝内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现在,TPN相关肝胆并发症已被认为是TPN治疗时的重要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TPN相关肝胆并发症在成人多表现为肝的脂肪化,而在新生儿期则多见肝内胆汁淤积,即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TPNAC),其发病率可达7%~65%。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产儿出生后由于消化道功能极不成熟,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很高,常常不能顺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而需要较长时间的胃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外营养虽然给早产儿提供必要的营养素使其得以存活,但是也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代谢并发症,给早产儿的脏器功能和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便是其中之一,该疾病不仅影响婴儿期的生长,而且可以影响成年后的骨骼健康。虽然该疾病并非罕见,但在我国一直未得到重视,国内几乎没有相关报道。随着早产儿胃肠外营养技术在各地的推广,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该疾病进行报道,以引起广大新生儿科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对血浆渗透压、血糖、生化及胆红素代谢、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胃肠道喂养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静脉营养,对照组静滴10%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电解质;对两组进行有关指标监测。结果1.应用静脉营养后早产儿血浆渗透压、血糖、生化与输注前无显著性差异;2.两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天数无显著性差异;3.治疗组血浆IgGI、gAI、gM、C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4.治疗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体质量增长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胃肠外营养对血浆渗透压、生化、血糖及胆红素代谢无影响,胃肠外营养能促进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和能促进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是早产儿长期胃肠外营养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结合胆红素≥34.2 μmol/L,伴或不伴肝酶异常,排除其他疾病。其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胎龄、低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的持续时间、胃肠外营养成分、感染、胃肠疾病、基因易感性等。这种肝损害大多程度较轻,停止静脉营养会自愈,但也有少数会进展到肝纤维化。尽管熊去氧胆酸和鱼油来源的、富含ω-3 PUFA(n-6∶n-3=1∶7)的脂肪乳剂可用于治疗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但临床实际仍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的策略,需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危重病儿必定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因组织破坏、糖原消耗及脂肪被动员,可出现负氮平衡,血浆蛋白降低,抗体形成减少,全身抵抗力低下,甚至恶病质,导致康复极为困难。因此应对危重病儿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当不能自胃肠道供给足够营养时,可经静脉途径给予,包括热卡、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称为完全胃肠道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tition,TPN),又称完全静脉营养。如患儿可经胃肠道获得部分营养物质,尚需经静脉补充不足部分,称为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artialParenteralN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